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组件采用staticPod或者daemonSet形式跑的,宿主机os能跑docker应该本篇教程能大多适用
安装完成仅供学习和实验
本次安裝的版本:
- Kubernetes v1.10.0 (1.10.0和1.10.3亲测成功)
- CNI v0.6.0
- Etcd v3.1.13
- Calico v3.0.4
- Docker CE latest version(18.03)
节点信息
本教学将以下列节点数与规格来进行部署Kubernetes集群,系统可采用Ubuntu 16.x
与CentOS 7.x
IP | Hostname | CPU | Memory |
---|---|---|---|
192.16.35.11 | K8S-M1 | 1 | 4G |
192.16.35.12 | K8S-M2 | 1 | 4G |
192.16.35.13 | K8S-M3 | 1 | 4G |
192.16.35.14 | K8S-N1 | 1 | 4G |
192.16.35.15 | K8S-N2 | 1 | 4G |
192.16.35.16 | K8S-N3 | 1 | 4G |
另外由所有master节点提供一组VIP 192.16.35.10
- 所有操作全部用root使用者进行(方便用),以SRE来说不推荐。
- 可以下载Vagrantfile来建立Virtualbox虚拟机集群。不过需要注意机器资源是否足够
事前准备
所有机器
彼此网路互通,并且k8s-m1
SSH登入其他节点为passwdless。-
所有防火墙与SELinux 已关闭。如CentOS:
1
2
3
4$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 setenforce 0
$ vim /etc/selinux/config
SELINUX=disabled -
所有机器
需要设定/etc/hosts
解析到所有集群主机。1
2
3
4
5
6
7...
192.16.35.11 k8s-m1
192.16.35.12 k8s-m2
192.16.35.13 k8s-m3
192.16.35.14 k8s-n1
192.16.35.15 k8s-n2
192.16.35.16 k8s-n3 -
所有机器
需要安装Docker CE 版本的容器引擎:1
- 不管是在Ubuntu或CentOS都只需要执行该指令就会自动安装最新版Docker。
- CentOS安装完成后,需要再执行以下指令:
1 |
|
-
所有机器
需要设定/etc/sysctl.d/k8s.conf
的系统参数。1
2
3
4
5
6
7$ cat <
/etc/sysctl.d/k8s.conf
net.ipv4.ip_forward = 1
net.bridge.bridge-nf-call-ip6tables = 1
net.bridge.bridge-nf-call-iptables = 1
EOF
$ sysctl -p /etc/sysctl.d/k8s.conf -
Kubernetes v1.8+要求关闭系统Swap,若不关闭则需要修改kubelet设定参数,在
所有机器
使用以下指令关闭swap并注释掉/etc/fstab
中swap的行:1
2
确保getenforce的值是Disabled,如果不是请重启
所有机器提前拉取以下镜像
1 |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 |
这三个因为墙的原因会拉取不到,我已经save成文件了(有工具的可以直接pull上面镜像)
文件地址是https://pan.baidu.com/s/1v7uN4ht-7qvA1uk9ZMmuMA
上面是百度云,下载不了或者限速的可以用下面七牛云地址下载并导入镜像
1 |
$ wget http://ols7lqkih.bkt.clouddn.com/images.tar.gz |
- 所有Node提前拉取以下镜像
1 |
quay.io/calico/kube-controllers v2.0.2 0754e1c707e7 2 months ago 55.1MB |
同样被墙了,拉取不到用我的七牛云地址导入
1 |
$ wget http://ols7lqkih.bkt.clouddn.com/calico-kube-proxy-adm64.tar.gz |
- 在
所有机器
下载Kubernetes二进制执行档:
无越墙工具的,我已把kubectl和kubelet上传到我的七牛云了,使用下面下载
1 |
|
有工具的使用下面的原地址
1 |
|
-
在
所有机器
下载Kubernetes CNI 二进制执行档:(centos命令报错的话建议直接下载后解压到目录里)1
2
3mkdir -p /
-
在
k8s-m1
需要安裝CFSSL
工具,这将会用來建立 TLS Certificates。1
2
3
4
建立集群CA keys 与Certificates
在这个部分,将需要产生多个元件的Certificates,这包含Etcd、Kubernetes 元件等,并且每个集群都会有一个根数位凭证认证机构(Root Certificate Authority)被用在认证API Server 与Kubelet 端的凭证。
- PS这边要注意CA JSON档的
CN(Common Name)
与O(Organization)
等内容是会影响Kubernetes元件认证的。
Etcd
首先在k8s-m1
建立/etc/etcd/ssl
文件夹,然后进入目录完成以下操作。
1 |
|
