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干中成长——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今天看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这本书采访了很多当年和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全面真实地描绘了那一段特殊的岁月。

这本书按照采访实录的方式,围绕“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每个人以自己的视角去回忆同一段岁月。

读的时候,感觉就进入了循环似的,一个人讲完这段岁月,另一个继续从头讲;

又感觉像上复习课似的,一个人讲完,一个人再讲一遍。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感觉我“知识点掌握得挺好”,哈哈。

读完这本书,感触有以下三点:

第一,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和起点。

总书记经常强调,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在强调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

看完这本书,感到这句话,总书记应该是有感而发。

因为他从15岁到22岁的青少年时期,是以一个知青的身份,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度过的。

这一段时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和思想——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形成的一系列观念和认识,这些在他后来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清晰可见。

由此可见,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多么重要,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更感到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第二,真情回报真情。

在7年的知青岁月中,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陕北人民的质朴善良,给总书记带来了极大的心灵慰藉和情感滋养。

真情的付出,得到了真情的回报。

年轻的总书记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建沼气池、带领村里人打井、办铁业社、办代销店、打坝等,给村里办了很多实事。

后来,总书记走上领导岗位,给人民办了更多的大好事。

看,这就是一堆好人的故事。

试想,如果当初那个所谓的“”黑帮子弟”来到陕北,受到的是冰刀雪刃般的排挤伤害,那这个人会有着怎样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呢?

所幸,陕北人民才不管什么家庭出身、阶级斗争,只管眼看着这是个踏实干活的好后生——

既然他好,我们就要推选他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

好后生上大学,村里人百里相送;好后生踏上领导岗位,心系乡亲,几次回村看望。

这就是以情动情、以心换心的美好!

第三,干,是应对人生不确定性的唯一确定。

从高干子弟到陕北知青,从繁华首都到贫瘠高原,年轻的总书记当年需要面对的心理落差、需要适应的难度,该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时代的大潮中,一定有人选择了沉沦或者对抗,但也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实干和成长。

年轻的总书记选择了后者。

他也经过了一段的迷茫期,但很快确定了“好好干”的方向。

他坚持读书,给老百姓办实事,政治上要求上进,主动磨砺自我。

他的成长,周围人都看在眼里,老百姓爱护她,朋友支持他,领导赏识他,最终他带着一身的本事飞到了更广阔的天空。

世事无常,一切都不确定,但如何面对不确定,则完全可以确定:一个字,干。

越是逆境,越需要干。

因为逆境中的干,能最快地增长本事;因为逆境中的干,能让我们最快地扭转形势。

尽管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书中描述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则是每个时代共通的。

书籍曾给了年轻的总书记,对抗生活苦难的无穷力量;

这本书的阅读,也给了我对抗困顿迷茫的力量。

时代不同,实干、成长的主题,永远相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实干中成长——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