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试题七

60、SpringMVC工作原理

SpringMVC的工作原理图:

SpringMVC流程

1、  用户发送请求至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

2、  DispatcherServlet收到请求调用HandlerMapping处理器映射器。

3、  处理器映射器找到具体的处理器(可以根据xml配置、注解进行查找),生成处理器对象及处理器拦截器(如果有则生成)一并返回给DispatcherServlet。

4、  DispatcherServlet调用HandlerAdapter处理器适配器。

5、  HandlerAdapter经过适配调用具体的处理器(Controller,也叫后端控制器)。

6、  Controller执行完成返回ModelAndView。

7、  HandlerAdapter将controller执行结果ModelAndView返回给DispatcherServlet。

8、  DispatcherServlet将ModelAndView传给ViewReslover视图解析器。

9、  ViewReslover解析后返回具体View。

10、DispatcherServlet根据View进行渲染视图(即将模型数据填充至视图中)。

11、 DispatcherServlet响应用户。

组件说明:

以下组件通常使用框架提供实现:

DispatcherServlet:作为前端控制器,整个流程控制的中心,控制其它组件执行,统一调度,降低组件之间的耦合性,提高每个组件的扩展性。

HandlerMapping:通过扩展处理器映射器实现不同的映射方式,例如:配置文件方式,实现接口方式,注解方式等。 

HandlAdapter:通过扩展处理器适配器,支持更多类型的处理器。

ViewResolver:通过扩展视图解析器,支持更多类型的视图解析,例如:jsp、freemarker、pdf、excel等。

组件:
1、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不需要工程师开发),由框架提供

作用:接收请求,响应结果,相当于转发器,中央处理器。有了dispatcherServlet减少了其它组件之间的耦合度。
用户请求到达前端控制器,它就相当于mvc模式中的c,dispatcherServlet是整个流程控制的中心,由它调用其它组件处理用户的请求,dispatcherServlet的存在降低了组件之间的耦合性。

2、处理器映射器HandlerMapping(不需要工程师开发),由框架提供
作用:根据请求的url查找Handler
HandlerMapping负责根据用户请求找到Handler即处理器,springmvc提供了不同的映射器实现不同的映射方式,例如:配置文件方式,实现接口方式,注解方式等。

3、处理器适配器HandlerAdapter
作用:按照特定规则(HandlerAdapter要求的规则)去执行Handler
通过HandlerAdapter对处理器进行执行,这是适配器模式的应用,通过扩展适配器可以对更多类型的处理器进行执行。

4、处理器Handler(需要工程师开发)
注意:编写Handler时按照HandlerAdapter的要求去做,这样适配器才可以去正确执行Handler

Handler 是继DispatcherServlet前端控制器的后端控制器,在DispatcherServlet的控制下Handler对具体的用户请求进行处理。
由于Handler涉及到具体的用户业务请求,所以一般情况需要工程师根据业务需求开发Handler。

5、视图解析器View resolver(不需要工程师开发),由框架提供
作用:进行视图解析,根据逻辑视图名解析成真正的视图(view)
View Resolver负责将处理结果生成View视图,View Resolver首先根据逻辑视图名解析成物理视图名即具体的页面地址,再生成View视图对象,最后对View进行渲染将处理结果通过页面展示给用户。springmvc框架提供了很多的View视图类型,包括:jstlView、freemarkerView、pdfView等。
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页面标签或页面模版技术将模型数据通过页面展示给用户,需要由工程师根据业务需求开发具体的页面。

6、视图View(需要工程师开发jsp...)
View是一个接口,实现类支持不同的View类型(jsp、freemarker、pdf...)

核心架构的具体流程步骤如下:
1、首先用户发送请求——>DispatcherServlet,前端控制器收到请求后自己不进行处理,而是委托给其他的解析器进行处理,作为统一访问点,进行全局的流程控制;
2、DispatcherServlet——>HandlerMapping, HandlerMapping 将会把请求映射为HandlerExecutionChain 对象(包含一个Handler 处理器(页面控制器)对象、多个HandlerInterceptor 拦截器)对象,通过这种策略模式,很容易添加新的映射策略;
3、DispatcherServlet——>HandlerAdapter,HandlerAdapter 将会把处理器包装为适配器,从而支持多种类型的处理器,即适配器设计模式的应用,从而很容易支持很多类型的处理器;
4、HandlerAdapter——>处理器功能处理方法的调用,HandlerAdapter 将会根据适配的结果调用真正的处理器的功能处理方法,完成功能处理;并返回一个ModelAndView对象(包含模型数据、逻辑视图名);
5、ModelAndView的逻辑视图名——> ViewResolver, ViewResolver 将把逻辑视图名解析为具体的View,通过这种策略模式,很容易更换其他视图技术;
6、View——>渲染,View会根据传进来的Model模型数据进行渲染,此处的Model实际是一个Map数据结构,因此很容易支持其他视图技术;
7、返回控制权给DispatcherServlet,由DispatcherServlet返回响应给用户,到此一个流程结束。

下边两个组件通常情况下需要开发:

Handler:处理器,即后端控制器用controller表示。

View:视图,即展示给用户的界面,视图中通常需要标签语言展示模型数据。

 

在将SpringMVC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MVC模式

MVC:MVC是一种设计模式

MVC的原理图:

分析:

M-Model模型(完成业务逻辑:有javaBean构成,service+dao+entity)

V-View视图(做界面的展示  jsp,html……)

C-Controller控制器(接收请求—>调用模型—>根据结果派发页面)

 

springMVC是什么: 

  springMVC是一个MVC的开源框架,springMVC=struts2+spring,springMVC就相当于是Struts2加上sring的整合,但是这里有一个疑惑就是,springMVC和spring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在百度百科上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意思是说,springMVC是spring的一个后续产品,其实就是spring在原有基础上,又提供了web应用的MVC模块,可以简单的把springMVC理解为是spring的一个模块(类似AOP,IOC这样的模块),网络上经常会说springMVC和spring无缝集成,其实springMVC就是spring的一个子模块,所以根本不需要同spring进行整合。

SpringMVC的原理图:

看到这个图大家可能会有很多的疑惑,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的步骤:(可以对比MVC的原理图进行理解)

