媒体专访 | 许彬教授:我们离元宇宙Big Bang有多近?

媒体专访 | 许彬教授:我们离元宇宙Big Bang有多近?_第1张图片


什么是「元宇宙」(Metaverse)?在Facebook宣布改名为Meta全情投入元宇宙的一刻,这成为人人谈论的热门话题。早在一个月前,香港科技大学计算媒体与艺术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NOKIA数据科学讲座许彬教授就已集合了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生,写出《所有人都需了解的元宇宙》(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的学术文章,盘点这些年来的网络发明与技术,并预言“元宇宙看似是遥远未来,但在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简称XR)、5G、人工智能等科技涌现之下,已离我们的网络世界出现数码宇宙大爆炸不远了。”

媒体专访 | 许彬教授:我们离元宇宙Big Bang有多近?_第2张图片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 are a dog)”,这是1993年《纽约客》刊登的一幅漫画中所配文字,画面中是电脑前坐着一只小狗在敲键盘上网。在不见真人的网络世界,就算用户是狗都无人知晓。在许彬教授研究团队撰写的《所有人都需了解的元宇宙》文章最后有一张猫的图片,传递出一个信息:在元宇宙,你可以做一只猫。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你可以想像游戏中的情景。即使在简单的赛车游戏中,玩家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形象,可以戴帽、可以有胡须,也可以化身动物甚至物件。通过游戏领域的发展,我们有一种预感:科技的发展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快速。元宇宙里虚拟分身(Avatar)是真人的代表。科技可以帮我们实现多少对虚拟分身样貌和做事风格相似度的追求呢?

虚拟与现实,无缝结合

从计算机、万维网(World Wide Web)问世走到现在,写过Xanga、玩过Pokémon GO,可能听过NFT、以太币等热点话题,每隔一段事件,我们就迎来一些新科技,这也许意味着我们已来到了新纪元的入口。有人说Facebook大卖特卖虚拟会议是为避开丑闻,也有人认为「元宇宙」只是个「骗钱」新名堂,但在科学家眼中,元宇宙并不是一个虚无愿景。许彬教授研究团队在文章中具体讨论了建立元宇宙所需的软件和硬件。在接受专访时,当被问及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已步入元宇宙,许彬教授回答:“就像万维网刚出现时,有人认为只要是有文字的网页便算是网络,但也有人会认为万维网到现在才算完整,对元宇宙的定义可以按科技企业的宣传需要、发展方向、科研申请资金等各取所需。”他解释道,在研究团队描述的元宇宙里,我们都会有个虚拟分身,在会议情景中,这边一桌也许坐的是真人,那边一桌也许就坐着虚拟化身。作为《动物森友会》忠实玩家的记者于是想象,通过元宇宙,我们可以邀请游戏中的NPC(计算机角色)一起喝下午茶,与立体的她面对面坐在桌前,而桌旁则是已经移民国外的好友,正用他的虚拟化身与我「碰面」。元宇宙不止虚拟世界,而是虚拟与现实的无缝结合。

媒体专访 | 许彬教授:我们离元宇宙Big Bang有多近?_第3张图片

Meta发布元宇宙的模拟片段,各种模样的虚拟分身参加虚拟会议

AR(增强现实)是如Pokémon GO里虚拟与现实的重叠互动;VR(虚拟现实)便是当用户戴上眼镜,就可以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弹出弹入,可以选择进入虚拟世界,与现实隔绝。在《时代》杂志9月份刊登的一篇对苹果CEO 库克的采访中,他表示“我不用这些时髦词儿”,只会照叫AR。创办了支持用户创作游戏的虚拟平台Roblox的David Baszucki今年1月就称公司是元宇宙的「牧羊人」。“宇宙大爆发需要一个技术奇点”,许彬教授说,”而对扎克伯格而言,奇点或许就是他提过要卖出1000万副Oculus VR头戴装置的目标,就像在一些APP的成长过程中,到达某个催化点,APP用户数量就会突增”。不同的科技企业自然有不同的策略,具体还要看他们的商业模式,如Facebook的重点在社交网络,这种情况下VR就很适合它;Google不仅有虚拟世界,也有基于现实的地图、导航业务,因此它就未必需要发展VR;而腾讯主要靠游戏创收,它的元宇宙可能便从游戏方面展开。每个公司都可以在元宇宙拥有一席之地,但一般会有不同的业务起点。”

科技俱备,只差装置

许彬教授说,元宇宙是AR、VR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而不同星球在一个宇宙,就叫Metaverse。Facebook的改名事件彻底点燃了对元宇宙的讨论。宇宙进化到终极态之后就会有很多个世界,也许就包含了Google、Roblox等,而虚拟分身就是能游走于不同世界之间的存在,「在一个世界做生意,到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做生意;在这个世界拥有一些钱如虚拟货币,这些资金到别的世界也可以用」。记者问许教授:“如果有个元宇宙,你最想做什么?”“嗯……去旅行吧。”他回答:“就像Matrix那样,人在这里,意识在别处,进了别的世界。”

许教授还戏谑地说,因为元宇宙的定义十分广泛,学者们在申请相关的项目基金时也许会简单许多。接着,他又正色道:“现在的问题是,元宇宙在科技方面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但在设备方面仍是空白。在没有智能电话的时代,第一部智能电话的出现就催化了相关科技的发展。空想是没用的,为了填补设备的空白,许教授的研究团队在文章中切实讨论了构建元宇宙的八大技术支柱及六个需要考虑的范畴。

