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发达国家是我们奋斗的Deadline

我们都知道英国BBC曾经拍过一个很有名的纪录片《7 UP》,从1964年就开始拍摄,镜头对准的是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孩子,此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这些人,从七岁到四十二岁,阶层跨度足够,时间跨度也够,我们知道结果,什么阶层的在属于自己的上升通道里被摄像机记录下了人生历程,只有一个命运的漏网之鱼,从底层跨阶成功。

后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扩大样本量,追踪了将近800名孩子的成长记录,结果并没有什么两样:这将近800个孩子里,只有33个逃离了底层社会,实现逆袭;而本来就比较富裕的孩子里,只有19个家道中落,从上层掉到了贫困阶层。

美国一位作家艾伦瑞克曾自己深入底层体验生活并写成了一本畅销书,说仅仅能活着就压榨干净了所有的时间精力。在发达国家里,再大的样本量、再精深的追踪研究,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很少有人能突破家庭原来的阶层。发达国家叫Developed country,就是社会发展已经趋于稳定,几乎没有留给中下层发展可能,而时代变迁的大机会也因为高门槛都会被资源更好的群体抓住。

阶层固化是个老话题,我此前的文章也写了不少相关话题,只有Developing country才有发展机会,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发展造就了无数阶层逆袭的神话,我们到了重返巅峰的紧要关头,也达到8000美金收入的门槛,现在走在悬崖、局势险恶,对于国家来说,想方设法的找到发展途径就能笑到最后,国家的考虑首要在于给中下层人民上升的希望,保持通道畅顺,中下层有奔头,这是基本盘,所以政策倾斜、发展方向都是围绕中下层发力,比如精准扶贫、科技普惠等等,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伤害到中等略偏上的群体,也是过去四十年最普遍的既得利益者。对,我们这些有一定见识、有一定经济实力、时不时上网发个评论、颇为焦虑的群体,国家会引导消费,既创造经济价值,又会进入好好工作再消费的循环,完美。

应该忙于工作,而不是整天琢磨跨阶,即便是想,也会客观受限于各种资源条件,这样才符合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利益。

所以,这就看个人有多大的执念了。上没有丰厚资源给我们用,下没有国家的普惠政策,只能是把手里有限的资源用到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提升自己的认知,并累积成优势传给下一代。

霍普金斯的研究表明,那些社会底层的孩子在学校期间,跟富人家的孩子差距并不大,但每当假期过后,富人家的孩子就明显成长一大截。因为富裕家庭的父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培养孩子,也有能力投入更多的钱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相反,穷人家的父母整天忙于生计,孩子基本就是放养,没有成长的机会,结果就变成了:一个暑假过后,穷人家的孩子在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被落下一大截。

父母学历越高,孩子大脑的沟回面积越大。高中学历父母的孩子比本科以上学历父母的孩子少3%,这并不是因为遗传吗?那些高学历高收入的父母,由于生活压力小,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跟孩子沟通。数据显示,在三岁以前,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比中产家庭以上孩子少听到3000万个单词,这就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大脑发育。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趁中国达到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发展空间,紧锣密鼓针对性的在自我教育和教育下一代上同步进行,真正的陪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身体力行终身学习。

全世界都盛行找家境富裕的人结婚,中国现在越来越讲究出身条件,这是人性,无关道德,因为以后门当户对会越来越严重,有钱人更可能跟有钱人结婚,穷人也只能选择穷人。甚至在不远的未来,婚姻可能会成为富人的特权,穷人可能连结婚的机会都没有了,更多的穷人只能选择不结婚或者未婚生子,毕竟历史上就是这样,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就是一夫一妻制是男人能娶到老婆的保证,假如一夫一妻取消,可以推演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人生都不容易,我们各凭本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走向发达国家是我们奋斗的Dead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