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得一思

        接到讲公开课的消息,心里就在嘀咕:我能上好吗?上哪一课呢?怎么上呢?……但还是觉得每一次公开课就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不经过锤炼怎么成“钢”?于是,还是欣然接受了,选择了《藏戏》这篇略读课文。课前也对教材教参进行了反复的阅读,最终确定了本节课课堂结构是:铺垫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课下探究。回想这节课的过程既有收获又有思考:

        其一,意外导入意外收获

      《藏戏》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本来课前准备了图片及一些剧种的选段,靠听觉视觉的冲击,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谁知,天不作美,那天教室的班班通中了病毒,眼看上课了还是没修好。当时,脑子飞快旋转,怎么入新?随即决定,在课的开始,用和同学们“聊戏”这样一个环节,由河南的豫剧等剧种入手,聊的中间又发现孩子们都没听过,当时想都没想,给孩子们唱了两句豫剧和京剧,学生深受感染,自然而然带孩子们入了境。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导入,按原有的给学生看戏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虽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但语文学科却不同,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而言之,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当然,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能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介入,就会限制课堂的生成。倘若盲目滥用,还不如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教学方法效果好呢。

        其二,遗憾课堂  点滴思考

        每节课上完,走下讲台都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也不例外,虽说各个环节基本按部就班,但还是没能把所设计的流程完成。对于藏戏的最后两个特色没能进行交流。如果可以再给我两分钟,可能就完成了。但课堂就是这样,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不过遗憾未必就是不好,它的背后是引发更多的思考:

        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得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静心自对,思过学贤,学以致用。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时要把握住几个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多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学文能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感谢这次公开课活动,给我又一次成长的经验,还是那句老话,我会继续努力,努力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课一得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