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疫情期间的日子(续)2022年5月7日

封控第三天,全楼核酸阴,不错,祝愿大家一直阴下去。

楼下便民菜店的大姐,封控这几天加了大群,帮助楼上楼下的居民备粮配菜,维持菜价的稳定,被楼里的街坊称为“良心大姐”,今早,被拉走了。据说是与“时空”有关,盼无事。

小区内的管家(自助售菜机的大哥的外号)每天在小区外帮着社区内的住户准备蔬菜包,那一包里每样菜品肉类都是论斤的,一次一包够一家一个星期不差样儿的,价格绝对实惠,保证比别家的都低,昨天弹窗了,来不了了,预计着周一解完弹窗,能送一大批菜包进来,管家群里正统计菜包量呢。

楼下链家地产的也是基本停工停业了,封控一来,那些西装革履的帅哥靓女转身就变成了各种志愿者,帮这帮那的一下子就“转了行”,这一下暖了街坊的心,都说以后不论买房租房都找链家。单看这近几年链家模式的转型,不难看出后续远大的宏伟愿景与目标,原来一进门的那些电脑桌椅变成了沙发绿植,原来那些楼宇房屋的价格公告变成了知识书架,原来那种租售房屋的商业氛围如今变成了大爷大妈聊天侃大山的便民服务区了,服务社区,融入社区,深入社区,我给链家点个赞。

刘润曾说过:“什么是好产品?好产品就是好到让你忍不住要发朋友圈。”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朋友圈的小发现的小文章,现在的朋友圈变了,圈里原有圈文化,如今已变成了产品推销圈,大家都逐渐开始利用朋友圈来享要社交的红利了。能看得出,没有产品的,想法子卖别人的产品谋取产品的差价,有能力的,自己做产品,谋取产品市场的先发优势。

我也得开始自己的产品创作了,很不错,今天有了一些整块的时间,虽进展缓慢,但仍持续向前。

什么是一款好的产品?

它的用户画像是什么?

它的产品场景是什么?

它是高频的?还是低频的?

它为用户解决的是痛点?还是痒点?

它将为用户带来怎样的用户体验?是仪式感?还是参与感?

是不是还要兼顾并遵循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峰终定律?

是否在产品设计之时,需要考虑如此多的问题?还是只押中一点就行?谁又能知道你的产品是否真押中用户心中的那一个点呢?

什么是好产品?就是产品好到让你忍不住要发朋友圈。

就拿我家的宜家柜子来说,大家应该都知道,买回来的时候是几个大包装的盒子,里面都是一块块被分割好的各种尺寸的标准板材,需要自己动手组装搭建,记得是晚上利用孩子睡下之后的一些时间来做的,一共两个晚上做完了,满满的成就感,绝对是忍不住掏出手机发个朋友圈。宜家的这一类产品就做足了用户的体验感、参与感、成就感。

再说我的另一个产品,陪伴了我好几年的kindle,在推出客户端之后,就用的越来越少了,当然在特定环境下我还是在继续使用,但毕竟对于阅读电子书而言,快速翻阅、快速跳转、查看目录、标记笔记以及那让然崩溃的输入法,就应用的体验感而言,就真的不如客户端了。遗憾的是,在2021年闲鱼发布的“十大无用商品”名录上,kindle赫然上榜,成功跻身于前三名,甚至被不少网友评价为“价格昂贵的泡面神器。”

封控以前,除了必须的核酸检测以外,遇见需陪同他人、同事、孩子检测之时,也会跟随一起测测核酸,自所谓:“捅捅更健康。”

今天的大白,没来捅嗓子,送来了全家的自测试剂盒,那听说过没试过的“捅鼻子”终于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一次体验,看完视频说明,酒精洗手,准备就绪。

经过了和哥哥约30秒的竞争,二少爷赢得了第一个做核酸的机会,喜滋滋的昂起了小脑袋,说:“爸爸,我第一个做。”

“这个不是捅嗓子,应该很不舒服,你可能得忍着点啊。”

“他赖皮,我想第一个做。”老大在一旁嘟囔道。

按照说明,咽拭子要捅进鼻腔1cm-1.5cm左右,15秒内转动4圈后,换鼻孔再来一遍。

这一下,二少爷的小脸瞬间由得意的期待,转变为痛苦的痛哭,瞬间那让人心碎的小泪珠,一连串的落下,不时的喊道:“妈妈,疼,我疼。”

要不是老婆成功地搂住的老二的脑袋,能成功做完这个核酸检测,还真是个奇迹。

再看我家大少爷,也已经被弟弟的表现吓得直往后退,嘴里也再没有了之前的赖皮之说,眼里露出了恐惧之色,“爸爸,我不做了。”……

我没“求”人,自己来,当自己体验到那咽拭子捅进鼻腔后,所带来的那种“酸爽”之感后,感觉灵魂有一丝丝出窍的感觉,对,就是那感觉。特别是在此时传来:“距离不够,还得再捅点。”的老婆的提示话声后,感觉距离崩溃,应该就差一口气了。

做完测试,擦掉眼泪,伴随着鼻腔酸爽的余温,看着测试盒上“单杠阴性”的结果,忍不住掏出手机,要发个朋友圈。

什么是好产品?就是产品好到让你忍不住要发朋友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疫情期间的日子(续)2022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