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生成数据集
读取数据集
初始化模型参数
定义模型
[定义损失函数]
(定义优化算法)
训练
%matplotlib inline
import random
import torch
from d2l import torch as d2l
我们生成一个包含1000个样本的数据集,每个样本包含从标准正态分布中采样的2个特征。 我们的合成数据集是一个矩阵。我们使用线性模型参数
、b = 4.2和噪声项生成数据集及其标签:
.
可以视为模型预测和标签时的潜在观测误差,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将标准差设为0.01。
def synthetic_data(w, b, num_examples): #@save
"""生成y=Xw+b+噪声"""
X = torch.normal(0, 1, (num_examples, len(w))) # 1000 * 2
# torch.normal(mean, std, out=None) 得到的是一个张量(tensor)
# mean:输出元素的正态分布均值(默认为float)
# std:输出元素正态分布的标准差
# out:输出张量的格式(默认1行)
y = torch.matmul(X, w) + b # 矩阵乘向量
y += torch.normal(0, 0.01, y.shape) # 加噪声
return X, y.reshape((-1, 1))
true_w = torch.tensor([2, -3.4]) true_b = 4.2 features, labels = synthetic_data(true_w, true_b, 1000)
features
中的每一行都包含一个二维数据样本,labels
中的每一行都包含一维标签值(一个标量)。
print('features:', features[0],'\nlabel:', labels[0])
features: tensor([-0.4499, 1.0616]) label: tensor([-0.2966])
通过生成第二个特征features[:, 1]
和labels
的散点图, 可以直观观察到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
d2l.set_figsize() # 用于设置图形的大小。该函数可以接受两个参数,分别为宽度和高度,单位为英寸。
d2l.plt.scatter(features[:, 1].detach().numpy(), labels.detach().numpy(), 1); # d2l.plt.scatter 函数表示绘制散点图,需要输入两个参数作为横纵坐标。
# 其中feature[:,1]表示feature的所有行、第二列组成的一个向量组。即feature的第二列全部元素。.detach()是一个分割函数,.numpy表示将数组转换成numpy的格式。作为横坐标。
# 同理label.detach().numpy()表示label向量进行转换成numpy的格式输出,作为纵坐标。这句代码表示绘制feature的第二列(即第二个特征)与标签之间的散点图
定义一个data_iter
函数,该函数接收批量大小、特征矩阵和标签向量作为输入,生成大小为batch_size
的小批量。每个小批量包含一组特征和标签。
def data_iter(batch_size, features, labels):
num_examples = len(features) # 取X的第一维长度1000
indices = list(range(num_examples)) # 生成样本indices 0-999
random.shuffle(indices) # 这些样本是随机读取的,没有特定的顺序,random.shuffle()用于将一个列表中的元素打乱顺序,是打乱元素!
for i in range(0, num_examples, batch_size): # i = 0,9,19,29...
