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

2021.3.27

今天阅读《听徐杰老师评课》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课堂实录,还有他自己的自评。很受启发。明确的内容,清晰的板块,简洁的线条,有效的指导,让我们欣赏到了徐杰老师在精致语文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板块设置精致,学法指导精致,师生对话精致,教师追问精致,课堂板书精致。时时处处精致。

王荣生教授主张要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他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他提出要重点关注“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这样的一组关联为我们的观课评教提供了有效的模式。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一模式来观察和评点徐杰老师的这一堂诗歌教学课。

一、关于教师想教什么

纵观整个实录,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教师在这一堂语文课上,想要实现的主要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歌行体”的基本特点;概括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人情怀。

二、关于教师实际在教什么

1.教师实际在教“歌行体”的基本常识。

“歌行体”的基本常识通过角度特别的新课导入自然而然地引进。这样的导入既是检查预习,也是巧妙引进新课。学生们对唐诗的了解还是表面化、形式化的,让学生从形式上准确地说是从字数、句子的角度一下子感觉“歌行体”的特点,教师在学生的直接经验之后再进行专业介绍,这就显得水到渠成。教学线条自然流畅。

2.教师实际在教把握文意。

把握文意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设计得很精妙。因为是古代诗歌,学生在文字理解上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运用“译读”法,由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看着课文句子直接说翻译。”这样,学生通过朗读、翻译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总体的印象。然后教师设计了“与诗人同行”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段内容。

3.教师实际在教理解诗人情感。

对于生活在当下的、衣食无忧的学生来说,理解处于战争中生活颠沛流离的诗人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让学生读懂作者、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徐老师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代诗人抒情”,这一活动的设计就让学生自己成为了抒情主角。这一次的读应该是深读,是深入文本地读,是深入作者内心地读。因为唯有深读,才能实现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实现当下与历史的对话。在“代诗人抒情”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紧扣文本来理解。这既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更是在教学生理解另一颗心灵的方法。

4.教师实际在教理解诗人的伟大情怀。

这篇诗歌如果只是通过读读、说说来了解杜甫的生活遭遇,来理解在动乱的战争年代里杜甫的悲苦和期望,那就比较肤浅了。真正的诗人是以民生问题为他的诗歌创作的灵魂的。徐老师设计了“第三个活动,给诗人画像”,让学生说说“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实际上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理解历史给予杜甫“诗圣”的评价。学生所能自然接受的。

三、关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上海的李海林老师曾经提出,要建设“依文本设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他主张语文课堂上要“搞活动”,在活动化的课堂里,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告诉学生,学生理解并记住教师的这些理解,而是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语文、生成能力、提高素养。

徐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一种由教师设计而由学生完成的“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整堂课,学生在教师严密而又精致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学习。通过读出句子停顿、句中节拍和特别顿音了解“歌行体”,通过“与诗人同行”概括内容,通过“代诗人抒情”理解作者情感,通过“给诗人画像”理解悲悯情怀。这些内容都是在学生的读、说的活动中进行的,教师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因为有教师的活动示范,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地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