媒体专访 | 许彬教授:我们离元宇宙Big Bang有多近?_第4张图片

八大技术支柱,绊脚石有大有小

在元宇宙的技术层面,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举个例子,赛车游戏Forza Motorsport中有Drivatars,会用人工智能掌握玩家的「驾驶」数据,Drivatars根据这些资料就能拥有与玩家相似的风格,在玩家「挂机」时可以代玩。论文提出建立元宇宙需要八大技术支柱,分别是网络、边缘/云端运算、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区块链、机械人/物联网、用家互动、延展实境。对于元宇宙来说,想要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结合不是易事。许彬认为,虽然我们离科技大爆炸不远,但眼前还有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他举例说:「AR眼镜面前的技术绊脚石比VR大些,因为我们一般在家中使用VR眼镜,有稳定电源,不用担心充电的问题。但AR要戴着眼镜到处走,耗电很快,且对显示器质量要求高,需要防止由于眼镜遮挡视野导致的意外情况,也要防止由于低质量投射影像导致的舒适度问题。」这些技术难点也成为了Facebook大搞元宇宙而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有评论认为,AR眼镜发展多年却仍不见普及,可见扎克伯格对目标用户的分析有误,用户们对AR甚至元宇宙并不那么感兴趣。

元宇宙的技术关键之一就是网速和网络顺畅度。比如延迟(latency)就是发展AR需要克服的挑战之一。设想一下,当用户戴上AR眼镜,眼镜就需要开始识别周边环境再发送反馈信息,「打开相机、进行辨认、取得数据,再进行显示,这些步骤都需要时间。在处理1秒钟30格画面的影片时,用光速传送都有延迟,而一有延迟就会影响用户体验」,所以边缘(edge)或云端运算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方向之一。“云端将数据放在了千里之外的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有几十万部计算机,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但是,数据中心距离我越远,就会有更大程度的延迟,反言之,服务器距离我们越近,延迟就越小。边缘运算就是需要将运算过程放回我身处的环境中来最小化延迟问题。举个例子,如果香港科大能有一个服务器,那我们收到信息的延迟就可以大大减小”,许教授说道,“另外,虽然计算机视觉在人脸及物件识别方面的发展已颇为成熟,但AR眼镜在玩家互动方面仍面临技术难题。如何实现人与装置的沟通?怎样输入内容?我们现在输入内容可以用键盘,那VR眼镜要如何完成内容的输入呢?在触觉方面,如何让用户在触摸虚拟物件时能够体验到真实的触感?这些方面都有待发展。”

虚拟世界分身,现实未必存在?

许彬教授团队提出元宇宙成长有三步,首先是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数码世界有分身,不止人,物件、机构等都可以。但分身不是一对一完整复制,而是根据在虚拟世界的需要生成”;然后是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对数字孪生来说,一个分身需要对应一个现实世界的人或物件,而数字原住民未必在现实世界存在,可以纯粹活在数码世界,就像电影Matrix里的人。AI能否自己创造一个世界?Facebook创造出了一个虚拟世界,但这显然还得归功于Facebook的工程师。”记者举例再问,是否就如游戏中的计算机角色,有一天会自行决定在虚拟世界建设一个城市?许彬教授表示同意:”就是指他们可脱离现实世界,生存在虚拟世界”。记者又问:“那现在你和我都已经在现实世界存在,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都注定无法成为数字原住民了?"“我们都可以呀,你去世之后,你的虚拟分身就可以存在于那个世界。”记者追问道:”那么,从哲学角度看,这个虚拟分身是不是已经不是我了?" ”你的灵魂不灭嘛“,许教授回答,”你死了之后,虚拟分身会继续在那个世界生活,有你的资料、认识你的朋友,可以继续与你的朋友玩,创造属于虚拟分身的记忆。"

这是恐怖还是浪漫?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一个崭新的世界自然不会一下子就得到所有人的拥抱。许彬团队就元宇宙的运行还提出六个重要范畴,其中一个就是社会的接受程度,包括对网络罪案的顾虑、用户之间的公平性等等。针对潜在的元宇宙人口暴增问题,许教授认为,元宇宙没有现实生活中资源配置的问题。一个无人前往的虚拟世界是无用的,人们也许更愿意去人多的地方,那里才有更多的机会”。

除社会接受程度还有五个范畴,分别是虚拟分身(身份、诞生及死亡等)、内容创建(版权、审查等)、虚拟经济安全及隐私信任及责任。「如果两个人用了外表相同的虚拟分身,但凡其中一人用虚拟分身做了违法的事情,另一个人可能就会被冤枉。」他设想区块链技术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虚拟分身外表相同,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电子签章, 别人也能认得出不是我,别人犯的错事也就不会由我承担”。

许彬教授说,关于元宇宙的数10页论文,9名作者只花了一个多月就写成了,因为里面都是他们涉猎过的研究方向,实例可信手拈来。上一次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突进的时候,我们糊里糊涂地见证了计算机、网络、社交平台的诞生,出现问题时才去思考当中的运行法则和补救方法。那么这次我们是否可以以史为鉴,在科技企业搞大动作之际,先一步认识元宇宙,做好充足的准备再踏进这个新世界?

资料来源: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 A Complete Survey on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Virtual Ecosystem, and Research Agenda,

(文章来源:明报)

11月24日上午9:30-11:00

许彬教授线上研讨会

详情请点击链接:

《CMA研讨会 | 元宇宙生存手册——港科大许彬教授》

媒体专访 | 许彬教授:我们离元宇宙Big Bang有多近?_第5张图片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游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