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优秀课例,理解“为理解而教”

今天细细品读魏星老师执教的《何为“英雄”》课堂实录片段,结合近日所学的“为理解而教”的理论要点进行对照,尝试学习专家如何将大概念教学落脚课堂。也许未必弄得懂未必学得会,但愿意开始,就意味着已经在路上,相信自己也能经由眼下的思抵达远方的诗。

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为理解而教”的核心,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耀眼的旗手和战士,自古以来受人津津乐道。《何为“英雄”》,从题目看,英雄就是一个主题。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没有这一课题呀,何来这个题目呢?原来,魏老师将四年级上册的神话故事单元中的《普罗米修斯》一课与单元主题融在一起。这样整合意义何在?

首先,神话故事单元里面的主要人物盘古、精卫、普罗米修斯、女娲都是古代英雄。盘古、精卫、女娲是中国古代英雄,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英雄。这是对本单元四篇课文共同点的把握和提炼,教学设计立足于整个单元整个主题而非单篇课文,这应该成为语文老师必备的常识。神话之所以进入教材,是因为神话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遗产,反应出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基于此,将英雄作为课题,确有新意。

其次,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英雄的概念,进而理解神话的概念。从此单元的神话迁移到其他神话,从课内走向课外,十分符合“理解的可迁移性”,“没有概念生成的过程,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在新情境中产生新的思考。

节选课堂实录包含四个思辨性问题:谁的力量最大?何为英雄?中外神话有什么不同?神话是谎言吗?

这四个大问题令我赞叹不已,开放性与思辨性并存,紧扣核心指向理解,促进探究和学习迁移。从课堂实录看,第一个问题似乎以“谁是英雄”统领也无大碍,但这么问的话,可能窄化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部分学生可能直接想到本单元英雄的名字而不会再深入思考。用力量来问就不同,从课堂实录看,学生对英雄的力量有形象的理解,也有有抽象的理解,没有固定答案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得以最大化体现。同一个内容,教师怎么提问,影响到学生思维的长度和宽度。会问比会答果然重要得多。

何为英雄?学生先说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学生说英雄能拯救人类;能拯救世界;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人),再品读课文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节,读中体会普罗米修斯这一英雄形象,并在读出画面感和听读中想象画面,体会书中人物和自己的情感,在子问题“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拿去的火种还只是一簇小小的火苗吗?”的启发下,升华学生对英雄的认识。(学生回答:英雄总是与正义联系在一起;英雄和明星不一样,英雄想的是别人,而明星想的是自己。)

富有个性的读中理解,包含情感和想象的读中理解,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打开学生思域的过程,更是学生提升理解的过程。如果不能提炼出大概念,让学生反复读故事或许强过灌输式、一言堂教学。

英雄是神话故事的主角,理解了什么是英雄再来理解神话,自然而然。反之,理解了神话再来理解英雄,可能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我们在教学时,要分清上位和下位概念,清楚下位概念是为理解上位概念而服务的。魏老师的第三环节,像第二问结束前呼应第一问那样,在体会中西方神话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之后概括出英雄的基本结构,即英雄的模式。有了英雄的模式,学生阅读课外故事的时候,就能更好地区分民间传说和神话了。这也是理解基础上的迁移,为避免产生很容易发生的负迁移,理解大概念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分。

第四问在理解神话的基础上迁移到以“创作神话”为评估证据的任务上。“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这是为理解而教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评估环节。魏老师让学生以英雄自居,“一个万能机器人想控制整个世界,他要去攻击某星球的家园树”作为创作的开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书写自己的英雄旅程。因为,我们读神话故事或其他故事,达到最高境界的话,“就能读出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这句话应该就是这节课的尾音,堪称完美的回响。

学习并尝试理解这节课,获益良多,对大概念如何将离散的知识像珍珠一样串联有了清晰的认识,“为理解而教”的润物无声也润泽了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优秀课例,理解“为理解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