第一步:用户发起请求到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

第二步:前端控制器请求处理器映射器(HandlerMappering)去查找处理器(Handle):通过xml配置或者注解进行查找

第三步:找到以后处理器映射器(HandlerMappering)像前端控制器返回执行链(HandlerExecutionChain)

第四步: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调用处理器适配器(HandlerAdapter)去执行处理器(Handler)

第五步:处理器适配器去执行Handler

第六步:Handler执行完给处理器适配器返回ModelAndView

第七步:处理器适配器向前端控制器返回ModelAndView

第八步:前端控制器请求视图解析器(ViewResolver)去进行视图解析

第九步:视图解析器像前端控制器返回View

第十步:前端控制器对视图进行渲染

第十一步:前端控制器向用户响应结果

看到这些步骤我相信大家很感觉非常的乱,这是正常的,但是这里主要是要大家理解springMVC中的几个组件:

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接收请求,响应结果,相当于电脑的CPU。

处理器映射器(HandlerMapping):根据URL去查找处理器

处理器(Handler):(需要程序员去写代码处理逻辑的)

处理器适配器(HandlerAdapter):会把处理器包装成适配器,这样就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的处理器,类比笔记本的适配器(适配器模式的应用)

视图解析器(ViewResovler):进行视图解析,多返回的字符串,进行处理,可以解析成对应的页面

61、SpringMVC注解的意思

1、@Controller

在SpringMVC 中,控制器Controller 负责处理由DispatcherServlet 分发的请求,它把用户请求的数据经过业务处理层处理之后封装成一个Model ,然后再把该Model 返回给对应的View 进行展示。在SpringMVC 中提供了一个非常简便的定义Controller 的方法,你无需继承特定的类或实现特定的接口,只需使用@Controller 标记一个类是Controller ,然后使用@RequestMapping 和@RequestParam 等一些注解用以定义URL 请求和Controller 方法之间的映射,这样的Controller 就能被外界访问到。此外Controller 不会直接依赖于HttpServletRequest 和HttpServletResponse等HttpServlet 对象,它们可以通过Controller 的方法参数灵活的获取到。

@Controller 用于标记在一个类上,使用它标记的类就是一个SpringMVCController 对象。分发处理器将会扫描使用了该注解的类的方法,并检测该方法是否使用了@RequestMapping 注解。@Controller 只是定义了一个控制器类,而使用@RequestMapping 注解的方法才是真正处理请求的处理器。单单使用@Controller 标记在一个类上还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说它就是SpringMVC 的一个控制器类,因为这个时候Spring 还不认识它。那么要如何做Spring 才能认识它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这个控制器类交给Spring 来管理。有两种方式:

  (1)在SpringMVC 的配置文件中定义MyController 的bean 对象。

(2)在SpringMVC 的配置文件中告诉Spring 该到哪里去找标记为@Controller 的Controller 控制器。

!--方式一-->
<bean class="com.host.app.web.controller.MyController"/>
<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 = "com.host.app.web" />//路径写到controller的上一层(扫描包详解见下面浅析)

2、@RequestMapping

RequestMapping是一个用来处理请求地址映射的注解,可用于类或方法上。用于类上,表示类中的所有响应请求的方法都是以该地址作为父路径。

RequestMapping注解有六个属性,下面我们把她分成三类进行说明(下面有相应示例)。

1、 value, method;

value:     指定请求的实际地址,指定的地址可以是URI Template 模式(后面将会说明);

method:  指定请求的method类型, GET、POST、PUT、DELETE等;

2、consumes,produces

consumes: 指定处理请求的提交内容类型(Content-Type),例如application/json,text/html;

produces:    指定返回的内容类型,仅当request请求头中的(Accept)类型中包含该指定类型才返回;

3、params,headers

params: 指定request中必须包含某些参数值是,才让该方法处理。

headers: 指定request中必须包含某些指定的header值,才能让该方法处理请求。

3、@Resource和@Autowired

@Resource和@Autowired都是做bean的注入时使用,其实@Resource并不是Spring的注解,它的包是javax.annotation.Resource,需要导入,但是Spring支持该注解的注入。

1、共同点

两者都可以写在字段和setter方法上。两者如果都写在字段上,那么就不需要再写setter方法。

2、不同点

(1)@Autowired

@Autowired为Spring提供的注解,需要导入包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只按照byType注入。

 

public class TestServiceImpl {

   // 下面两种@Autowired只要使用一种即可

   @Autowired

   private UserDao userDao; // 用于字段上

   

   @Autowired

   public void setUserDao(UserDao userDao) { // 用于属性的方法上

       this.userDao = userDao;

   }

}

@Autowired注解是按照类型(byType)装配依赖对象,默认情况下它要求依赖对象必须存在,如果允许null值,可以设置它的required属性为false。如果我们想使用按照名称(byName)来装配,可以结合@Qualifier注解一起使用。如下:

public class TestServiceImpl {
    @Autowired
    @Qualifier("userDao")
    private UserDao userDao; 
}

(2)@Resource

@Resource默认按照ByName自动注入,由J2EE提供,需要导入包javax.annotation.Resource。@Resource有两个重要的属性:name和type,而Spring将@Resource注解的name属性解析为bean的名字,而type属性则解析为bean的类型。所以,如果使用name属性,则使用byName的自动注入策略,而使用type属性时则使用byType自动注入策略。如果既不制定name也不制定type属性,这时将通过反射机制使用byName自动注入策略。

public class TestServiceImpl {

   // 下面两种@Resource只要使用一种即可

   @Resource(name="userDao")

   private UserDao userDao; // 用于字段上

   

   @Resource(name="userDao")

   public void setUserDao(UserDao userDao) { // 用于属性的setter方法上

       this.userDao = userDao;

   }

}

注:最好是将@Resource放在setter方法上,因为这样更符合面向对象的思想,通过set、get去操作属性,而不是直接去操作属性。

@Resource装配顺序:

①如果同时指定了name和type,则从Spring上下文中找到唯一匹配的bean进行装配,找不到则抛出异常。

②如果指定了name,则从上下文中查找名称(id)匹配的bean进行装配,找不到则抛出异常。

③如果指定了type,则从上下文中找到类似匹配的唯一bean进行装配,找不到或是找到多个,都会抛出异常。

④如果既没有指定name,又没有指定type,则自动按照byName方式进行装配;如果没有匹配,则回退为一个原始类型进行匹配,如果匹配则自动装配。

@Resource的作用相当于@Autowired,只不过@Autowired按照byType自动注入。

4、@ModelAttribute和 @SessionAttributes

代表的是:该Controller的所有方法在调用前,先执行此@ModelAttribute方法,可用于注解和方法参数中,可以把这个@ModelAttribute特性,应用在BaseController当中,所有的Controller继承BaseController,即可实现在调用Controller时,先执行@ModelAttribute方法。

 @SessionAttributes即将值放到session作用域中,写在class上面。

具体示例参见下面:使用 @ModelAttribute 和 @SessionAttributes 传递和保存数据

5、@PathVariable

用于将请求URL中的模板变量映射到功能处理方法的参数上,即取出uri模板中的变量作为参数。如: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value="/user/{userId}/roles/{roleId}",method =RequestMethod.GET) 

    public String getLogin(@PathVariable("userId") StringuserId, 

        @PathVariable("roleId") String roleId){ 

        System.out.println("User Id : " + userId); 

        System.out.println("Role Id : " + roleId); 

        return "hello"; 

    } 

    @RequestMapping(value="/product/{productId}",method =RequestMethod.GET) 

    public String getProduct(@PathVariable("productId") StringproductId){ 

          System.out.println("Product Id : " + productId); 

          return "hello"; 

    } 

    @RequestMapping(value="/javabeat/{regexp1:[a-z-]+}", 

          method = RequestMethod.GET) 

    public String getRegExp(@PathVariable("regexp1") Stringregexp1){ 

          System.out.println("URI Part 1 : " + regexp1); 

          return "hello"; 

    } 

}

6、@requestParam

@requestParam主要用于在SpringMVC后台控制层获取参数,类似一种是request.getParameter("name"),它有三个常用参数:defaultValue = "0", required = false, value ="isApp";defaultValue 表示设置默认值,required 通过boolean设置是否是必须要传入的参数,value 值表示接受的传入的参数类型。

7、@ResponseBody

作用: 该注解用于将Controller的方法返回的对象,通过适当的HttpMessageConverter转换为指定格式后,写入到Response对象的body数据区。

使用时机:返回的数据不是html标签的页面,而是其他某种格式的数据时(如json、xml等)使用;

8、@Component

相当于通用的注解,当不知道一些类归到哪个层时使用,但是不建议。

9、@Repository

用于注解dao层,在daoImpl类上面注解。

 

注:

1、使用 @RequestMapping 来映射 Request 请求与处理器

方式一、通过常见的类路径和方法路径结合访问controller方法

方式二、使用uri模板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 ("/test/{variable1}" )

public class My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 ( "/showView/{variable2}" )

   public ModelAndView showView( @PathVariable String variable1,@PathVariable ( "variable2" ) int variable2) {

      ModelAndView modelAndView = new ModelAndView();

      modelAndView.setViewName( "viewName" );

      modelAndView.addObject( " 需要放到 model 中的属性名称 " , " 对应的属性值,它是一个对象 " );

      return modelAndView;

   }

}

URI 模板就是在URI 中给定一个变量,然后在映射的时候动态的给该变量赋值。如URI 模板http://localhost/app/{variable1}/index.html ,这个模板里面包含一个变量variable1 ,那么当我们请求http://localhost/app/hello/index.html 的时候,该URL 就跟模板相匹配,只是把模板中的variable1 用hello 来取代。这个变量在SpringMVC 中是使用@PathVariable 来标记的。在SpringMVC 中,我们可以使用@PathVariable 来标记一个Controller 的处理方法参数,表示该参数的值将使用URI 模板中对应的变量的值来赋值。

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两个URI 变量,一个是控制器类上的variable1 ,一个是showView 方法上的variable2 ,然后在showView 方法的参数里面使用@PathVariable 标记使用了这两个变量。所以当我们使用/test/hello/showView/2.do 来请求的时候就可以访问到MyController 的showView 方法,这个时候variable1 就被赋予值hello ,variable2 就被赋予值2 ,然后我们在showView 方法参数里面标注了参数variable1 和variable2 是来自访问路径的path 变量,这样方法参数variable1 和variable2 就被分别赋予hello 和2 。方法参数variable1 是定义为String 类型,variable2 是定义为int 类型,像这种简单类型在进行赋值的时候Spring 是会帮我们自动转换的。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标记variable1 为path 变量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PathVariable ,而在标记variable2 的时候使用的是@PathVariable(“variable2”)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第一种情况就默认去URI 模板中找跟参数名相同的变量,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使用debug 模式进行编译的时候才可以,而第二种情况是明确规定使用的就是URI 模板中的variable2 变量。当不是使用debug 模式进行编译,或者是所需要使用的变量名跟参数名不相同的时候,就要使用第二种方式明确指出使用的是URI 模板中的哪个变量。