batch_indices = torch.tensor(
indices[i: min(i + batch_size, num_examples)]) # 取的是下标
yield features[batch_indices], labels[batch_indices] # 使用 yield 时,函数会保留当前状态并等待下一次调用,而当使用 return 时,函数会结束并返回值。
通常,我们利用GPU并行运算的优势,处理合理大小的“小批量”。 每个样本都可以并行地进行模型计算,且每个样本损失函数的梯度也可以被并行计算。
读取第一个小批量数据样本并打印。 每个批量的特征维度显示批量大小和输入特征数。 同样的,批量的标签形状与batch_size
相等。
batch_size = 10
for X, y in data_iter(batch_size, features, labels):
print(X, '\n', y)
break
tensor([[-0.2277, 0.6283], [ 1.1085, 0.5308], [-0.0020, -0.3798], [-1.5087, 0.3527], [ 0.4456, 0.8935], [ 0.9146, 0.5721], [ 0.4450, -0.3140], [ 0.5240, -1.7185], [-0.4888, -0.9032], [ 0.6252, 0.6244]]) tensor([[ 1.5927], [ 4.6084], [ 5.4795], [-0.0145], [ 2.0662], [ 4.0809], [ 6.1610], [11.0889], [ 6.2705], [ 3.3238]])
当我们运行迭代时,我们会连续地获得不同的小批量,直至遍历完整个数据集。上面实现的迭代执行效率很低,它要求我们将所有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并执行大量的随机内存访问。在深度学习框架中实现的内置迭代器效率要高得多,它可以处理存储在文件中的数据和数据流提供的数据。
我们通过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0.01的正态分布中采样随机数来初始化权重,并将偏置初始化为0。
w = torch.normal(0, 0.01, size=(2,1), requires_grad=True)
b = torch.zeros(1, requires_grad=True)
在初始化参数之后,我们的任务是更新这些参数,直到这些参数足够拟合我们的数据。每次更新都需要计算损失函数关于模型参数的梯度。有了这个梯度,我们就可以向减小损失的方向更新每个参数。
广播机制:当我们用一个向量加一个标量时,标量会被加到向量的每个分量上。
def linreg(X, w, b): #@save
"""线性回归模型"""
return torch.matmul(X, w) + b
这里我们使用平方损失函数。我们需要将真实值y
的形状转换为和预测值y_hat
的形状相同。
def squared_loss(y_hat, y): #@save
"""均方损失"""
return (y_hat - y.reshape(y_hat.shape)) ** 2 / 2
线性回归有解析解,但本书中的其他模型却没有。 这里我们介绍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算法。在每一步中,使用从数据集中随机抽取的一个小批量,然后根据参数计算损失的梯度。接下来,朝着减少损失的方向更新我们的参数。 该函数接受模型参数集合、学习速率和批量大小作为输入。每一步更新的大小由学习速率lr
决定。因为我们计算的损失是一个批量样本的总和,所以我们用批量大小(batch_size
)来规范化步长。
def sgd(params, lr, batch_size): #@save
"""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
with torch.no_grad(): # 在该模块下,所有计算得出的tensor的requires_grad都自动设置为False。
for param in params:
param -= lr * param.grad / batch_size
param.grad.zero_()
在每次迭代中,读取一小批量训练样本,并通过模型来获得一组预测。计算完损失后,反向传播,存储每个参数的梯度。最后,调用优化算法sgd
来更新模型参数。
概括一下,我们将执行以下循环:
在每个迭代周期(epoch)中,我们使用data_iter
函数遍历整个数据集,并将训练数据集中所有样本都使用一次(假设样本数能够被批量大小整除)。 这里的迭代周期个数num_epochs
和学习率lr
都是超参数,分别设为3和0.03。 设置超参数很棘手,需要通过反复试验进行调整。
# 超参数
lr = 0.03 # 学习率
num_epochs = 3 # 把数据扫三遍
net = linreg # 模型
loss = squared_loss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X, y in data_iter(batch_size, features, labels): # 每一个epoch只遍历一个批量中的每一个数据,data_iter返回一个批量的数据
l = loss(net(X, w, b), y) # X和y的小批量损失
# 因为l形状是(batch_size,1),而不是一个标量。
# 并以此计算关于[w,b]的梯度
l.sum().backward() # 求和本身让l以标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求梯度,对于l中的每一个分量都是单独求的。
sgd([w, b], lr, batch_size) # 使用参数的梯度更新参数
with torch.no_grad():
train_l = loss(net(features, w, b), labels)
print(f'epoch {epoch + 1}, loss {float(train_l.mean()):f}')
epoch 1, loss 0.043473 epoch 2, loss 0.000174 epoch 3, loss 0.000052
因为我们使用的是自己合成的数据集,所以我们知道真正的参数是什么。 因此,通过比较真实参数和通过训练学到的参数来评估训练的成功程度。 事实上,真实参数和通过训练学到的参数确实非常接近。
print(f'w的估计误差: {true_w - w.reshape(true_w.shape)}')
print(f'b的估计误差: {true_b - b}')
w的估计误差: tensor([-0.0001, -0.0005], grad_fn=) b的估计误差: tensor([0.0001], grad_f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