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的控制反转、依赖注入及面向切面编程

控制反转(IoC):
一个类A的内部需要另一个类B的对象,如果在其中进行创建,则A、B两个类会发生高度耦合。这时,采用控制反转思想,利用Spring的配置文件设置Spring,对B进行创建对象,并存于Spring容器中,待A需要B的对象时,会对Spring发出请求getBean,接着Spring容器将B的对象交由A来完成协作。至于B的对象时何时创建,如何创建,均不由A管理,达到对于A和B的解耦合目的,创建对象的控制由A类本体,转移到Spring,A仅仅是等待接收,这就是控制反转。

依赖注入(DI):
起本质与控制反转为同意义,所谓的依赖注入,就是把所依赖的数据,利用spring进行注入,查询Spring容器内的数据后构建依赖关系。在A类需要B类的对象时,B类中如果包含属性,可以对属性进行依赖的数据注入,这样,A类获取的B类的对象,就是包含了其所拥有的的属性值的对象。而如果B类的属性为引用类型的属性——C类,则C类的内部,又将会有自己的属性,可以再次对C类的属性进行数据注入,形成层层注入,最终获得的B类的对象,是一个成品的、将内部的各层级属性均附上相应的值的对象。如下面的例子,一起将三层架构内的关联对象层层注入,全部赋值,则对web层提供的Service对象(以“a”为获取方式),是一个各层级完全赋值的对象,XML配置如下所示:

<--web层的getBean以a为坐标,获取service-->

        



        



        



        
        
        
        


面向切面编程(AOP):
被代理对象:包含核心业务代码的对象。
代理对象:spring容器中产生的、对被代理对象增强后的对象。
连接点:核心业务代码中的所有方法均被称作连接点(joinpoint)。
切入点:核心业务代码中,被选中进行增强的方法,叫做切入点(pointcut)。
通知对象(advice):增强核心业务代码的对象,包括如:事务、日志等。
织入:把通知类中的代码与切入点中的代码编写到一起的过程。
切面(aspect):切入点(核心业务代码)和通知类(其余额外代码)共同构成切面。
面向切面编程,就是编码时只关心核心业务代码,对于事务、日志等额外代码单独抽取,最终运行时,源码中利用动态代理,将核心业务设置为被代理对象,事务、日志等设置为增强的功能,最终织入在一起,获取代理对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Spring,Spring,控制反转,依赖注入,面向切面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