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旅 第382天:《论语》中的真知灼见(15)

《论语》之旅 第382天:《论语》中的真知灼见(15)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3.22》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是太狭小了!”

        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收取了百姓大量的市租,他家管事的人没有兼任问,怎么算得上节俭呢?”

        “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设立了一道照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设立了照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管仲:名夷吾,齐桓公时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三归:市租。摄:兼任。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囗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之所以认为管仲“器小”,孔子有两点依据,一是管仲缺乏节俭的美德,二是管仲不遵礼制。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礼制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管仲不遵礼制,当然称不上君子。在古代道德评价中,节俭占有很大的分量,而管仲生活奢侈,故而受到孔子批评。有人也许会问,遵礼和节俭与“器小”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遵礼是对传统和制度的敬畏,节俭是对自己欲望的约束,越礼必然狂妄,奢侈必然放纵,狂妄放纵的人肯定偏狭,容不下不同思想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故曰“器小”。器小之人,固然可以凭才干成功于一时,但很难广采博纳,建立起为后世效法的制度。的确,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是,在他死后,齐国便人亡政息了。也就是说,管仲并未为建立一套真正的能使齐国长治久安的制度。孔子说他器小,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之旅 第382天:《论语》中的真知灼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