下载ca-config.json
与etcd-ca-csr.json
文件,并从CSR json产生CA keys与Certificate:
1 |
|
下载etcd-csr.json
文件,并产生Etcd证书:
1 |
$ wget "${PKI_URL}/etcd-csr.json" |
-hostname
需修改成所有masters 节点。
完成后删除不必要文件:
1 |
$ rm -rf *.json *.csr |
确认/etc/etcd/ssl
有以下文件:
1 |
$ ls /etc/etcd/ssl |
复制相关文件至其他Etcd节点,这边为所有master
节点:
1 |
$ for NODE in k8s-m2 k8s-m3; do |
Kubernetes
在k8s-m1
建立pki
文件夹,然后进入目录完成以下章节操作。
1 |
|
下载ca-config.json
与ca-csr.json
文件,并产生CA凭证:
1 |
|
API Server Certificate
下载apiserver-csr.json
文件,并产生kube-apiserver凭证:
1 |
$ wget "${PKI_URL}/apiserver-csr.json" |
- 这边
-hostname
的10.96.0.1
是Cluster IP的Kubernetes端点;192.16.35.10
为虚拟IP 位址(VIP);kubernetes.default
为Kubernets DN。
Front Proxy Certificate
下载front-proxy-ca-csr.json
文件,并产生Front Proxy CA金钥,Front Proxy主要是用在API aggregator上:
1 |
|
下载front-proxy-client-csr.json
档案,并产生front-proxy-client证书:
1 |
$ wget "${PKI_URL}/front-proxy-client-csr.json" |
Admin Certificate
下载admin-csr.json
文件,并产生admin certificate凭证:
1 |
$ wget "${PKI_URL}/admin-csr.json" |
接着通过以下指令产生名称为admin.conf
的kubeconfig文件:
1 |
# admin set cluster |
Controller Manager Certificate
下载manager-csr.json
档案,并产生kube-controller-manager certificate凭证:
1 |
$ wget "${PKI_URL}/manager-csr.json" |
接着通过以下指令产生名称为controller-manager.conf
的kubeconfig文件:
1 |
# controller-manager set cluster |
Scheduler Certificate
下载scheduler-csr.json
文件,并产生kube-scheduler certificate凭证:
1 |
$ wget "${PKI_URL}/scheduler-csr.json" |
接着通过以下指令产生名称为scheduler.conf
的kubeconfig文件:
1 |
# scheduler set cluster |
Master Kubelet Certificate
接着在k8s-m1
下载kubelet-csr.json
档案,并产生凭证:
1 |
$ wget "${PKI_URL}/kubelet-csr.json" |
- 这边需要依据节点修改
-hostname
与$NODE
。
完成后复制kubelet凭证至其他master
节点:
1 |
$ for NODE in k8s-m2 k8s-m3; do |
接着在k8s-m1
执行以下指令产生名称为kubelet.conf
的kubeconfig文件:
1 |
$ for NODE in k8s-m1 k8s-m2 k8s-m3; do |
Service Account Key
Service account 不是通过CA 进行认证,因此不要通过CA 来做Service account key 的检查,这边建立一组Private 与Public 密钥提供给Service account key 使用:
在k8s-m1
执行以下指令
1 |
$ openssl genrsa -out sa.key 2048 |
删除不必要文件
所有资讯准备完成后,就可以将一些不必要文件删除:
1 |
$ rm -rf *.json *.csr scheduler*.pem controller-manager*.pem admin*.pem kubelet*.pem |
复制文件至其他节点
复制凭证文件至其他master
节点:
1 |
$ for NODE in k8s-m2 k8s-m3; do |
复制Kubernetes config文件至其他master
节点:
1 |
$ for NODE in k8s-m2 k8s-m3; do |
Kubernetes Masters
本部分将说明如何建立与设定Kubernetes Master 角色,过程中会部署以下元件:
- kube-apiserver:提供REST APIs,包含授权、认证与状态储存等。
- kube-controller-manager:负责维护集群的状态,如自动扩展,滚动更新等。
- kube-scheduler:负责资源排程,依据预定的排程策略将Pod分配到对应节点上。
- Etcd:储存集群所有状态的Key/Value储存系统。
- HAProxy:提供负载平衡器。