 除了在请求路径中使用URI 模板,定义变量之外,@RequestMapping 中还支持通配符“* ”。如下面的代码我就可以使用/myTest/whatever/wildcard.do 访问到Controller 的testWildcard 方法。如: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 ( "/myTest" )
public class My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 ( "*/wildcard" )
    public String testWildcard() {
       System. out .println( "wildcard------------" );
       return "wildcard" ;
    }  
}
@RequestParam中没有指定参数名称时,Spring 在代码是debug 编译的情况下会默认取更方法参数同名的参数,如果不是debug 编译的就会报错。
2、使用 @RequestMapping 的一些高级用法
(1)params属性
@RequestMapping (value= "testParams" , params={ "param1=value1" , "param2" , "!param3" })
    public String testParams() {
       System. out .println( "test Params..........." );
       return "testParams" ;
    }
用@RequestMapping 的params 属性指定了三个参数,这些参数都是针对请求参数而言的,它们分别表示参数param1 的值必须等于value1 ,参数param2 必须存在,值无所谓,参数param3 必须不存在,只有当请求/testParams.do 并且满足指定的三个参数条件的时候才能访问到该方法。所以当请求/testParams.do?param1=value1¶m2=value2 的时候能够正确访问到该testParams 方法,当请求/testParams.do?param1=value1¶m2=value2¶m3=value3 的时候就不能够正常的访问到该方法,因为在@RequestMapping 的params 参数里面指定了参数param3 是不能存在的。
(2)method属性
@RequestMapping (value= "testMethod" , method={RequestMethod. GET , RequestMethod. DELETE })
    public String testMethod() {
       return "method" ;
    }
在上面的代码中就使用method 参数限制了以GET 或DELETE 方法请求/testMethod 的时候才能访问到该Controller 的testMethod 方法。
(3)headers属性
@RequestMapping (value= "testHeaders" , headers={ "host=localhost" , "Accept" })
    public String testHeaders() {
       return "headers" ;
    }
headers 属性的用法和功能与params 属性相似。在上面的代码中当请求/testHeaders.do 的时候只有当请求头包含Accept 信息,且请求的host 为localhost 的时候才能正确的访问到testHeaders 方法。
3、 @RequestMapping 标记的处理器方法支持的方法参数和返回类型
1. 支持的方法参数类型
         (1 )HttpServlet 对象,主要包括HttpServlet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和HttpSession 对象。 这些参数Spring 在调用处理器方法的时候会自动给它们赋值,所以当在处理器方法中需要使用到这些对象的时候,可以直接在方法上给定一个方法参数的申明,然后在方法体里面直接用就可以了。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HttpSession 对象的时候,如果此时HttpSession 对象还没有建立起来的话就会有问题。
   (2 )Spring 自己的WebRequest 对象。 使用该对象可以访问到存放在HttpServletRequest 和HttpSession 中的属性值。
   (3 )InputStream 、OutputStream 、Reader 和Writer 。 InputStream 和Reader 是针对HttpServletRequest 而言的,可以从里面取数据;OutputStream 和Writer 是针对HttpServletResponse 而言的,可以往里面写数据。
   (4 )使用@PathVariable 、@RequestParam 、@CookieValue 和@RequestHeader 标记的参数。
   (5 )使用@ModelAttribute 标记的参数。
   (6 )java.util.Map 、Spring 封装的Model 和ModelMap 。 这些都可以用来封装模型数据,用来给视图做展示。
   (7 )实体类。 可以用来接收上传的参数。
   (8 )Spring 封装的MultipartFile 。 用来接收上传文件的。
   (9 )Spring 封装的Errors 和BindingResult 对象。 这两个对象参数必须紧接在需要验证的实体对象参数之后,它里面包含了实体对象的验证结果。
2. 支持的返回类型
   (1 )一个包含模型和视图的ModelAndView 对象。
   (2 )一个模型对象,这主要包括Spring 封装好的Model 和ModelMap ,以及java.util.Map ,当没有视图返回的时候视图名称将由RequestToViewNameTranslator 来决定。
   (3 )一个View 对象。这个时候如果在渲染视图的过程中模型的话就可以给处理器方法定义一个模型参数,然后在方法体里面往模型中添加值。
   (4 )一个String 字符串。这往往代表的是一个视图名称。这个时候如果需要在渲染视图的过程中需要模型的话就可以给处理器方法一个模型参数,然后在方法体里面往模型中添加值就可以了。
   (5 )返回值是void 。这种情况一般是我们直接把返回结果写到HttpServletResponse 中了,如果没有写的话,那么Spring 将会利用RequestToViewNameTranslator 来返回一个对应的视图名称。如果视图中需要模型的话,处理方法与返回字符串的情况相同。
   (6 )如果处理器方法被注解@ResponseBody 标记的话,那么处理器方法的任何返回类型都会通过HttpMessageConverters 转换之后写到HttpServletResponse 中,而不会像上面的那些情况一样当做视图或者模型来处理。
   (7 )除以上几种情况之外的其他任何返回类型都会被当做模型中的一个属性来处理,而返回的视图还是由RequestToViewNameTranslator 来决定,添加到模型中的属性名称可以在该方法上用@ModelAttribute(“attributeName”) 来定义,否则将使用返回类型的类名称的首字母小写形式来表示。使用@ModelAttribute 标记的方法会在@RequestMapping 标记的方法执行之前执行。
4、使用 @ModelAttribute 和 @SessionAttributes 传递和保存数据
SpringMVC 支持使用 @ModelAttribute 和 @SessionAttributes 在不同的模型(model)和控制器之间共享数据。 @ModelAttribute 主要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标注在方法上,一种是标注在 Controller 方法参数上。
当 @ModelAttribute 标记在方法上的时候,该方法将在处理器方法执行之前执行,然后把返回的对象存放在 session 或模型属性中,属性名称可以使用 @ModelAttribute(“attributeName”) 在标记方法的时候指定,若未指定,则使用返回类型的类名称(首字母小写)作为属性名称。关于 @ModelAttribute 标记在方法上时对应的属性是存放在 session 中还是存放在模型中,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下面一段代码。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 ( "/myTest" )
public class MyController {
 
    @ModelAttribute ( "hello" )
    public String getModel() {
       System. out .println( "-------------Hello---------" );
       return "world" ;
    }
 
    @ModelAttribute ( "intValue" )
    public int getInteger() {
       System. out .println( "-------------intValue---------------" );
       return 10;
    }
 
    @RequestMapping ( "sayHello" )
    public void sayHello( @ModelAttribute ( "hello" ) String hello, @ModelAttribute ( "intValue" ) int num, @ModelAttribute ( "user2" ) User user, Writer writer, HttpSession session) throws IOException {
       writer.write( "Hello " + hello + " , Hello " + user.getUsername() + num);
       writer.write( "\r" );
       Enumeration enume = session.getAttributeNames();
       while (enume.hasMoreElements())
           writer.write(enume.nextElement() + "\r" );
    }
 
    @ModelAttribute ( "user2" )
    public User getUser(){
       System. out .println( "---------getUser-------------" );
       return new User(3, "user2" );
    }
}

当我们请求 /myTest/sayHello.do 的时候使用 @ModelAttribute 标记的方法会先执行,然后把它们返回的对象存放到模型中。最终访问到 sayHello 方法的时候,使用 @ModelAttribute 标记的方法参数都能被正确的注入值。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Helloworld,Hello user210

