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people 01 面试 Interview

图片发自App

      阴差阳错开始看了两集good people,超出预期太多,甚至一定程度提供了自己一直希望能够沉浸的context,以保持自己的危机感

        我从小在外人看来都是很"努力"的人,也会被一些人称为"聪明",在没有坚定、客观自我认识之前,我一直被这些形容词限制着。后来,我渐渐发现,我的确是个努力的人,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相信自己很努力,自我感动与自我防卫是强大的本性;但我不算是个聪明的人,我对数学不敏感,总逃避对操作性比较强的事物,总觉得自己是技术绝缘体,方向感很差,观察能力不强,学习东西并不快,思考问题常常绕个弯子需要刻意训练很久才能逐渐从核心出发,没有能力一开始就把抽象的东西解构清楚、具体化,还有就是我粗心,执行力还不够强。(日常自我批判哈哈,题外话,从林贤书的经历来看他就是个聪明的人,左右脑开放得都不错的那种。)

      自我探索的过程归功于我喜欢做复盘,所以无论是学习任务,还是实习工作,我都会单独建立一个project,定期记录、反思,因为我知道没有足够的反馈我是无法产生足够的动力去对抗自己身上的某些天性 至今为止,效果如何呢?我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我只是能够相对清晰的意识到在某个情境下我会容易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然后给自己设预警措施,不至于像从前那么糟糕。希望刻意的习惯能够把自己塑造成更好的样子把。

      Good People让我想起了律所实习、法学院学习的体验,动笔写下来也是再次提醒自己“知行合一”把。今天先写面试篇,后面更新法律研究篇、起诉状篇、团队合作篇。

1、不同类型的面试

      有可能学生一开始参加面试都会比较紧张,就像是顶着一副面具要去经历拷问似的,尤其是自己没准备、没底的时候。不过我们最好意识到其实面试的风格、内容很大程度取决于律所、团队的特点以及它们当时的需求。

      有些律所的面试相当正式,行政面、律师面、合伙人面、终面、英文面...... 面试官手里会有一些问题清单,有时还会针对简历问一些极为具体的问题,有可能是具体经历,有可能是相关的知识点,如果自己并未亲身参与、参与度不够或者没有经过深度思考,就很容易露怯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所以,请务必确认你是最了解自己,也是最了解自己简历的人哈。如果律所是为了招正式的职工,那么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面试成绩并不具有绝对性的影响,问题答出来、没有答出来、答得好不好和最终结果之间往往没啥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事后放宽心也很重要。

      有些律所的面试则非正式一些,尤其在招短期实习生,没有提前通知面试流程与内容,面试官就随意问几个问题,看心情让你来个英文介绍,飞速结束后,杳无音讯,从此相忘于江湖。无论如何,只要以应对正式面试的心态和方式去准备,结果总不会太差。具体的方式就是check自己是否能够流利地回答出在这段经历里你做了那些事情、学到了什么、这些经历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或者能力提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自我介绍与评价

      印象里面试里有几个实习生非常紧张,尤其问到“你的优点(过人之处)、你的缺点”。突然沉默的尴尬大概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至于大脑突然空白,抑或是因为即使想过面对眼前这一排前辈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否是他们愿意听到的。

        就优点而言,我觉得不要太华而不实就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它有可能是基于我们的性格,它有可能是源于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与点滴,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自己、总结反思总能意识到更深层的自己。也不要过于复杂,简短明了但有力量。

图片发自App

      金贤友的迟延回复其实多少体现了他不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也不认为学习成绩能够理所当然证明自己的优秀,而是一句“我有信心展现出用心去做的样子”反而让人感受到他的谦卑与诚实。(不过职场还有个大忌就是“卖惨”,尤其是感觉自己很努力但是却无成果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一句“凭什么我这么努力都不能......”就很危险了,有的时候单单强调努力并不会有用)


图片发自App

      李刚浩对于为什么想要加入公司的回答的片段,我有点分心所以没大理解,隐约只记得“从官网上看到的信息觉得公司很有魅力,但是又不足以吸引我想要和你们一起工作”,大致是这么个前后矛盾的语义把。一开始,我觉得李刚浩面相有点小凶而且略显成熟,以为他是那种考虑比较多的人,哪知道这个问题却暴露了他的确不大会包装自己的弱点。

      首先,面试官会更加期待面试者的信息源是高于“官网信息”的,一个真正有准备、想要加入团队、获得职位的求职者前期需要了解的必须不仅仅是“官网信息”,即使你看了官网信息,你知道我的团队主要做什么?完成了什么大的项目?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对实习生哪个领域的知识比较看重么?如果你连基础尽调都没做好,显然在这一点就是not prepared,只要有人比你用心,那就一定会被比下去,因为面试官会觉得你是个没有清晰目的的人

      其次,坦率本身没有错,但是要看情境啊。“面试是评价一个人的潜在能力而非评价你是否坦率”这句话乍一看还是挺有道理的,只是它有点将“潜在能力”、“坦率”的表达对立起来了。我不觉得李刚浩当时的节点上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坦率而放弃突出自己的潜在能力。他只是没有反应过来一个晚辈对长辈说出这样的话,极大概率上是不合适的,因为长辈必然觉得不舒服。(当然如果说是那种极度管理扁平化的企业有可能会好一些)除非这个法律学生极端优秀,或者说背后有源源不断的案源,以至于律所争着要,否则一副“我在挑律所,你们还不够格”的姿态真是挖坑。近年来国内就业形势总体还是严峻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没资格说“自己是有选择的人”。

      坦率本身没有错,不要说错话就行。我曾经参见过一个面试,遇到了该不该说的犹豫。面试官看到我曾经驻场一个药企挺长时间作上市尽调(简历只有城市名称)。结果律师在群面中(有3位律师8位实习生)开始猜那家企业是哪一家、试图想要问些高管的细节问题。这个问题我其实很早之前就想过,因为我就是生性坦率,考虑后果与影响的能力相对差一些的类型。我非常害怕自己说了太多以至于给人一种“口无遮拦”的印象。下家问道上家的事情该怎么回答?一方面对于工作内容的保密是此前律师教给我的,我也相信这是律师职责,另一方面,如果什么都不和下家说又显得过于死板保守,因此“度”的把握很重要

3、专业知识

      我对面试中专业知识的赋重,想法前后出现了一些变化:重要-不重要-重要

      首先,未走出校门的我们总会觉得“学习是第一要务”,学好知识,提高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是学校衡量我们是否优秀的标准,因此律所也必须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

        后来,有了一些工作经历之后,我们会意识到知识本身不是目的,知识是应用自己能力的基础而已。非诉工作尤其如此,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站在上级的角度去完成令人满意而省力的基础工作,才是律所更为看重的。

        又后来,随着知识结构的完整、深化,工作经历的增加,我愈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法律规则的演变发展就是为了应变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花数年在学习庞大的法律体系并非仅仅是为了期末那场考试,而是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法律能力。看到事实、找到争点、确定依据、看案例、读判决、理出思路与逻辑、确定路径或者结论。等工作之后遇到问题再去学基础的知识,不仅晚了,而且吸收度上也很低。所以,基础、重要的部门法一定要学好,学活,也可以根据面试团队的业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夯实。(此处需要掌声献给林贤书,行政法知识+本国实践就是一个学活的例子)


图片发自App

不行了,要睡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good people 01 面试 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