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oroutine(协程) 的并发,可以将
goroutine
理解为一种虚拟线程。Go 语言运行时会参与调度goroutine
,并将goroutine
合理地分配到每个 CPU 中,最大限度地使用CPU性能。开启一个goroutine
的消耗非常小(大约2KB的内存),你可以轻松创建数百万个goroutine
。goroutine
的特点:
goroutine
具有可增长的分段堆栈。这意味着它们只在需要时才会使用更多内存。goroutine
的启动时间比线程快。goroutine
原生支持利用channel安全地进行通信。goroutine
共享数据结构时无需使用互斥锁。
处理器只能理解二进制文件,Java和Python这种高级语言在运行的时候需要先将人类可读的代码翻译成字节码,然后由专门的解释器再转变成处理器可以理解的二进制文件。go是编译型的语言,它直接将人类可读的代码编译成了处理器可以直接运行的二进制文件,执行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Go 语言提供了一套格式化工具——go fmt
。一些 Go 语言的开发环境或者编辑器在保存时,都会使用格式化工具进行修改代码的格式化,这样就保证了不同开发者提交的代码都是统一的格式。
2007年9月,Rob Pike在Google分布式编译平台上进行C++编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他和Robert Griesemer探讨了程序设计语言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他们认为,简化编程语言相比于在臃肿的语言上不断增加新特性,会是更大的进步。随后他们在编译结束之前说服了身边的Ken Thompson,觉得有必要为此做一些事情。几天后,他们发起了一个叫Golang的项目,将它作为自由时间的实验项目。
2008年5月 Google发现了GO语言的巨大潜力,得到了Google的全力支持,这些人开始全职投入GO语言的设计和开发。
2009年11月 GO语言第一个版本发布。2012年3月 第一个正式版本Go1.0发布。
2015年8月 go1.5发布,这个版本被认为是历史性的。完全移除C语言部分,使用GO编译GO,少量代码使用汇编实现。另外,他们请来了内存管理方面的权威专家Rick Hudson,对GC进行了重新设计,支持并发GC,解决了一直以来广为诟病的GC时延(STW)问题。并且在此后的版本中,又对GC做了更进一步的优化。到go1.8时,相同业务场景下的GC时延已经可以从go1.1的数秒,控制在1ms以内。GC问题的解决,可以说GO语言在服务端开发方面,几乎抹平了所有的弱点。
在GO语言的版本迭代过程中,语言特性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维持在GO1.1的基准上,并且官方承诺,新版本对老版本下开发的代码完全兼容。事实上,GO开发团队在新增语言特性上显得非常谨慎,而在稳定性、编译速度、执行效率以及GC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