- Keepalived:提供虚拟网路位址(VIP)。
部署与设定
首先在所有master
节点下载部署元件的YAML文件,这边不采用二进制执行档与Systemd来管理这些元件,全部采用Static Pod来达成。这边将档案下载至/etc/kubernetes/manifests
目录:
(友情提醒镜像需要工具才能pull
没有工具请把镜像的gcr.io/google_containers和k8s.gcr.io部分换成mirrorgooglecontainers
例如
gcr.io/google_containers/kube-apiserver-amd64 改成
mirrorgooglecontainers/kube-scheduler-amd64
keepalived里的interface网卡名改为各自宿主机的网卡名
后续的所有文件里的镜像名同理(没有越墙工具就这样做)
)
1 |
$ export CORE_URL="https://kairen.github.io/files/manual-v1.10/master" |
- 若IP与教学设定不同的话,请记得修改YAML文件,keepalived.yml里记得把interface改成宿主机的网卡名。
- kube-apiserver中的·NodeRestriction·请参考Using Node Authorization。
产生一个用来加密Etcd 的Key:
1 |
$ head -c 32 /dev/urandom | base64 |
- 注意每台master节点需要用一样的Key。
然后在每台master
机器的/etc/kubernetes/
目录下,使用上面的key配合下面命令来建立encryption.yml
的加密YAML文件:
1 |
$ cat < |
- Etcd资料加密可参考这篇Encrypting data at rest。
然后在每台master
机器/etc/kubernetes/
目录下,建立audit-policy.yml
的进阶稽核策略YAML文件:
1 |
$ cat < |
- Audit Policy请参考这篇Auditing。
每台master
机器下载haproxy.cfg
档案来提供给HAProxy容器使用:
1 |
$ mkdir -p /etc/haproxy/ |
- 若与本教学IP 不同的话,请记得修改设定档。
每台master
机器下载kubelet.service
相关文件来管理kubelet:
1 |
$ mkdir -p /etc/systemd/system/kubelet.service.d |
- 若cluster dns或domain有改变的话,需要修改10-kubelet.conf。
最后每台master
机器建立var 存放资讯,然后启动kubelet 服务:
1 |
$ mkdir -p /var/lib/kubelet /var/log/kubernetes /var/lib/etcd |
完成后会需要一段时间来下载映像档与启动元件,可以利用该指令来监看:
1 |
$ watch netstat -ntlp |
- 此处需要等待时间来拉取镜像,需要耐心等待
- 若看到以上资讯表示服务正常启动,若发生问题可以用
docker
指令来查看。- 若看到关键的几个管理组件容器退出的话就说明操作错误
上面会去拉取镜像,需要一段时间,具体好没好可以下面的操作来看状态对不对
验证集群
完成后,在任意一台master
节点复制admin kubeconfig
文件,并通过简单指令验证:
1 |
$ cp /etc/kubernetes/admin.conf ~/.kube/config |
接着确认服务能够执行logs 等指令:
1 |
$ kubectl -n kube-system logs -f kube-scheduler-k8s-m2 |
- 这边会发现出现403 Forbidden问题,这是因为
kube-apiserveruser
并没有nodes的资源存取权限,属于正常。
后面kubectl的命令不需要每个master都执行了,任意一台master执行就行了
kubectl可以从url读取内容来创建内容里的资源对象,也可以本地文件读取
后面kubectl命令结尾的yaml文件记得先下载下来改下里面的镜像仓库部分gcr.io/google_containers和k8s.gcr.io部分换成mirrorgooglecontainers,还有里面的apiserver ip啥的
然后-f后面指定文件路径即可
上面建议后面kubectl命令部分同理,不在多说废话
1 |
$ kubectl apply -f "${CORE_URL}/apiserver-to-kubelet-rbac.yml.conf" |
设定master
节点允许Taint:
1 |
$ kubectl taint nodes 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NoSchedule --all |
- Taints and Tolerations。
建立TLS Bootstrapping RBAC 与Secret
由于本次安装启用了TLS认证,因此每个节点的kubelet都必须使用kube-apiserver的CA的凭证后,才能与kube-apiserver进行沟通,而该过程需要手动针对每台节点单独签署凭证是一件繁琐的事情,且一旦节点增加会延伸出管理不易问题;而TLS bootstrapping目标就是解决该问题,通过让kubelet先使用一个预定低权限使用者连接到kube-apiserver,然后在对kube-apiserver申请凭证签署,当授权Token一致时,Node节点的kubelet凭证将由kube-apiserver动态签署提供。具体作法可以参考TLS Bootstrapping与Authenticating with Bootstrap Tokens。
