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http的请求返回结果要进行内容的长度校验主要有两种方式,二者互斥使用
1.客户端在http头(head)加Connection:keep-alive时,服务器的response是Transfer-Encoding:chunked的形式,通知页面数据是否接收完毕,例如长连接或者程序运行中可以动态的输出内容,例如一些运算比较复杂且需要用户及时的得到最新结果,那就采用chunked编码将内容分块输出。
2.除了如1所述之外的情况一般都是可以获取到Content-Length的。
在HTTP协议中,Content-Length用于描述HTTP消息实体的传输长度the transfer-length of the message-body。在HTTP协议中,消息实体长度和消息实体的传输长度是有区别,比如说gzip压缩下,消息实体长度是压缩前的长度,消息实体的传输长度是gzip压缩后的长度。
在具体的HTTP交互中,客户端是如何获取消息长度的呢,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规则:
其实后面几条几乎可以忽视,简单总结后如下:
1、Content-Length如果存在并且有效的话,则必须和消息内容的传输长度完全一致。(经过测试,如果过短则会截断,过长则会导致超时。)
2、如果存在Transfer-Encoding(重点是chunked),则在header中不能有Content-Length,有也会被忽视。
3、如果采用短连接,则直接可以通过服务器关闭连接来确定消息的传输长度。(这个很容易懂)
结合HTTP协议其他的特点,比如说Http1.1之前的不支持keep alive。那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Http 1.0及之前版本中,content-length字段可有可无。
2、在http1.1及之后版本。如果是keep alive,则content-length和chunk必然是二选一。若是非keep alive,则和http1.0一样。content-length可有可无
我总结我的例子 如果 要是 js css html 这样的文件的话 会返回 contengt-length 字节 前提是 nginx 里的gzip off 如果是on 的话 返回 chunk
执行的如果是 动态 脚本的话, 还是返回chunk 前提是 content:keep-alive 如果不是长连接的话 返回的头里面没有content-le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