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著作《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代表著作。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题干中,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也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的阶级性指的是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教育必然具有的阶级特性,这种特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反映着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和要求。

教育的社会生产性体现为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具体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