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

本文章转自:乐字节

文章主要讲解:前端小知识

获取更多前端相关资料可以关注公众号《乐字节》 发送:999

1. css 一行文本超出...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1张图片

2.多行文本超出显示...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2张图片

3.IOS 手机容器滚动条滑动不流畅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3张图片

4.修改滚动条样式

隐藏 div 元素的滚动条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4张图片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5张图片

5.使用 css 写出一个三角形角标

元素宽高设置为 0,通过 border 属性来设置,让其它三个方向的 border 颜色为透明或者和背景色保持一致,剩余一条 border 的颜色设置为需要的颜色。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6张图片

6.解决 ios audio 无法自动播放、循环播放的问题

ios 手机在使用 audio 或者 video 播放的时候,个别机型无法实现自动播放,可使用下面的代码 hack。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7张图片

7.水平垂直居中

我一般只使用两种方式 定位 或者 flex,我觉得够用了。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8张图片

父级控制子集居中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9张图片

8.隐藏页面元素

image.png

9.前端工程化

一提到前端工程化很多人想到的都是 webpack,这是不对的,webpack 仅仅是前端工程化中的一环。在整个工程化过程中他帮我们解决了绝大多数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

前端工程化是通过工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近些年被广泛的关注和探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代化前端应用功能要求不断提高,业务逻辑日益复杂,作为当下互联网时代唯一不可或缺的技术,前端可以说是占据了整个开发行业的半壁江山。从传统的网站,到现在的 H5,移动 App,桌面应用,以及小程序。前端技术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全面覆盖。

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呢,实际上是行业对开发人员的要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往前端写 demo,套模板,调页面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当下对开发效率的要求,前端工程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提上台面,成为前端工程师必备的手段之一。

一般来说前端工程包含,项目初始化,项目开发,集成,构建,打包,测试,部署等流程。工程化就是以工程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项目初始化我们一般使用npm init, 创建页面模板使用 plop,我们喜欢使用 ES6+开发,但是需要通过 babel 编码成 ES5,持续集成的时候我们使用 git,但是为了保持开发规范我们引入了 ESLint,部署一般使用 ci/cd 或者 jenkins 等等。

前端工程化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后面我们会单开话题来讲。

10.contenteditable

html 中大部分标签都是不可以编辑的,但是添加了 contenteditable 属性之后,标签会变成可编辑状态。

image.png

不过通过这个属性把标签变为可编辑状态后只有 input 事件,没有 change 事件。也不能像表单一样通过 maxlength 控制最大长度。我也忘记我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过了,后面想起来再补吧。

11.calc

这是一个 css 属性,我一般称之为 css 表达式。可以计算 css 的值。最有趣的是他可以计算不同单位的差值。很好用的一个功能,缺点是不容易阅读。接盘侠没办法一眼看出 20px 是啥。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10张图片

12.Proxy 和 Object.defineProperty 区别

Proxy 的意思是代理,我一般教他拦截器,可以拦截对象上的一个操作。用法如下,通过 new 的方式创建对象,第一个参数是被拦截的对象,第二个参数是对象操作的描述。实例化后返回一个新的对象,当我们对这个新的对象进行操作时就会调用我们描述中对应的方法。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11张图片

Proxy 区别于 Object.definedProperty。

Object.defineProperty 只能监听到属性的读写,而 Proxy 除读写外还可以监听属性的删除,方法的调用等。

通常情况下我们想要监视数组的变化,基本要依靠重写数组方法的方式实现,这也是 Vue 的实现方式,而 Proxy 可以直接监视数组的变化。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12张图片

Proxy 是以非入侵的方式监管了对象的读写,而 defineProperty 需要按特定的方式定义对象的属性。

13.Reflect

他是 ES2015 新增的对象,纯静态对象也就是不能被实例画,只能通过静态方法的方式调用,和 Math 对象类似,只能类似 Math.random 的方式调用。

Reflect 内部封装了一系列对对象的底层操作,一共 14 个,其中 1 个被废弃,还剩下 13 个。

Reflect 的静态方法和 Proxy 描述中的方法完全一致。也就是说 Reflect 成员方法就是 Proxy 处理对象的默认实现。

Proxy 对象默认的方法就是调用了 Reflect 内部的处理逻辑,也就是如果我们调用 get 方法,那么在内部,proxy 就是将 get 原封不动的交给了 Reflect,如下。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13张图片

Reflect 和 Proxy 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一般将他们两个放在一起讲是为了方便对二者的理解。

那为什么会有 Reflect 对象呢,其实他最大的用处就是提供了一套统一操作 Object 的 API。判断对象是否存在某一个属性,可以使用 in 操作符,但是不够优雅,还可以使用Reflect.has(obj, name); 删除一个属性可以使用 delete,也可以使用 Reflect.deleteProperty(obj, name); 获取所有属性名可以使用 Object.keys, 也可以使用 Reflect.ownKeys(obj); 我们更推荐使用 Reflect 的 API 来操作对象,因为他才是未来。

14.解析 get 参数

通过 replace 方法获取 url 中的参数键值对,可以快速解析 get 参数。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14张图片

15.解析连接 url

可以通过创建 a 标签,给 a 标签赋值 href 属性的方式,获取到协议,pathname,origin 等 location 对象上的属性。

超使用的15个前端小知识点_第15张图片

感谢大家的认同与支持,小编会持续转发《乐字节》优质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前端编程计算机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