首先在k8s-m1
建立一个变数来产生BOOTSTRAP_TOKEN
,并建立bootstrap-kubelet.conf
的Kubernetes config文件:
1 |
$ cd /etc/kubernetes/pki |
- 若想要用手动签署凭证来进行授权的话,可以参考Certificate。
接着在k8s-m1
建立TLS bootstrap secret来提供自动签证使用:
1 |
$ cat < |
在k8s-m1
建立 TLS Bootstrap Autoapprove RBAC:
1 |
$ kubectl apply -f "${CORE_URL}/kubelet-bootstrap-rbac.yml.conf" |
Kubernetes Nodes
本部分将说明如何建立与设定Kubernetes Node 角色,Node 是主要执行容器实例(Pod)的工作节点。
在开始部署前,先在k8-m1
将需要用到的文件复制到所有node
节点上:
1 |
$ cd /etc/kubernetes/pki |
部署与设定
在每台node
节点下载kubelet.service
相关文件来管理kubelet:
1 |
|
- 若
cluster dns
或domain
有改变的话,需要修改10-kubelet.conf
。
最后每台node
节点建立var 存放资讯,然后启动kubelet 服务:
1 |
$ mkdir -p /var/lib/kubelet /var/log/kubernetes |
验证集群
完成后,在任意一台master
节点并通过简单指令验证:
1 |
$ kubectl get csr |
Kubernetes Core Addons部署
当完成上面所有步骤后,接着需要部署一些插件,其中如Kubernetes DNS
与Kubernetes Proxy
等这种Addons是非常重要的。
Kubernetes Proxy
Kube-proxy是实现Service的关键插件,kube-proxy会在每台节点上执行,然后监听API Server的Service与Endpoint资源物件的改变,然后来依据变化执行iptables来实现网路的转发。这边我们会需要建议一个DaemonSet来执行,并且建立一些需要的Certificates。
在k8s-m1
下载kube-proxy.yml
来建立Kubernetes Proxy Addon:
1 |
$ kubectl apply -f "https://kairen.github.io/files/manual-v1.10/addon/kube-proxy.yml.conf" |
Kubernetes DNS
Kube DNS是Kubernetes集群内部Pod之间互相沟通的重要Addon,它允许Pod可以通过Domain Name方式来连接Service,其主要由Kube DNS与Sky DNS组合而成,通过Kube DNS监听Service与Endpoint变化,来提供给Sky DNS资讯,已更新解析位址。
在k8s-m1
下载kube-dns.yml
来建立Kubernetes Proxy Addon:
1 |
$ kubectl apply -f "https://kairen.github.io/files/manual-v1.10/addon/kube-dns.yml.conf" |
这边会发现处于Pending
状态,是由于Kubernetes Pod Network还未建立完成,因此所有节点会处于NotReady
状态,而造成Pod无法被排程分配到指定节点上启动,由于为了解决该问题,下节将说明如何建立Pod Network。
Calico Network 安装与设定
Calico 是一款纯3层的资料中心网路方案(不需要Overlay 网路),Calico 好处是它整合了各种云原生平台,且Calico 在每一个节点利用Linux Kernel 实现高效的vRouter 来负责资料的转发,而当资料中心复杂度增加时,可以用BGP route reflector 来达成。
- 本次不采用手动方式来建立Calico网路,若想了解可以参考Integration Guide。
在k8s-m1
下载calico.yaml
来建立Calico Network:(yaml里的interface网卡名记得改成和宿主机网卡名一致)
1 |
$ kubectl apply -f "https://kairen.github.io/files/manual-v1.10/network/calico.yml.conf" |
- 这边若节点IP与网卡不同的话,请修改calico.yml文件。
在k8s-m1
下载Calico CLI来查看Calico nodes:
1 |
$ wget https://github.com/projectcalico/calicoctl/releases/download/v3.1.0/calicoctl -O /usr/local/bin/calicoctl |
查看pending 的pod 是否已执行:
1 |
$ kubectl -n kube-system get po -l k8s-app=kube-dns |
Gubernets Extra Addons部署
本节说明如何部署一些官方常用的Addons,如Dashboard、Heapster 等。
Dashboard
