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兰葛山庄(Hotel Du Lac)》

久未阅读,因为愧疚,所以在习惯APP上立了flag打卡,21天。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杜兰葛山庄(Hotel Du Lac),又译作湖畔酒店。从情节上看,似乎更恰当一些。

读《杜兰葛山庄(Hotel Du Lac)》_第1张图片
本书

头两天打卡,看着着实很辛苦。就像某匿名书评写着“对于读者而言,传统的读者,会稍稍捉急;追求标新立异的读者,似乎又稍显平淡。” 对,我就是那个传统的读者,在阅读的前几天,我几近困倦的睡过去——这真的是1984年的布克奖作品?!可能是因为翻译而产生的措辞罗列并不如母语那么自然,大段大段的描写各种女性的神态、行为、心思、猜忌...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出框了。好在,《杜兰葛山庄》很短,一咬牙,就看完了。

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

思绪,也总游离在故事主线之外。

问题,一个个萦绕。

世界简单,人生简单,故事简单,支撑起所有的是最复杂的大脑。

“小说的主人公埃迪斯是位三十九岁的单身女作家,爱上了有妇之夫戴维,爱得情深意长,无怨无悔,身上扬溢着单身女性掺杂孤独的优越感。在埃迪斯的人生中并不缺乏追求者:乔弗里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人品都可以足以匹配埃迪斯,但她选择在结婚当天逃婚。逃婚后,所有的人都觉得这是一场“背叛”,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于是她选择出走,来到杜兰葛山庄。在那里,遇到了普西太太和莫妮卡等众人,呈现出不同女人的百态众生相。就在酒店歇业过冬前,埃迪斯被“成功多金帅气”的内维尔求婚,世俗上来讲两人可以相互得到陪伴、取暖、互利,只是——没有爱情,埃迪斯内心矛盾,就在决定接受婚姻的当天早上,看到内维尔从詹妮弗房间出来的瞬间,她还是放弃了。

1.

其实在求婚的游艇上,内维尔和埃迪斯已经互相确定“不相爱”了,内维尔也十分理性的分析了两人婚后“互惠互利”的双赢,的确听起来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尤其,对埃迪斯。所以,埃迪斯也动摇了,决定答应了。并给戴维写好了决绝的“分手信”,然而,一切不爱的理性,等真实看到内维尔从詹妮弗房间出来的瞬间,崩塌了。说好的理性呢?!还是做不到。这的确是人性吧。反之,就算内维尔强调自己将会和埃迪斯形成开放婚姻,但是婚后果真能允许埃迪斯身心俱外吗?

2. 

毛路说,“从表面上看,埃迪斯的悲剧在于她无法做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也无法做一个彻底的坏女人。她既不够传统,又不够摩登。如果她是个彻底的好女人,就不会跟有家室的男人展开恋情。如果她是个彻底的坏女人,就可以接受富豪的求婚,跟情人继续偷情,社会地位、财富、爱情都不耽误。但其实悲剧的根源在于她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但这种“爱”难道不是一种个人感觉吗?戴维既没有太多的陪伴,也没有承诺。或者埃迪斯本身害怕失去自由,这也是她爱戴维的本质,没有责任,没有相看两相厌。

3.

内维尔求婚的对象为什么不是詹妮弗?詹妮弗与埃迪斯年纪相仿,在她母亲普西太太的强大气场下,她乖巧、高贵,没有一丝的不合时宜,内维尔也许也喜欢着她,只是,为何求婚对象不是她?!作者尽管写着女人最平凡普通的故事,却用笔触搅动了平静水面下的巨大漩涡。

ps. 原来因特拉根那里真的有一间酒店Hotel Du Lac,所以埃迪斯多多少少有安妮塔自己的影子吧?

读《杜兰葛山庄(Hotel Du Lac)》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杜兰葛山庄(Hotel Du L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