       由执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来,此时 session 中没有包含任何属性,也就是说上面的那些对象都是存放在模型属性中,而不是存放在 session 属性中。那要如何才能存放在 session 属性中呢?这个时候我们先引入一个新的概念 @SessionAttributes ,它的用法会在讲完 @ModelAttribute 之后介绍,这里我们就先拿来用一下。我们在 MyController 类上加上 @SessionAttributes 属性标记哪些是需要存放到 session 中的。看下面的代码: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 ( "/myTest" )
@SessionAttributes (value={ "intValue" , "stringValue" }, types={User. class })
public class MyController {
 
    @ModelAttribute ( "hello" )
    public String getModel() {
       System. out .println( "-------------Hello---------" );
       return "world" ;
    }
 
    @ModelAttribute ( "intValue" )
    public int getInteger() {
       System. out .println( "-------------intValue---------------" );
       return 10;
    }
   
    @RequestMapping ( "sayHello" )
    public void sayHello(Map map, @ModelAttribute ( "hello" ) String hello, @ModelAttribute ( "intValue" ) int num, @ModelAttribute ( "user2" ) User user, Writer writer,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throws IOException {
       map.put( "stringValue" , "String" );
       writer.write( "Hello " + hello + " , Hello " + user.getUsername() + num);
       writer.write( "\r" );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
       Enumeration enume = session.getAttributeNames();
       while (enume.hasMoreElements())
           writer.write(enume.nextElement() + "\r" );
       System. out .println(session);
    }
 
    @ModelAttribute ( "user2" )
    public User getUser() {
       System. out .println( "---------getUser-------------" );
       return new User(3, "user2" );
    }
}
在上面代码中我们指定了属性为 intValue 或 stringValue 或者类型为 User 的都会放到 Session中,利用上面的代码当我们访问 /myTest/sayHello.do 的时候,结果如下:
 Hello world,Hello user210
仍然没有打印出任何 session 属性,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定义了把模型中属性名为 intValue 的对象和类型为 User 的对象存到 session 中,而实际上没有加进去呢?难道我们错啦?我们当然没有错,只是在第一次访问 /myTest/sayHello.do 的时候 @SessionAttributes 定义了需要存放到 session 中的属性,而且这个模型中也有对应的属性,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加到 session 中,所以 session 中不会有任何属性,等处理器方法执行完成后 Spring 才会把模型中对应的属性添加到 session 中。所以当请求第二次的时候就会出现如下结果:
 Hello world,Hello user210
user2
intValue
stringValue
当 @ModelAttribute 标记在处理器方法参数上的时候,表示该参数的值将从模型或者 Session 中取对应名称的属性值,该名称可以通过 @ModelAttribute(“attributeName”) 来指定,若未指定,则使用参数类型的类名称(首字母小写)作为属性名称。
5、@PathVariable和@RequestParam的区别 
请求路径上有个id的变量值,可以通过@PathVariable来获取  @RequestMapping(value = "/page/{id}", method = RequestMethod.GET)  
@RequestParam用来获得静态的URL请求入参     spring注解时action里用到。
简介:
handler method 参数绑定常用的注解,我们根据他们处理的Request的不同内容部分分为四类:(主要讲解常用类型)
A、处理requet uri 部分(这里指uri template中variable,不含queryString部分)的注解:   @PathVariable;
B、处理request header部分的注解:   @RequestHeader, @CookieValue;
C、处理request body部分的注解:@RequestParam,  @RequestBody;
D、处理attribute类型是注解: @SessionAttributes, @ModelAttribute;
(1)、@PathVariable
当使用@RequestMapping URI template 样式映射时, 即 someUrl/{paramId}, 这时的paramId可通过 @Pathvariable注解绑定它传过来的值到方法的参数上。
示例代码: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owners/{ownerId}")  
public class RelativePathUriTemplate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pets/{petId}")  
  public void findPet(@PathVariable String ownerId, @PathVariable String petId, Model model) {      
    // implementation omitted   
  }  
}
上面代码把URI template 中变量 ownerId的值和petId的值,绑定到方法的参数上。若方法参数名称和需要绑定的uri template中变量名称不一致,需要在@PathVariable("name")指定uri template中的名称。
(2)、 @RequestHeader、@CookieValue
@RequestHeader 注解,可以把Request请求header部分的值绑定到方法的参数上。
示例代码:
这是一个Request 的header部分:
Host                    localhost:8080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  
Accept-Language         fr,en-gb;q=0.7,en;q=0.3  
Accept-Encoding         gzip,deflate  
Accept-Charset          ISO-8859-1,utf-8;q=0.7,*;q=0.7  
Keep-Alive              300  
@RequestMapping("/displayHeaderInfo.do")  
public void displayHeaderInfo(@RequestHeader("Accept-Encoding") String encoding,  
                              @RequestHeader("Keep-Alive") long keepAlive)  {  
}  
上面的代码,把request header部分的 Accept-Encoding的值,绑定到参数encoding上了, Keep-Alive header的值绑定到参数keepAlive上。
@CookieValue 可以把Request header中关于cookie的值绑定到方法的参数上。
例如有如下Cookie值:
  JSESSIONID=415A4AC178C59DACE0B2C9CA727CDD84
@RequestMapping("/displayHeaderInfo.do")  
public void displayHeaderInfo(@CookieValue("JSESSIONID") String cookie)  {  
} 
即把JSESSIONID的值绑定到参数cookie上。
(3)、@RequestParam, @RequestBody
@RequestParam 
A) 常用来处理简单类型的绑定,通过Request.getParameter() 获取的String可直接转换为简单类型的情况( String--> 简单类型的转换操作由ConversionService配置的转换器来完成);因为使用request.getParameter()方式获取参数,所以可以处理get 方式中queryString的值,也可以处理post方式中 body data的值
B)用来处理Content-Type: 为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编码的内容,提交方式GET、POST;
C) 该注解有两个属性: value、required; value用来指定要传入值的id名称,required用来指示参数是否必须绑定;
示例代码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pets")  
@SessionAttributes("pet")  
public class EditPetForm {  
    @RequestMapping(method = RequestMethod.GET)  
 public String setupForm(@RequestParam("petId") int petId, ModelMap model) {  
       Pet pet = this.clinic.loadPet(petId);  
   model.addAttribute("pet", pet);  
   return "petForm";  
   }
}
@RequestBody
该注解常用来处理Content-Type: 不是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编码的内容,例如application/json, application/xml等;
它是通过使用HandlerAdapter 配置的HttpMessageConverters来解析post data body,然后绑定到相应的bean上的。
因为配置有FormHttpMessageConverter,所以也可以用来处理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的内容,处理完的结果放在一个MultiValueMap里,这种情况在某些特殊需求下使用,详情查看FormHttpMessageConverter api;
示例代码:
@RequestMapping(value = "/something", method = RequestMethod.PUT)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Body String body, Writer writer) throws IOException {  
  writer.write(body);  
} 
(4)、@SessionAttributes, @ModelAttribute
@SessionAttributes:
该注解用来绑定HttpSession中的attribute对象的值,便于在方法中的参数里使用。
该注解有value、types两个属性,可以通过名字和类型指定要使用的attribute 对象;
示例代码:
@ModelAttribute
该注解有两个用法,一个是用于方法上,一个是用于参数上;
用于方法上时:  通常用来在处理@RequestMapping之前,为请求绑定需要从后台查询的model;
用于参数上时: 用来通过名称对应,把相应名称的值绑定到注解的参数bean上;要绑定的值来源于:
A) @SessionAttributes 启用的attribute 对象上;
B) @ModelAttribute 用于方法上时指定的model对象;
C) 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时,new一个需要绑定的bean对象,然后把request中按名称对应的方式把值绑定到bean中。
 