Dashboard是Kubernetes社区官方开发的仪表板,有了仪表板后管理者就能够通过Web-based方式来管理Kubernetes集群,除了提升管理方便,也让资源视觉化,让人更直觉看见系统资讯的呈现结果。
在k8s-m1
通过kubectl来建立kubernetes dashboard即可:
1 |
$ kubectl apply -f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kubernetes/dashboard/master/src/deploy/recommended/kubernetes-dashboard.yaml |
这边会额外建立一个名称为open-api
Cluster Role Binding,这仅作为方便测试时使用,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开启,不然就会直接被存取所有API:
1 |
$ cat < |
- 注意!管理者可以针对特定使用者来开放API 存取权限,但这边方便使用直接绑在cluster-admin cluster role。
完成后,就可以通过浏览器存取Dashboard https://192.16.35.10:6443/api/v1/namespaces/kube-system/services/https:kubernetes-dashboard:/proxy/。
在 1.7 版本以後的 Dashboard 將不再提供所有權限,因此需要建立一個 service account 來綁定 cluster-admin role:
1 |
$ kubectl -n kube-system create sa dashboard |
- 复制
token
,然后贴到Kubernetes dashboard。注意这边一般来说要针对不同User开启特定存取权限。
Heapster
Heapster是Kubernetes社区维护的容器集群监控与效能分析工具。Heapster会从Kubernetes apiserver取得所有Node资讯,然后再通过这些Node来取得kubelet上的资料,最后再将所有收集到资料送到Heapster的后台储存InfluxDB,最后利用Grafana来抓取InfluxDB的资料源来进行视觉化。
在k8s-m1
通过kubectl来建立kubernetes monitor即可:
1 |
$ kubectl apply -f "https://kairen.github.io/files/manual-v1.10/addon/kube-monitor.yml.conf" |
完成后,就可以通过浏览器存取Grafana Dashboard https://192.16.35.10:6443/api/v1/namespaces/kube-system/services/monitoring-grafana/proxy/。
Ingress
Ingress是利用Nginx或HAProxy等负载平衡器来暴露集群内服务的元件,Ingress主要通过设定Ingress规格来定义Domain Name映射Kubernetes内部Service,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掉使用过多的NodePort问题。
在k8s-m1
通过kubectl来建立Ingress Controller即可:
1 |
$ kubectl create ns ingress-nginx |
- 这里也可以选择Traefik 的Ingress Controller。
测试Ingress 功能
这边先建立一个Nginx HTTP server Deployment 与Service:
1 |
$ kubectl run nginx-dp --image nginx --port 80 |
通过curl 来进行测试:
1 |
$ curl 192.16.35.10 -H 'Host: test.nginx.com' |
Helm Tiller Server
Helm是Kubernetes Chart的管理工具,Kubernetes Chart是一套预先组态的Kubernetes资源套件。其中Tiller Server
主要负责接收来至Client的指令,并通过kube-apiserver与Kubernetes集群做沟通,根据Chart定义的内容,来产生与管理各种对应API物件的Kubernetes部署文件(又称为Release
)。
首先在k8s-m1
安装Helm tool:
1 |
|
另外在所有node
机器安裝 socat:
1 |
$ sudo apt-get install -y socat |
接着初始化 Helm(这边会安装 Tiller Server):
1 |
$ kubectl -n kube-system create sa tiller |
测试Helm 功能
这边部署简单Jenkins 来进行功能测试:
1 |
$ helm install --name demo --set Persistence.Enabled=false stable/jenkins |
完成后,就可以通过浏览器存取Jenkins Web http://192.16.35.10:31161。
测试完成后,即可删除:
1 |
$ helm ls |
更多Helm Apps可以到Kubeapps Hub寻找。
测试集群
SSH进入k8s-m1
节点,然后关闭该节点:
1 |
|
接着进入到k8s-m2
节点,通过kubectl来检查集群是否能够正常执行:
1 |
# 先检查 etcd 状态,可以发现 etcd-0 因為关机而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