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札记】防疫互助基金的工作日志

【编者按】千禾通过一线社区了解到,在严峻的防疫形势下,每个家庭都变成孤岛,社区原本的弱势人群面临更大的生活困境。2月2日,千禾发起“社区互助防疫——千里马行动基金”,为积极参与抗灾互助的个人或公益组织、志愿团体提供小额资金,支持与防疫相关的社区行动者,以社区互助的方式,联结友邻共同应对疫情,增强社区韧性。该计划的发布,吸引了许多投身一线积极参与防疫工作的社区组织。截止至2月16日24:00,已收到119份项目申报书。千禾社区发展部工作组迅速开展评审和沟通,资助首批15个项目,资助金额共计224,313元。项目主要受益对象包括外来务工人群、社区弱势群体、一线社区工作者。行动主题涵盖社区教育、社区健康、社区生计、社区环境保护等。

本文是“社区互助防疫——千里马行动基金”项目人员李卓慧的一些工作思考。

2019年1月31日至2月21日工作日记

——我的感受、观察、思考

感受:

焦急,刚发出行动支持计划的1周,每天几乎有10多个新增的申请,且很多都是很紧急,所以刚开始我会比较焦急,想要快速识别我们能支持的伙伴,给到资金、邀请他们进入网络内互相认识,支持到他们的行动。

欣喜,当听到一些有力量的互助案例时,会非常的欣喜开心。

无力,在看回之前半个月的自己时,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够很好地和行动的伙伴们沟通,貌似是我自己有些打不开,所以有些无力。


观察:

#与民间互助接触最近的一次#

我刚进入千禾时是负责运动筹款类项目,后来参与到社区基金的运营,互助的词听过很多次,但我觉得第一次真正地接触是接触千里马行动基金的运营,且最近的一次真切、具象地听“互助”行动,是与各个正在开展社区互助防疫行动的伙伴们的聊天。

记得我的第一个二审电话是打给珠海协作者负责人刘常鑫,在问到关于项目互助性怎样设计时,常鑫提到项目是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疫情下的需求调研,在开展调研时会邀请农民工一起参与调研,调研对象也是调查员,被服务的人不是被动地等待接受服务,而是被鼓励动起来,主动参与,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群体搜集和整理真实的需求,一起为群体所遇到的困境和需求发声;而珠海协作者更多是在负责其中的调研项目设计,以及给到参与调研的农民工伙伴们有关访谈、调查的技巧能力培训。

我欣喜地看到珠海协作者不是单纯地为服务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也不是设计好每一个项目环节,让服务群体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有一个“让步”,让关注的群体可以有空间站出来,发挥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努力。还有更欣喜的是,看到有服务的群体愿意站起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困境而懦弱退缩,没有被惯性地输入只求等待支援,而是有生命力地参与进来,这个我感受到的互助的魅力!


#很多时候我都被问到“我们鼓励志愿者参与,你帮我,我帮你,不是互助吗?我的回答是这不够。”#

在与申请伙伴电话沟通的时候,我经常会问他们怎样理解“互助”。我承认我自己还没有找到一个很清晰的答案,但是我知道哪些不是。我会看到些申请的内容与互助很相似。

有提交申请的公益机构伙伴问我“动员志愿者们,你来帮助我,我来出一份力,这个不是互助吗?”,我的回答是“这不足够。”。由社会服务提供者设计好社区防疫的工作,然后邀请社区居民作为志愿者在社区防疫的项目中提供已被界定的志愿服务,这个可能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但如果一直只采取这种方式来做社区动员,有些“偷懒”,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弱的。

我一直有在问自己,这其实与我们提出的互助相比,缺少什么?我现在给出的答案是“缺少行动个人的主体性”,现在我对主体性的解读是,行动起来的个人是有动力、有对社区问题的思考,清晰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主体性的存在也是与社区行动的可持续性相关。


思考:专业的社工是否可以推动到真正的社区互助?答案是可以的。

最近几年社会服务项目里经常提到一个词“社区营造”,我认为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也是需要激发社区里人的互助。但是我看到的是,可能是因为有传统社会服务的工作惯性,有些社工伙伴在进入社区提供服务时,会将所有社区问题的担子挑在自己身上,由自己一个人或自己的团队先来想解决办法,然后再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某一个单一的活动或行动中。这样其实社工自己会很累,也比较难拉动社区居民参与。

为什么这样不是真正的互助,推动项目的人会很累?其实是因为没有引出服务受众的主体性,社区是所有人的,社区问题也是与服务受众、与生活在这个社区的居民息息相关。真正的互助是期待在解决社区问题时,卷入服务对象的、社区居民的参与,一起来讨论,收集不同的视角,一起共创社区问题的解决办法。

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不敢提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社工可以来邀请居民来一起讨论回应,可以赋能服务受众,让参与的人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参与行动中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札记】防疫互助基金的工作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