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参与CSDN《新程序员》有奖征文,本次活动的地址为:《新程序员》有奖征文
聊聊我自己吧,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
如果你有兴趣,我讲给你听。
2011年,刚上大学的时候,大家还是很迷茫的。特别是大一的时候,面对十几门课程的时候,完全没有想法。
也不知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唯一的做法就是雨露均沾,学习时间平均分配。
其中有一门课程就是《C语言程序设计》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
这是啥?这有啥用?这用来干啥?
一个班四十来号人,基本上都是这个状态,面对老师的提问,一脸懵逼。
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我们的丁同学,面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
我们都惊呆了。
后来,私下沟通后,再咨询班助、老乡等学长学姐后,才逐渐了解。
从此,学习有了目标。当时的我,因为自身和家庭等因素,并不想考研,只想毕业后找个好工作,高薪的工作。
所以,我就很务实,专业课学的非常认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
我是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这里稍微写几个当时的专业课。
另外,别忘了数学基础
有些课程记得不太清了,按记忆简单写了一些。这些课程,明面上用的多的是C/C++
,顶多再加上一个单片机
吧。
但是,并不代表其他课程不重要。他们给你构建了软件设计的底层逻辑,让你有一个稳健扎实的基础。
这就是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具体差别所在。那些非科班出身的,经过培训出身的程序员,很难有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给你打基础。
扯远了,回归正题。
当时认识到《C语言程序设计》
的重要性的时候,课余时间就开始花时间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快就进入状态了。
课堂上面也不再是丁同学,一家独大了。我小康同学也能偶尔露把脸了。
一堂课,分两节。第一节讲理论(PPT),第二节实操,自己撸代码。
当时一个班级40个人,大约四分之一有10个人是女生。女生学号先排,男生再排。我学号14,比较靠前,所以在机房里面,我对面的电脑位置是女生。
可能是天赋不错,也可能确实有用心和花时间了,每次实操我都很快就做出来了。
但是,对面的女生就不行了。不一会就哀号连连,为什么编译报错,为什么运行不出来,老师快来帮我看看,康XX过来帮我看看。
来了来了来了,我帮你手把手看,我帮你一个一个看。我现在的女朋友就是其中一个,当时我也不晓得她啥时候看上我了,也许就是这时候吧。
当时大学期间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性,确实还不错,应该是高三的习惯顺延下去的,游戏也打的很少。
就这么学到大二的时候,几门专业课都学得比较拔尖。
然后就稀里糊涂的被当时教《电子线路》
的陈老师邀请加入他组建的实验室。
应该每个学校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老师,
也很果断答应了他几个要求:
这一个答应,直接决定了我大学后面几年的道路。
毕竟我的本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
,从嵌入式硬件开始,到嵌入式软件。最后软硬件通吃。
刚开始加入实验室,也是按照标准流程走
一条龙到底,我很快就发现,我唯一的爽点在最后一步,代码编写和调试。
前面几步让我头疼万分,没有半点兴趣。
特别是焊接,老是焊不好,追求完美的我会跟它死磕到底。最后的结果,不仅是焊盘掉了,而且连烙铁都嗝屁了。
一度被陈老师戏称烙铁杀手,但因祸得福。
这也直接导致我后续工作重心的转移。直接到了最后一步,代码编写和调试。
从此我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单片机、嵌入式、Android App等等,自学成才,逐渐成为实验室的主要程序员,一线码农。
这里又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自学。
不要以为加入一个靠谱的实验室,榜上一个靠谱的老师或大神,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你错了。
大概率你都要靠自学;到哪你都要靠自学;不花钱的你基本都要靠自学。
原因很简单,老师和学长学姐大概率是不会的,就算会也没时间手把手教你,能偶尔帮你回答几个问题,就很不错了。
这时候或许就有童鞋发话了,那我为啥还要待在实验室,都是自学,在宿舍,或者去图书馆,不是更加自由,不受限制。
话是没错,但是实验室有两个好处
所以,总而言之,有利有弊。没有绝对的好,只有相对的好。
大学期间完成了不少陈老师交代的任务和项目,项目数一只手数不过来。
还发表了一篇论文,在国内的核心期刊《信号处理》。
还算不错,那时候的学弟学妹都喊我师兄~
除此之外,自己也参加了不少竞赛,那时候我参加的竞赛的也是抱有功利心。
功利心没有错,使人发奋上进。功利心也有错,使人蒙蔽了双眼,不遵从本心。
这就使得我在竞赛的路上并不顺畅,走了弯路。
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为例,我第一次参赛选题的时候,不是问我自己喜欢哪类题目,而是问陈老师,哪类题目容易拿奖!
