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文件(扩展名为*.java):
源文件带有类的定义。类用来表示程序的一个组件,小程序或许只会有一个类。类的内容必须包含在花括号里面。
2.类:
类中带有一个或多个方法。方法必须在类的内部声明。
3.方法:
在方法的花括号中编写方法应该执行的语句。
总结一下:
类存在于源文件里面;方法存在于类中;语句存在于方法中。
JDK(Java Development Kit):Java开发工具包。
提供给Java程序员使用,包含了JRE,同时还包含了编译器javac与自带的调试工具Jconsole、jstack等。
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Java运行时环境。
包含了JVM,Java基础类库。是使用Java语言编写程序运行的所需环境。
JVM:Java虚拟机,运行Java代码。
即:在程序中由用户给类名、方法名或者变量所取的名字。
【硬性规则】标识符中可以包含:字母、数字以及 下划线和 $ 符号等等。
注意:标识符不能以数字开头,也不能是关键字,且严格区分大小写。
【软性建议】类名: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大驼峰)
方法名:首字母小写,后面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小驼峰)
变量名:与方法名规则相同。
即:关键字是由Java语言提前定义好的,有特殊含义的标识符,或者保留字。
注意:用户不能使用关键字定义标识符。
!!问题:java中,能出现语句的位置有哪些? (内部类,匿名类,lambda表达式,暂时不考虑)
1.方法的内部(除抽象方法)
2.类的内部,作为属性定义时,赋值语句也可以出现
class A{
int a = hello();
}
定义a属性时,执行 hello 方法(语句)
3.各种各样的代码块(构造代码块,静态代码块)
//构造代码块
class A {
hello();
}
//静态代码块
class A{
static {hello();}
}
4.出现在构造方法中
class A{
A() { hello(); }
}
在Java中数据类型主要分为两类:基本数据类型(primitive type) 和 引用数据类型(reference type)。
基本数据类型有四类八种:
1.四类:
整型,浮点型,字符型 以及布尔型。
2.八种:
! ! 数据到底放在内存的哪里?
内存主要分为 方法区,栈区,堆区。
内存中的数据,被抽象成java语句中的 变量 ,数据中的元素 ,对象。
1.对象在栈区上。
2. 变量 有三个种类 ,分别是局部变量(方法定义的变量,方法的形参,catch()定义的变量),对象的属性,类的静态属性。
· 局部变量:存在于该方法执行时,创建的栈帧中。(栈区)
· 对象的属性:存在于属性附着的对象上,对象存在于栈区。(栈区)
· 类的静态属性:存在于静态属性附着的类上,类存在于方法区。(方法区)
!什么是字节?
字节是计算机中表示空间大小的基本单位. 计算机使用二进制表示数据. 我们认为 8 个二进制位(bit) 为一个字节(Byte). 我们平时的计算机为 8GB 内存, 意思是 8G 个字节.
其中 1KB = 1024 Byte, 1MB = 1024 KB, 1GB = 1024 MB. 所以 8GB 相当于 80 多亿个字节.
Java 作为一个强类型编程语言, 当不同类型之间的变量相互赋值的时候, 会有教严格的校验.
int a = 10;
long b = 100L;
b = a; // 可以通过编译
a = b; // 编译失败
在Java中,当参与运算数据类型不一致时,就会进行类型转换。Java中类型转换主要分为两类:自动类型转换(隐式) 和 强制类型转换(显式)。
2.1.1 自动类型转换(隐式)
自动类型转换:代码不需要经过任何处理,在代码编译时,编译器会自动进行处理。
特点:数据范围小的转为数据范围大的时会自动进行。
System.Out.println(1024); // 整型默认情况下是int
System.Out.println(3.14); // 浮点型默认情况下是double
int a = 100;long b = 10L;b = a; // a和b都是整形,a的范围小,b的范围大,当将a赋值给b时,编译器会自动将a提升为long类型,然后赋值
a = b; // 编译报错,long的范围比int范围大,会有数据丢失,不安全
float f = 3.14F;double d = 5.12;d = f; // 编译器会将f转换为double,然后进行赋值
f = d; // double表示数据范围大,直接将float交给double会有数据丢失,不安全
byte b1 = 100; // 编译通过,100没有超过byte的范围,编译器隐式将100转换为byte
byte b2 = 257; // 编译失败,257超过了byte的数据范围,有数据丢失
2.1.2强制类型转换(显式)
强制类型转换:当进行操作时,代码需要经过一定的格式处理,不能自动完成。
特点:数据范围大的到数据范围小的。
int a = 10;long b = 100L;
b = a; // int-->long,数据范围由小到大,隐式转换
a = (int)b; // long-->int, 数据范围由大到小,需要强转,否则编译失败
float f = 3.14F;double d = 5.12;
d = f; // float-->double,数据范围由小到大,隐式转换
f = (float)d; // double-->float, 数据范围由大到小,需要强转,否则编译失败
a = d; // 报错,类型不兼容
a = (int)d; // double没有int表示的数据范围大,需要强转,小数点之后全部丢弃
byte b1 = 100; // 100默认为int,没有超过byte范围,隐式转换
byte b2 = (byte)257; // 257默认为int,超过byte范围,需要显示转换,否则报错
boolean flag = true;a = flag; // 编译失败:类型不兼容
flag = a; // 编译失败:类型不兼容
注意事项:
1. 不同数字类型的变量之间赋值, 表示范围更小的类型能隐式转换成范围较大的类型。
2. 如果需要把范围大的类型赋值给范围小的, 需要强制类型转换, 但是可能精度丢失。
3. 将一个字面值常量进行赋值的时候, Java 会自动针对数字范围进行检查。
4. 强制类型转换不一定能成功,不相干的类型不能互相转换。
2.1.3 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将字符串和整形数字之间进行转换:
2.1.3.1 int 转为 String
int num = 10;// 方法1
String str1 = num + ""; // 方法2
String str2 = String.valueOf(num);
2.1.3.2 String 转为 int
String str= "100";
int num = Integer.parseInt(str);
后续内容会持续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