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导论》学习笔记(第1-2章)

《数据挖掘导论》学习笔记(第1-2章)

转载:《数据挖掘导论》学习笔记(第1-2章)——Wr_Ran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数据挖掘

KD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过程如下:
1.输入数据
2.数据预处理
3.数据挖掘
4.后处理
5.得到信息

其中,数据预处理包括如下几部分:

  • 特征选择
  • 维归约
  • 规范化
  • 选择数据子集

后处理包括如下及部分:

  • 模式过滤
  • 可视化
  • 模式表达

1.2 数据挖掘要解决的问题

  • 可伸缩:着眼于数据量剧烈增长的问题 - 高维性:对象拥有数量不少的属性
  • 异种数据和复杂数据:数据来源广泛,且结构复杂(XML格式,文本格式,流格式等)
  • 数据的所有权与分布:分布式数据处理
  • 非传统的分析:数据挖掘要求自动产生和评估假设,并且数据挖掘数据集多是时机性样本,而非随机性样本

1.4 数据挖掘任务

数据挖掘主要有如下两大类任务:
- 预测任务:根据某些属性来预测另外一些属性的值。其中,用来做预测的属性被称为说明性属性(explanatory variable)或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被预测的属性被称为目标变量(target variable)或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 描述任务:导入数据中的潜在的模式,如 相关、趋势、聚类和异常等。更详细的说,有如下几大任务:

  • 预测建模(predictive modeling):以自变量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从而使得因变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越小越好。其中,针对离散性变量的称为分类(classification),针对连续性变量的称为回归(regression)
  • 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用来发现描述数据中强相关的模式
  •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旨在发现紧密相关的对象群,使得同一簇中的对象尽可能相似,不同簇之间的对象则尽可能相异
  • 异常检测(anomaly analysis):识别其属性值明显不同于其他数据的对象,这样对象被称为异常值(anomaly) 或离群点(outlier)

第2章 数据

2.1 数据类型

数据集通常可以看为数据对象的集合。数据对象有时也可以称为记录、点、向量、模式、事件、案例、样本、观测或实体。数据对象由一组刻画对象基本特性的属性描述。属性又可称为变量、特性、字段、特征或者维。

2.1.1 属性和度量

我们给出如下定义:

  • 属性(attribute):是对象的性质或特征
  • 测量标度(measurement scale):将数值或符号值与对象的属性相关联的规则(函数),如清点教室中的座位数等。

属性的值往往有如下几种性质:
1. 相异性
2. 序
3. 加法
4. 乘法
根据这些性质,可将属性分为四种类型:标称(nominal)、序数(ordinal)、区间(interval)和比率(ratio)

另外根据属性的可能取值,可将属性分为离散的(discrete),连续的(continuous)

对于非对称的属性(asymmetric attribute),出现非零值才重要,考虑如下数据集:每个对象为一个学生,每个属性记录该学生是否选修了某项大学课程。

2.1.2 数据集的类型

  • 一般特性:维度,稀疏性、分辨率
  • 记录数据:事务数据或购物篮数据、数据矩阵、稀疏数据矩阵
  • 基于图形的数据:带有对象之间联系的数据(类似图论)、具有图形对象的数据
  • 有序数据:时序数据、序列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空间数据
  • 非记录数据

2.2 数据质量

数据挖掘所使用的数据往往是为其他用途收集的,或在收集时没有明确目的的。因而数据的质量往往不高。故数据处理着眼于两方面:(1)数据质量问题的检测与纠正,(2)使用可以容忍低质量数据的算法

2.2.1 测量和数据收集问题

  • 测量误差: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等
  • 噪声:测量误差的随机部分
  • 伪像:数据的确定性失真,如:一组图像在相同的位置出现条纹
  • 精度:(同一量的)重复测量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 偏倚:测量值与被测量值之间的系统变差
  • 准确度: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准确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效数字
  • 离群点:离群点与噪音不同,它往往是合法的值,并且可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信用卡欺诈、网络进攻等
  • 遗漏值:解决方法有 a.删除对象和属性 b.估计遗漏值 c. 在分析时忽略遗漏值
    不一致的值
  • 重复数据:去重复方法解决

2.2.2 关于应用的问题

  • 时效性
  • 相关性:常见问题有 抽样偏倚2
  • 关于数据的背景知识

2.3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是为了改善数据挖掘的效果,减少分析时间,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常用技术可以分为两类:(1)选择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对象, (2)创建/改变属性

2.3.1 聚集

聚集(aggregation) 将两个或多个对象合并成单个对象。考虑如下数据集:一个记录一年中不同日期在不同地区的商店的日销售情况,可以用一个商店事务替换掉该商店的所有事务。

2.3.2 抽样

在数据挖掘中,抽样是因为处理所有数据的费用太高,借助抽样压缩样本量,优化数据挖掘算法的性能。
有效抽样的原理:如果样本是有代表性的,则使用样本与使用整个数据集的效果几乎一样。
常见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包括有放回抽样、无放回抽样;分层抽样;渐进抽样3。

2.3.3 维归约

当数据集中包含大量特征(属性)时,维归约就愈加显现其好处。其主要的作用是,如果维度较低,许多数据挖掘算法的效果会更好,可以避免维灾难4;并且使得模型更易理解。
维归约的常用方法是使用线性代数技术,将数据从多维空间投影到低维空间,主要技术有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和奇异值分解(Singual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2.3.4 特征子集选择

通过选择属性集中的部分属性的方法,达到降低维度的目的。当存在冗余特征或不相关特征时,往往并不会损失太多信息,从而也是一种有效的降维方法。由集合论可知,n个属性有2n−1个非空子集,故而穷举属性子集的方法是计算不可行的,实际中往往采用如下方法:

  • 嵌入方法(embedded approach):特征选择作为数据挖掘的一部分存在
  • 过滤方法(filter approach):使用某种独立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在数据挖掘算法运行之前进行特征选择
  • 包装方法(wrapper approach):将目标数据挖掘算法作为黑盒,使用类似穷举的方法,但通常并不枚举所有子集

特征子集选择由四部分组成:子集度量评估、控制新的特征子集产生的搜索策略、停止搜索判断和验证过程。过滤方法和包装方法不同在与 子集评估度量 。

另外,除了上述三种特征子集选择的方法,还可以通过 特征加权 来保留或删除特征。

2.3.5 特征创建

常常可以用原有的属性创建新的属性集,更有效地捕获数据集中的重要信息。与之相关的方法有:

  • 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如由相片提取人脸的特征点
  • 映射数据到新的空间:如将时间域的变量变换到频率域,参见 傅里叶变换
  • 特征构造:由原始属性提取出易于数据挖掘的属性,如根据密度分辨木头金块
    2.3.6 离散化和二元化
    某些数据挖掘算法只适用于分类属性,此时就需要用到离散化(discretization)或二元化(binarization)

2.3.7 变量变换

变量变换(variable transformation) 是指用于变量的所有值的变换,包括:简单函数变换,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或 规范化(normalization)

2.4相似性和相异性的度量


  1. 时间序列数据 是一种特殊的时序数据,它的每一个记录都是一个时序数据,如北京地区从1982年到1994年每年的月平均气温数据。
  2. 抽象偏倚(sample bias) 是指样本包含的不同类型的对象与它们的总体中的出现情况不成比例。
  3. 合适的样本容量常常很难确定,此时就有可能使用渐进抽样(progressive sampling),该方法从一个小样本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样本容量直至得到足够容量的样本。
  4. 维灾难是指随着数据维度的增加,许多数据分析变得困难,特别是随着维度增加,数据在它所占据的空间中越来越稀疏。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挖掘,默认,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