简直太功利!我至今想起来都懊恼不已。
当时,陈老师和实验室擅长“电源类”题目,对该类题目比较有经验。我也就从善如流,按照“电源类”题目进行准备。
但是其实“电源类”题型并不适合我,该题型偏硬件,只有简单软件辅助。难以发挥我的长处。
我适合的是“仪器类”和“控制类”。
如果我当时遵从本心,按照重在参与、玩的开心的想法参加比赛,选择“仪器类”或者“控制类”的题目,准备比赛的话。我可能会玩 的很开心,可能也会获得更好的名次。
还有一点是不要急,心态要稳。我第二次参赛的时候,选了仪器类,这次都很稳,很顺利,做的很快也很出彩。
但是,还是被坑了。
在校内老师筛选的时候,其他基本没毛病,就一个很简单的指标有问题:峰峰值,我的峰峰值只有仪器峰峰值的一半。
我当时就蒙了,怎么可能,马上就要提交封箱了,赶紧改个代码,结果*2,然后提交封箱。
最后到了福州测评的时候,一测,其他基本没毛病,就一个很简单的指标有问题:峰峰值,我的峰峰值是仪器峰峰值的两倍。
我认真一看,又生气又懊恼。什么原因呢?
原来是输入源的问题,学院老师输入的单极性,但是题目要求和福州测评是双极性。我自己自测也是双极性。
原因是学院老师搞错了,而我因为时间紧,心态没控制住,没有追根究底,病急乱投医,结果瞎*2。
当时的我坐在测评的位置上,呆若木鸡,堪称绝望。
顺带说几个,我认为含金量比较高,值得参加的比赛
发现不知不觉,已经好几千字了。
夜已深,本博文就在这里收尾吧,最后再给几个建议,给如今的在校大学生。
简单的说,成绩还是很重要的。
不要因为竞赛和项目,耽误了你的成绩,至少别挂科。
别听别人说的,不挂科的大学不圆满,狗屁,自欺欺人。
原因很简单:
本专业,我是指理工科专业,从事研发类岗位,不限软件研发、硬件研发、机械结构研发等。
大学中很多同学一开始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开发工作。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愿意。
因为嫌开发工作单调、嫌开发工作辛苦、嫌开发工作天天对着电脑,嫌开发工作掉头发。
所以,大四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不少的同学想着做销售、做管培、去考公等等。
但是这些工作真的好做吗,销售真的好做吗。大家都说销售赚钱,但赚到钱的终归是少数,大多数都是炮灰。
现实中是,很多非理工类专业的人想转行到IT行业做开发。
有不少同学,毕业后找工作,绕了一大圈。
突然发现,从事本专业是他最容易的选择。特别是男生。
因为是科班出身,如果有不错的绩点,再稍微修饰一下的项目经验,五千起步的开发工作(厦门城市),并不是很难。
而且工作只要对着电脑敲代码,不用到处跑,不用到处碰壁,不用风餐露宿。(同学原话)
所以,毕业半年到一年多之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又有不少同学转行到软件开发里来。
所以,我给这些类似同学的建议是:不要一开始就排斥,不要一开始就否定,既然到最后都要端着碗说真香,那还不如中间多做一点尝试,深入一些尝试,结局会更好呢
本博文就聊到这,下次有时间,我们接着聊。
后面的故事更精彩。
觉得好,就一键三连呗(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