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384】礼的根本精神是让2021-04-30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华杉详解

朱熹注:“让者,礼之实也。”

谦让,是礼的实际态度和行为表现。人都想自己得好处,对自己所得不满意,就要争,一争,就血气翻涌,头破血流。所以制定礼,就是制定各人本分规矩,谁该处什么位置,该得什么待遇,谁先谁后,谁听谁的,都给你安排好。有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就谁也别争。

这个,到加拿大看交通规则,是最生动的教育。各种路口,各种情况,谁让谁,谁先走,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比如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四面来的车,都必须先完全停下,相互看看,然后谁先到,谁先走,这就不会抢道。比如过转盘路,那转盘路如果有车正在转,你就必须停下,不能进去,等他转出去了,你才能进去,这就不会有去不同方向的车在转盘路里“拧麻花”。种种细致如麻的规定,覆盖所有情况,看了这交通规则,你觉得这路上要想出个交通事故,真的很不容易!

“礼”,就是社会的交通规则。这规则的核心,就是秩序、次序,何种身份,或何种情况下,谁让谁。

规则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所以每个人必须有让的精神,就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

有一个社会学理论,叫“不公平幻觉”。每个人都有“不公平幻觉”。比如公司奖金分配,拿得少的,当然觉得不公平,拿得多的就觉得公平吗?不,他很可能觉得,比起自己的贡献来,分配差距还不够大。

不公平幻觉,对公司不满的,或愤而离职。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政治不满的,就要上街游行了。

所以要有让的精神,如果两个人的利益分配,你让了他,他认了,让了。同时你认为他应该感激你,对吧?

不对,根据不公平幻觉理论,其实他也认为是他让了你,觉得你应该感激他。

当你们知道了对方的态度,不由得莫名惊诧——什么?我的天哪!懂得了不公平幻觉理论,你别急着下结论“他怎么这样”,要真心认识到你认为是在让他,这可能是你的幻觉,至少有幻觉成分,你们俩都有幻觉成分。

你俩到底是谁让了谁?没有答案,每个人,你们俩,和旁观者,都各有各的答案,你的朋友,答案和你相近;他的朋友,答案和他相近。此处推荐看黑泽明电影《罗生门》。

懂得了不公平幻觉理论,就懂得了礼让的精神。你让就让了,找和平,别找公平。巴基斯坦问题为什么世世代代解决不了?因为双方都不让,都在自己心目中的公平,不找和平,不妥协。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何有”,是有什么困难呢?

能以礼让精神来治国吗?如果能以礼让精神来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精神来治国,都不相让,那礼的虚文又有什么意义。

“让”,是相互的,所谓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上下相敬,温良恭俭让,一国和谐。

刘澔觉

礼的根本精神是让,不是去争。站出来叫喊就是在争,因为双方都觉得的让了对方。以礼相待,相互和谐才是根本。

什么都照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干,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

取利是为自身谋,招怨太多则适得其反,身家性命皆不得保。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华杉详解

“放”,是依照,一切依照自己的利益来行事,就会招致怨恨。

张居正讲解说,人能好义,则处事公平,人皆悦服。如果利心太重,神都照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干,利归了你,害就归了别人,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你放利而行,本来是为自身谋身谋利,但至于多怨,又岂是保身全家之道呢?

刘澔觉

保身全家是一种责任,和的责任。本质上就是让,以礼相待。

你把利看的太重总是想着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你就失去了利以外的东西,也不要想着给别人画饼,偶尔画一画是种精神希望,画多了就不在相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澔【384】礼的根本精神是让202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