用到方法上@ModelAttribute的示例代码:
@ModelAttribute  
public Account addAccount(@RequestParam String number) {  
    return accountManager.findAccount(number);  
} 
这种方式实际的效果就是在调用@RequestMapping的方法之前,为request对象的model里put(“account”, Account)。
用在参数上的@ModelAttribute示例代码:
@RequestMapping(value="/owners/{ownerId}/pets/{petId}/edit", method = RequestMethod.POST)  
public String processSubmit(@ModelAttribute Pet pet) {  
     
} 
首先查询 @SessionAttributes有无绑定的Pet对象,若没有则查询@ModelAttribute方法层面上是否绑定了Pet对象,若没有则将URI template中的值按对应的名称绑定到Pet对象的各属性上。
 
6、<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 = "" />浅析
component-scan 默认扫描的注解类型是 @Component,不过,在 @Component 语义基础上细化后的 @Repository, @Service 和 @Controller 也同样可以获得 component-scan 的青睐
有了,另一个标签根本可以移除掉,因为已经被包含进去了
另外还提供了两个子标签
1.         //指定扫描的路径
2.        //排除扫描的路径
有一个use-default-filters属性,属性默认为true,表示会扫描指定包下的全部的标有@Component的类,并注册成bean.也就是@Component的子注解@Service,@Reposity等。
这种扫描的粒度有点太大,如果你只想扫描指定包下面的Controller或其他内容则设置use-default-filters属性为false,表示不再按照scan指定的包扫描,而是按照指定的包扫描,示例:
        //注意后面要写.*
当没有设置use-default-filters属性或者属性为true时,表示基于base-packge包下指定扫描的具体路径
        
        
        
效果相当于:
        

62、冒泡排序

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
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2)。
但是若在某趟排序中未发现气泡位置的交换,则说明待排序的无序区中所有气泡均满足轻者在上,重者在下的原则,即为正序。则冒泡排序过程可在此趟扫描后就终止,基于这种考虑,提出了第一种改进的算法。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numbers) {
   
int size = numbers.length;
    boolean
isSorted = false;
    for
(int i = 0; i < size - 1 && !isSorted; i++) {
        isSorted =
true;
        for
(int j = 0; j < size - 1 - i; j++) {
           
if (numbers[j] > numbers[j + 1]) {
                swap(numbers
, j, j + 1);
               
isSorted = false;
           
}
        }
    }
}

 

63、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一种排序算法,对包含n个数的输入数组,平均时间为O(nlgn),最坏情况是O(n^2)。
快速排序时基于分治模式处理的,在数据集之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基准”(pivot),所有小于”基准”的元素,都移到”基准”的左边;所有大于”基准”的元素,都移到”基准”的右边。这个操作称为分区 (partition) 操作,分区操作结束后,基准元素所处的位置就是最终排序后它的位置。对”基准”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子集,不断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直到所有子集只剩下一个元素为止。
快排的局限性:快排是一个效率很高的排序算法,但是对于长度很小的序列,快排效率低;pivot选择不当,将导致树的不平衡,这样导致快排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当数组中有大量重复的元素,快排效率将非常之低;改进方法可以参考java.util.DualPivotQuicksort:小数组使用插入排序、双枢轴(快速三向切分)、划分策略优化(五取样划分)。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int[] numbers) {
   
if (numbers.length > 0) {
        quickSort(numbers
, 0, numbers.length - 1);
   
}
}

public staticvoid quickSort(int[] numbers, int low, int high) {
   
if (low < high) {
       
int middle = getMiddle(numbers, low, high); //numbers数组进行一分为二
       
quickSort(numbers, low, middle - 1);   //对低字段表进行递归排序
       
quickSort(numbers, middle + 1, high); //对高字段表进行递归排序
   
}
}

public staticint getMiddle(int[] numbers, int low, int high) {
   
int temp = numbers[low]; //数组的第一个作为中轴
   
while (low < high) {
       
while (low < high && numbers[high]> temp) {
            high--
;
       
}
        numbers[low] = numbers[high]
;//比中轴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ow < high && numbers[low]< temp) {
            low++
;
       
}
        numbers[high] = numbers[low]
; //比中轴大的记录移到高端
   
}
    numbers[low] = temp
; //中轴记录到尾
   
return low; // 返回中轴的位置
}

 

