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第一天

图片发自App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原名: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

  作者:【加】马尔柯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苗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的目的在于学习作者分析事物、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指导我们在很多时候不能从单一视角去判断一个人、一件事,不能从某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去推出某个特定性的结果。即:孤立地考虑某几个大家都认为的显而易见的因素,不一定能够解释导致某件事的结果的具体原因。

这是一本成功学书籍,作者就是试图从多角度对“成功”抽丝剥茧的那个人。

书中开篇以“意大利罗塞托人”的例子,解释了书名的来历。也阐释了分析事物需要多角度,不应该偏颇,只盯着明显的因素而错过导致结果的真正原因。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需要动脑,还需要发散思维。

这是分析成功的书籍,所以全书内容围绕“成功”展开,接着,提到为众熟知的“马太效应”,有点“运气”的成分,成功不单单比拼努力、勤奋、聪明,还有家庭、天赋、运气、机遇等等不胜枚举,所以,总结“成功人士”为何成功归功于明显的几点因素是片面的,换个人相同条件未必会取得同样成就,即使同个人再来一次,也未必可以复盘了。举个俗气的例子:马云和阿里巴巴;马化腾和腾讯……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放在成功与失败也可以说的通——成功的人外表看起来都一样,失败的原因确千差万别。

还有个加拿大冰球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外界因素不可小觑,简单的分组也成为了区别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分组导致了年龄差距,年龄差距关乎发育强弱,也引导教练关注更可能成功的强壮的队员,给予更多指导,慢慢慢慢的,马太效应存在的积累效应得到了体现,优秀的更优秀,弱势的更弱势——很多时候优秀的人会因为不断累积的先发优势而一直优秀下去。其实,我觉得,这个描述也简单化了,弱者无需妄自菲薄,人生路漫漫,未必不能逆袭,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很大,这里面也与个人因素牵连较多,比如,天性不服、不甘示弱、争强好胜性格的人,在恶劣条件下,硬是通过后天努力弥补种种不足,咸鱼翻身也不是不可能。要是一个人本身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加上外部环境也糟糕,那就真的悲催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身边这样的例子多如繁星,励志的楷模有,遭人数落的样本也不少。说来说去,想要完全总结成功就是什么什么的是不科学的。

微弱优势有了时间做杠杆,也会成为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这里提到“社会制度”对个人成才的巨大影响。相比于个人内在的主观努力,社会制度是外部大环境,加拿大冰球的例子里不公平的分组制度就是所谓的“社会制度”,这个不成熟的制度过早地将一部分本可以同样甚至更为成功的人淘汰出局,人为地给他们塑造了不公平竞争的环境。那么,个人就不仅仅是凭借自身努力这单一因素就可以达到成功,还有外部的制约。只有完善、细化制度,在当下的框架内这个制度就仍然是优选。


PS:文里有些句子是“蚂蚁私塾”蔡叔拆书后黑体加粗的句子,总结到位,拿来用了。

写得不够深刻,欠缺例子可举。可见个人经历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类》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