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在公开场合第二次展示,与上一次最大的不同是五年级的课文用了四年级的学生,基于这种学情,在教学设计上也做了精简和调整。

      上一次公开展示后,整理好课堂实录并且在每个环节下面加了自我评价,也就是说更多的人是“未听其课,先看其实录”,这就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5月18日上午第二节上完这节课后,去确实有话要说:

      一节课有可取之处,更重要的是还有哪些发展空间,这也是我最关注的地方,我趁热打铁找到听课的老师和专家进行评课。我提前跟老师们说:“这次评课,不说优点,只说有待提高的地方,一同帮我诊治这节课。”因此在我们的评课会上,老师们放开了聊,给我很大的触动。

      结合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整理课堂实录的感受和老师们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导入把自己套住

      一节好课,导入是关键。这节课的导入我把自己套住了,与学生双双陷入尴尬境地。原本设计的导入直截了当,切入课题。在临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脑子里突然闪现一个念头,到导入的时候从课题上的关键词入手岂不更好?我抓住“忠骨”二字,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1.“忠骨”在课文中指的是谁?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个问题难度不大,到了第二个问题,踊跃举手的学生两次回答都只是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并没有结合课文内容来说。我的初衷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简单明了地回顾课文的主要意思,但是在我的再三追问下,效果仍然不大,此时已经过去8分钟。

      上完课在回来的路上我就跟郭成林老师说:“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是导入的时候把自己和学生套住了,而且也没有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变教学思路。”郭老师赞同我的看法,他说:“走不动换条路,何必守着一棵树?眼里有水皆成桥,羽扇挥处千帆渡。”在整理课堂实录的时候我反复看了这段视频,问题确实不小。

      模仿于永正老师的实践中,关键是要将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内化于心。现在想来在学生走不动的时候,何不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而不是一味地套着设计深陷其中。这是我这次上课后最大的感触。

      二、板书利用率较低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很简单,课题加上两个部分总结的内容: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原本计划在交流两部分内容的时候,讲完一部分板书一个小标题,并引导学生也进行批注,在板书的利用上没有做过多的设计。实际的课堂上也因为着急,在两部分内容交流完毕后匆匆进行了板书。

      经过老师们的评课,我恍然大悟。板书就要让它有足够的利用率,而不是草草板书,只是有板书这个环节而已。

      如果课堂上自己更从容一些,不为赶时间而赶进程,在书写完板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或者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进行简单的回顾。这样,板书的内容也得到了巩固,对学生来说也有了引导作用。

      三、课堂把控较陌生

      对于这一点,我本身有明显的感觉。由于工作原因,这半年没带班上课,冥冥之中好像跟学生有了一定的距离。

      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提到这一点儿我更加确定了这种感觉,好在这半年时间跟着工作室和几个团队一直在研课、备课、拟课,也在不断地积累中摸索门道。

      最好的改进措施还是要多拟课、试课,在不断地实践中找到上课的感觉,多用文字记录,在反复磨练中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在这节课中与学生的交流较为单一,对学生独到的评价较少,一方面是对学生情况不太熟悉,另外更重要的是缺少实践的陌生感。

      四、语言啰嗦重复多

      一字不差地整理好课堂实录,重新再听,真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语言出现。“好”“听老师说”出现数次,这些无效语言都是需要洗涤的。这是我的一大问题。

      这次整理课堂实录,较之前相比语言表达上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依然有一些无效词出现,例如上文提到的“好”“听老师说”,或许是一种习惯,但是这种无效语言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在课堂上,少说一个字就会给学生多留一些空间。老师的课堂语言真的需要在不断地精炼、洗涤中形成好的习惯。

      令我更加惊愕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达也经常性的语无伦次,有时说到很长一段话时,语病更多。在回放课堂实录的时候,我之所以惊愕是因为我看到自己也是努力在听学生的表达,竟然没有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得有条理。这是我这次一个新的感触点,也是我今后要努力改进的地方。我们要求学生会听,而最应该会听的应该是我们,并且要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一节课整理出来,需要反思的地方有很多,自己看到的已简要概述,看不到的只能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领悟。在最后我想谈一个自己的困惑:一节表达悲痛情感的课上应不应该有学生的笑声?(这里的笑声指的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582《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