64、堆排序

  • 堆(二叉堆)可以视为一棵完全的二叉树,完全二叉树的一个“优秀”的性质是,除了最底层之外,每一层都是满的,这使得堆可以利用数组来表示(普通的一般的二叉树通常用链表作为基本容器表示),每一个结点对应数组中的一个元素。
  • 二叉堆一般分为两种:最大堆和最小堆。最大堆:最大堆中的最大元素值出现在根结点(堆顶);堆中每个父节点的元素值都大于等于其孩子结点(如果存在);
  • 堆排序就是把最大堆堆顶的最大数取出,将剩余的堆继续调整为最大堆,再次将堆顶的最大数取出,这个过程持续到剩余数只有一个时结束。在堆中定义以下几种操作:

最大堆调整(Max-Heapify):将堆的末端子节点作调整,使得子节点永远小于父节点

创建最大堆(Build-Max-Heap):将堆所有数据重新排序,使其成为最大堆

堆排序(Heap-Sort):移除位在第一个数据的根节点,并做最大堆调整的递归运算

Parent(i) = floor((i-1)/2),i 的父节点下标

Left(i) = 2i + 1,i 的左子节点下标

Right(i) = 2(i + 1),i 的右子节点下标

  • 堆排序其实也是一种选择排序,是一种树形选择排序。只不过直接选择排序中,为了从R[1…n]中选择最大记录,需比较n-1次,然后从R[1…n-2]中选择最大记录需比较n-2次。事实上这n-2次比较中有很多已经在前面的n-1次比较中已经做过,而树形选择排序恰好利用树形的特点保存了部分前面的比较结果,因此可以减少比较次数。对于n个关键字序列,最坏情况下每个节点需比较log2(n)次,因此其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nlogn。堆排序为不稳定排序,不适合记录较少的排序。

65、数据库索引类型及实现方式

1、索引定义

  数据库索引好比是一本书前面的目录,能加快数据库的查询速度。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个或多个列(例如,employee 表的姓氏 (lname) 列)的值进行排序的结构。如果想按特定职员的姓来查找他或她,则与在表中搜索所有的行相比,索引有助于更快地获取信息。
2、建立索引的优缺点:

优点:
    1.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   
    2.创建唯一性索引,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3.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   
    4.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缺点:
  1.索引需要占用数据表以外的物理存储空间
  2.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3.当对表进行更新操作时,索引需要被重建,这样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3、索引类型:
  根据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创建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和聚集索引。 尽管唯一索引有助于定位信息,但为获得最佳性能结果,建议改用主键或唯一约束。  
唯一索引:   UNIQUE     例如:create unique index stusno on student(sno);
表明此索引的每一个索引值只对应唯一的数据记录,对于单列惟一性索引,这保证单列不包含重复的值。对于多列惟一性索引,保证多个值的组合不重复。
主键索引:   primary key
数据库表经常有一列或列组合,其值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该列称为表的主键。   在数据库关系图中为表定义主键将自动创建主键索引,主键索引是唯一索引的特定类型。该索引要求主键中的每个值都唯一。当在查询中使用主键索引时,它还允许对数据的快速访问。 
聚集索引(也叫聚簇索引):cluster  
在聚集索引中,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索引)顺序相同。一个表只能包含一个聚集索引。   如果某索引不是聚集索引,则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顺序不匹配。与非聚集索引相比,聚集索引通常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
 
4、索引的实现方式
1 B+
    我们经常听到B+树就是这个概念,用这个树的目的和红黑树差不多,也是为了尽量保持树的平衡,当然红黑树是二叉树,但B+树就不是二叉树了,节点下面可以有多个子节点,数据库开发商会设置子节点数的一个最大值,这个值不会太小,所以B+树一般来说比较矮胖,而红黑树就比较瘦高了。
关于B+树的插入,删除,会涉及到一些算法以保持树的平衡,这里就不详述了。ORACLE的默认索引就是这种结构的。
如果经常需要同时对两个字段进行AND查询,那么使用两个单独索引不如建立一个复合索引,因为两个单独索引通常数据库只能使用其中一个,而使用复合索引因为索引本身就对应到两个字段上的,效率会有很大提高。
2 散列索引
    第二种索引叫做散列索引,就是通过散列函数来定位的一种索引,不过很少有单独使用散列索引的,反而是散列文件组织用的比较多。
散列文件组织就是根据一个键通过散列计算把对应的记录都放到同一个槽中,这样的话相同的键值对应的记录就一定是放在同一个文件里了,也就减少了文件读取的次数,提高了效率。
散列索引呢就是根据对应键的散列码来找到最终的索引项的技术,其实和B树就差不多了,也就是一种索引之上的二级辅助索引,我理解散列索引都是二级或更高级的稀疏索引,否则桶就太多了,效率也不会很高。
3 位图索引
    位图索引是一种针对多个字段的简单查询设计一种特殊的索引,适用范围比较小,只适用于字段值固定并且值的种类很少的情况,比如性别,只能有男和女,或者级别,状态等等,并且只有在同时对多个这样的字段查询时才能体现出位图的优势。
位图的基本思想就是对每一个条件都用0或者1来表示,如有5条记录,性别分别是男,女,男,男,女,那么如果使用位图索引就会建立两个位图,对应男的10110和对应女的01001,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如果同时对多个这种类型的字段进行and或or查询时,可以使用按位与和按位或来直接得到结果了。
B+树最常用,性能也不差,用于范围查询和单值查询都可以。特别是范围查询,非得用B+树这种顺序的才可以了。
HASH的如果只是对单值查询的话速度会比B+树快一点,但是ORACLE好像不支持HASH索引,只支持HASH表空间。
位图的使用情况很局限,只有很少的情况才能用,一定要确定真正适合使用这种索引才用(值的类型很少并且需要复合查询),否则建立一大堆位图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逻辑上:
Single column 单行索引
Concatenated 多行索引
Unique 唯一索引
NonUnique 非唯一索引
Function-based函数索引
Domain 域索引
物理上:
Partitioned 分区索引
NonPartitioned 非分区索引
B-tree:
Normal 正常型B树
Rever Key 反转型B树 
Bitmap 位图索引
索引结构:
B-tree:
适合与大量的增、删、改(OLTP);
不能用包含OR操作符的查询;
适合高基数的列(唯一值多)
典型的树状结构;
每个结点都是数据块;
大多都是物理上一层、两层或三层不定,逻辑上三层;
叶子块数据是排序的,从左向右递增;
在分支块和根块中放的是索引的范围;
Bitmap:
适合与决策支持系统;
做UPDATE代价非常高;
非常适合OR操作符的查询; 
基数比较少的时候才能建位图索引
树型结构:
索引头 
开始ROWID,结束ROWID(先列出索引的最大范围)
BITMAP
每一个BIT对应着一个ROWID,它的值是1还是0,如果是1,表示着BIT对应的ROWID有值
 
