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杂谈

家校共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家长对家校共育的意识只停留在老师需要叫家长去学校的时候就去一下,或者开家长会的时候到一下学校这种表层的认识与理解之上。

作为教师,多数教师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家校共育的作用,普遍简单地认为家校共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事实上当下教师非教学事务繁多,就算有意推进家校共育,也是困难重重。困难除了自己的认识与专业能力之外,也来自于时间的匮乏。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双减政策的实施与落地,家庭教育被慢慢升温,家校共育在将来的时间里会逐渐被重视起来,这应该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目前的所任教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也尝试着开展了一些活动。首先是开辟了劳动教育基地。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自留地,可以用来种一些蔬菜。于是各个班级就会自行通过家委会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并培养团队互助意识。

其次,为了配合创建文明城市,各班会邀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志愿者,由学校统一组织与安排加入到学校门口的交通秩序的维护工作。再次就是多次召开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学校目前进行的一些活动。

总体来说,效果不是很大。比如,家长会只是学校领导或老师一言堂,没有让家长参与到讨论中来,因此多数家长并不能很好地与学校产生共情,不能很好落实学校关于对学生的一些具体要求。比如学生早到校的问题就是一个顽疾,始终得不到根治。还有就是校门口的路段的卫生也不尽人意。

关于家长志愿者,只是要求家长来,没有对家长志愿者表现进行关注与考核,也没有宣传与倡导,因此家长志愿者值日的效果并不能说很好,仅仅是一项常规的工作。因此从家校共育的角度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好。至于劳动基地,虽有些效果,但学生受益面积不大,参与的家长数量小,不能对多数同学产生作用。

相比之下,我原来所在学校家长课堂倒是开展得红红火火。每个班级每周都开设一节家长课堂,邀请班级家长来班上上课。这样一来,让家长有机会来学校上课,家长能更好地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从而更加理解老师。其次,通过不同的家长给学生带来各种不同的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学到从老师这里学不到的知识。再次,学生因为家长来学校上课,从而会产生一种以家长为傲的情感,家长榜样的作用会得到发挥与增强。此外,参与到家长课堂的家长与孩子会有一些新的话题,可以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最后,没有参与到家长课堂的家长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带动全班家长想为班级服务的意识,进而构建和谐共生的家校共育的环境。

基于以上两所学校目前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思考,我个人对班级工作以及如何加强与推进家校共育有一些粗略地思考,并准备加以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校共育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