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后记 5| 我们离学生很近,可教育并不一定有真正地展开

本周听了好几节课,第一场开学培训日的两节课,听后记一直拖到今日才动手,慢慢回忆起来吧。

两位年轻教师为了这次公开课准备很充分,对教材的解读深刻,教学设计新颖,就整个课时设计来说,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第一,作品分析细致到位,抽丝剥茧般把不起眼的作品呈现得完整细致。

第一个作品《森林水车》主题一的感受,主要通过画图谱和旋律哼唱两个手段为主。旋律哼唱后,让学生说说哪里的小水花很调皮,引导学生关注旋律与节奏的变化,辨识乐段结构。可惜聆听不够充分,老师手绘图谱不够准确,学生一时没有体验到。

插部1的欣赏,提示学生想象水车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设计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回答集中在音乐情绪上,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想象水车旋转的动感上。见学生没有体会,老师只得自己说出来,然后带着学生动作表现。

插部2的欣赏,通过律动关注典型节奏,再拍手,老师直接告知拍5下,接着问谁发出声音,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联系不到音乐。老师有点急,只能接着往下请人,等着“正确”答案出现。

这个环节,老师课堂机智似乎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主要问题在于,老师对片断引发想象的音乐要素,自己没有清晰。如果抓住节奏来提问,而不是直接让学生拍5下,当学生关注到节奏在这里非常紧密,老师接着问小动物在做什么,那么后续的“拍翅膀”“小跑脚步”等等形象就会自然联想到,不用老师“强”指导了。

就此,老师将这个不起眼的作品全部“分析”透彻,带学生生动体验后进行完整欣赏。佩服执教老师对作品深入的研究,让我获益不少。最后完整欣赏,每一乐段开始,老师能够将白板上的结构图谱指一指,这样帮助学生再一次认识一下音乐的结构,就更好了,那巧妙的结构图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堂课第二个作品《糖果仙人舞曲》,老师同样做了很好的案头工作。作品的结构通过音乐故事情境的创设铺陈开来,第一个花园,第二个花园,再一个花园跟哪个相似,从言语到图片、动画、动作,引领学生感受乐段呈现的不同场景,感知整个作品的结构。

与前一位老师一样,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想象,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略略不足的一处,音乐形象含羞草由老师强加给学生,而非让学生自己想象出来,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体验。

出彩的地方有主题一演唱环节,通过手指身体操,让学生体会音高的细微变化,熟悉后听出现了几次,对片断有了整体印象。

其二,图谱绘画后,让学生上台听出重音处,贴上魔法棒。学生关注度很高,紧紧跟着音乐,这里的教学效果很显著。有时候,让学生上台贴贴画画,还是挺有效果的。

老师们课前反复聆听音乐,琢磨音乐,研究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所以课堂上能够清晰地带领学生欣赏这类管弦乐作品,学生学而有获,很赞。

第二,图谱设计用心,让人眼睛一亮,起到很好的辅助体验的作用。

两堂课都运用了图谱,比较贴合音乐特点的设计。第一节课老师手绘与课件呈现不太一致,后半乐句手绘音高方面不够准确,所以学生开口唱初期不够准,绘画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感受旋律的变化。

第二堂课的图谱是情境式的,无论是音乐要素还是音乐形象方面都很贴切,再加上邀请学生上台在重音处贴上魔法棒,学生很认真专注,下面的学生也是如此,这个抓手不错。

第三,适当的动作设计,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细微变化。

第一节课的手臂旋转表现水车旋转,以及插部2动物的动作表现,都是为了体验音乐典型的节奏与旋律。第二节课的手指操舞蹈,从头顶到肩膀再到腰部,体验旋律的逐步下行和跳跃的特点,以及贯穿整节课的芭蕾舞动作表演,体验作品梦幻般的音乐风格。

不足之处:

第一,关注教案流程胜过关注学生

公开场合上课肯定有压力,年轻的教师往往容易只关注教案,而忽视学生听、想、演、奏等状态,笔者也是这样过来的。

当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是否注意到学生回答背后的思维,如果“听进去”了,往往能利用好课堂生成,如果没有专注地听学生回答,容易一心把学生拉进自己的教案模板,拼命往那儿引,学生真实的感受与状态就容易被忽视,没有完全沉浸体验,学生这头学习就不会很生动。

比如,老师在发放响板的时候显得很忙碌,不是忙着关注学生的状态,而是忙着东一下西一下地分发乐器,既然乐器这么多,事先放在座位上也挺好,大家试一试,或者被老师某个动作“指”到过的学生可以拿起乐器演奏。

第二堂课,有学生回答引子部分像是“刚刚睡醒”,老师可以就这样的想象去表演,不一定等到‘标准答案“再去演绎。其他环节,关注学生比前一节课执教老师做得细致到位些。

我们虽然离学生几步之遥,但是真正的教育一定是落实在对学生的关注之中。忽视、漠视学生的回答与表现,教学很可能没有真正的开展。

第二,缺乏声音指导

虽然是音乐欣赏课,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安排了演唱主题的环节,那么一旦学生开口唱歌,就应该带着一双声乐指导的耳朵来聆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给予指导,演唱优美了,有助于作品的欣赏和能力的提升。第二堂课这方面做得到位一些。

这次两堂课的观摩,是近几年开学培训较少出现的欣赏课,欣赏课要求老师课前的准备更多一些,尤其是作品的聆听次数一定要充足,否则,抓不到作品的重点,欣赏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能帮助学生触及作品的内涵。两位年轻老师执教得挺好,是我最近几年最想做总结的一次观摩。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8篇,2102字数,共累计19598字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后记 5| 我们离学生很近,可教育并不一定有真正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