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OSI七层或五层模型,路由协议(OSPF,IGRP等)

--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https://blog.csdn.net/tomatobor_yj/article/details/79957057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

-- TCP滑动窗口机制 流量控制?
面试时,你被问到过 TCP/IP 协议吗?- https://blog.csdn.net/yulyu/article/details/69062288

> 路由及路由协议

路由汇聚的计算方式- http://blog.csdn.net/qq_25827845/article/details/70946185

子网掩码的两种计算方式- http://blog.csdn.net/qq_25827845/article/details/70946041

-- 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主要运行于路由器上,路由协议是用来确定到达路径的,它包括RIP,IGRP(Cisco私有协议),EIGRP(Cisco私有协议),OSPF,IS-IS,BGP。
  使用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有以下几种:RIP-1,RIP-2,IGRP,EIGRP,IS-IS和OSPF。其中前3种路由协议采用的是距离向量算法,IS-IS和OSPF采用的是链路状态算法,EIGRP是结合了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型路由选择协议的Cisco私有路由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最初采用的是E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形拓扑结构设计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网络加入Internet,给EGP带来了很多的局限性。为了摆脱EGP的局限性,IETF边界网关协议工作组制定了标准的边界网关协议--BGP。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根据路由算法,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基于Bellman-Ford算法,主要有RIP、IGRP(IGRP为 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著名的Dijkstra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 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 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 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 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已被BGP代替。
  常见的路由协议有RIP、IGRP(Cisco私有协议)、EIGRP(Cisco私有协议)、OSPF、IS-IS、BGP等。
RIP、IGRP、EIGRP、OSPF、IS-IS是内部网关协议(IGP),适用于单个ISP的统一路由协议的运行,一般由一个ISP运营的网络位于一个AS(自治系统)内,有统一的AS number(自治系统号)。BGP是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协议,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多用于不同ISP之间交换路由信息,以及大型企业、政府等具有较大规模的私有网络。

> 数据交换与路由技术,路由数据转换传输,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主要运行于路由器上,路由协议是用来确定到达路径的,它包括RIP,IGRP(Cisco私有协议),EIGRP(Cisco私有协议),OSPF,IS-IS,BGP。起到一个地图导航,负责找路的作用。它工作在网络层。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
  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其任务是转发分组。

-- 数据传输阶段的主要特点: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输到相邻的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 网络层传输的包(packet,又称分组),在数据链路层中传输的是“帧”(frame)。
数据帧封装和透明传输-https://book.2cto.com/201301/13719.html
数据包传输过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43f755b0102vam5.html
  在发送端,数据链路层是接收来自网络层的数据分组,而在接收端它是接收来自物理层的比特流,所以数据链路层的成帧功能就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来自网络层的数据分组封装成数据帧,二是将来自物理层的一个个比特流组装成数据帧。

> OSI的七层模型, OSI五层模型
-- 使用分层次的路由选择方法,可将因特网的路由协议划分为:
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具体的协议有多种,如:RIP和OSPF等。
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目前使用的协议就是BGP

在Java领域中有很多可实现远程通讯的技术,例如:RMI、MINA、ESB、Burlap、Hessian、SOAP、EJB和JMS等。
tcp、udp都是在基于Socket概念上为某类应用场景而扩展出的传输协议,网络IO,主要有bio、nio、aio三种方式。

 用UDP协议发送时,用sendto函数最大能发送数据的长度为:65535-20-8=65507字节,其中20字节为IP包头长度,8字节为UDP包头长度。用TCP协议发送时,由于TCP是数据流协议,因此不存在包大小的限制(暂不考虑缓冲区的大小),这是指在用send函数时,数据长度参数不受限制。而实际上,所指定的这段数据并不一定会一次性发送出去,如果这段数据比较长,可能会被分段发送,如果比较短,可能会等待和下一次数据一起发送。
  最初的的交换机是工作在OSI/RM开放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也就是第二层,而路由器一开始就设计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由于交换机工作在 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层(网络层),可以得到更多的协议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转发决策。

-- OSI的七层模型
  OSI模型把网络通信分成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对于开发网络应用人员来说,一般把网络分成五层,这样比较容易理解。这五层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 ISO七层协议体系:
7 应用层 例如HTTP、SMTP、SNMP、FTP、Telnet、SIP、SSH、NFS、RTSP、XMPP、Whois、ENRP
6 表示层 例如XDR、ASN.1、SMB、AFP、NCP
5 会话层 例如ASAP、TLS、SSH、ISO 8327 / CCITT X.225、RPC、NetBIOS、ASP、Winsock、BSD sockets
4 传输层 例如TCP、UDP、RTP、SCTP、SPX、ATP、IL
3 网络层 例如IP、ICMP、IGMP、IPX、BGP、OSPF、RIP、IGRP、EIGRP、ARP、RARP、 X.25
2 数据链路层 例如以太网、令牌环、HDLC、帧中继、ISDN、ATM、IEEE 802.11、FDDI、PPP
1 物理层 例如线路、无线电、光纤、信鸽

 -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一般称为OSI参考模型或七层模型。
 1.应用层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协议有:HTTP FTP TFTP SMTP SNMP DNS TELNET HTTPS POP3 DHCP
 2.表示层
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在五层模型里面已经合并到了应用层)
格式有,JPEG、ASCll、DECOIC、加密格式等
 3.会话层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在五层模型里面已经合并到了应用层)
对应主机进程,指本地主机与远程主机正在进行的会话
 4.传输层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
协议有:TCP UDP,数据包一旦离开网卡即进入网络传输层
 5.网络层
进行逻辑地址寻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
协议有:ICMP IGMP IP(IPV4 IPV6) ARP RARP
 6.数据链路层
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硬件地址寻址、差错校验 [2]  等功能。(由底层网络定义协议)
将比特组合成字节进而组合成帧,用MAC地址访问介质,错误发现但不能纠正。
 7.物理层
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由底层网络定义协议)

  - OSI的七层:
 第七层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第六层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数据表示
 第五层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互连主机通讯 
 第四层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端到端连接 
 第三层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确定地址和最佳路径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介质访问                  
 第一层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二进制的传输

-- OSI五层模型
 - TCP/IP五层模型的协议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 TCP/IP 参考模型中有四层对应于ISO参考模型中的一层或多层。但ISO模型没有互联网层。下面概述每一层的目的如下: 
第五层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第四层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第三层   互联网层 (Internet Layer)
第二层   网络接口层 (Network Interface Layer)
第一层   物理层   (Phsical Layer)

> OSI 7层模型:

网络通信OSI七层或五层模型,路由协议(OSPF,IGRP等)_第1张图片

> OSI 5层模型:

网络通信OSI七层或五层模型,路由协议(OSPF,IGRP等)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线/无线网络/网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