66、谈谈对Spring IoC的理解。

IoC不是什么技术,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它意味着将你设计好的对象交给容器控制,而不是传统的在你的对象内部直接控制。

理解好Ioc的关键是要明确:

谁控制谁 -- IoC容器控制了对象

控制什么 -- 主要控制了外部资源获取(不只是对象,包括比如文件等)

为何是反转 -- 由容器帮我们查找及注入依赖对象,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依赖对象

哪些方面反转了 -- 依赖对象的获取被反转了

  
  • IoC能做什么:把创建和查找依赖对象的控制权交给了容器,由容器进行注入组合对象,所以对象与对象之间是松散耦合,这样也方便测试,利于功能复用,更重要的是使得程序的整个体系结构变得非常灵活;IoC很好的体现了面向对象设计法则之一 – 好莱坞法则;
  • IoC和DI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描述,“依赖注入”明确描述了“被注入对象依赖IoC容器配置依赖对象”。
  • 在Spring里,BeanFactory提供了IoC容器最基本功能,而 ApplicationContext 则增加了更多支持企业级功能支持。ApplicationContext完全继承BeanFactory,因而BeanFactory所具有的语义也适用于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实现包括Fi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WebXmlApplicationContext;
  • Spring框架中bean的生命周期:

Spring容器从XML文件中读取bean的定义,并实例化bean。

Spring根据bean的定义填充所有的属性。

如果bean实现了BeanNameAware接口,Spring传递bean的ID到setBeanName方法。

如果Bean实现了BeanFactoryAware接口,Spring传递beanfactory给setBeanFactory方法。

如果有任何与bean相关联的BeanPostProcessors,Spring会在postProcesserBeforeInitialization()方法内调用它们。

如果bean实现IntializingBean了,调用它的afterPropertySet方法,如果bean声明了初始化方法,调用此初始化方法。

如果有BeanPostProcessors和bean关联,这些bean的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 方法将被调用。

如果bean实现了DisposableBean,它将调用destroy()方法。

67、Spring MVC的核心流程是什么样的?

 

具体步骤:

  1. 首先用户发送请求——>DispatcherServlet,前端控制器收到请求后自己不进行处理,而是委托给其他的解析器进行处理,作为统一访问点,进行全局的流程控制;
  2. DispatcherServlet——>HandlerMapping,HandlerMapping 将会把请求映射为 HandlerExecutionChain 对象(包含一个 Handler 处理器(页面控制器)对象、多个 HandlerInterceptor 拦截器)对象,通过这种策略模式,很容易添加新的映射策略;
  3. DispatcherServlet——>HandlerAdapter,HandlerAdapter 将会把处理器包装为适配器,从而支持多种类型的处理器,即适配器设计模式的应用,从而很容易支持很多类型的处理器;
  4. HandlerAdapter——>处理器功能处理方法的调用,HandlerAdapter 将会根据适配的结果调用真正的处理器的功能处理方法,完成功能处理;并返回一个 ModelAndView 对象(包含模型数据、逻辑视图名);
  5. ModelAndView 的逻辑视图名——> ViewResolver, ViewResolver 将把逻辑视图名解析为具体的 View,通过这种策略模式,很容易更换其他视图技术;
  6. View——>渲染,View 会根据传进来的 Model 模型数据进行渲染,此处的 Model 实际是一个 Map 数据结构,因此很容易支持其他视图技术;
  7. 返回控制权给 DispatcherServlet,由 DispatcherServlet 返回响应给用户,到此一个流程结束。

67、如何设计高性能、高并发、高可用的系统。

  • 系统架构三个利器:RPC服务组件、消息中间件(交互异步化、流量削峰)、配置管理(灰度发布、降级);
  • 无状态:接口层最重要的就是无状态,将有状态的数据剥离到数据库或缓存中;
  • 如何改善延时:找关键路径(“28原则”)、空间换时间,如各级缓存;时间换空间,如传输压缩,解决网络传输的瓶颈;多核并行,减少锁竞争;更适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通过性能测试和监控找出瓶颈;减少系统调用和上下文切换;
  • 如何提高吞吐量:复制、扩容、异步化、缓存;
  • 如何保障稳定性:提高可用性、分组和隔离、限流、降级、监控和故障切换;
  • 理解高可用系统:要做到数据不丢,就必需要持久化;要做到服务高可用,就必需要有备用(复本),无论是应用结点还是数据结点;要做到复制,就会有数据一致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做到100%的高可用,也就是说,我们能做到几个9个的SLA;
68、Java中创建对象的几种方式
作为Java开发者,我们每天创建很多对象,但是我们通常使用依赖注入的方式管理系统,比如:spring去创建对象,然而这里有很多创建对象的方法:使用New关键字、使用Class类的newInstance方法、使用Constructor类的newInstance方法、使用Clone方法、使用反序列化。
  1. 使用new关键字: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简单的创建对象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调用任意的够赞函数(无参的和有参的)。比如: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2. 使用Class类的newInstance方法:我们也可以使用Class类的newInstance方法创建对象,这个newInstance方法调用无参的构造器创建对象,如:Student student2 = (Student)Class.forName("根路径.Student").newInstance(); 或者:Student stu = Student.class.newInstance();
  3. 使用Constructor类的newInstance方法:本方法和Class类的newInstance方法很像,java.lang.relect.Constructor类里也有一个newInstance方法可以创建对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newInstance方法调用有参数的和私有的构造函数。如: Constructor constructor = Student.class.getInstance(); Student stu = constructor.newInstance(); 这两种newInstance的方法就是大家所说的反射,事实上Class的newInstance方法内部调用Constructor的newInstance方法。这也是众多框架Spring、Hibernate、Struts等使用后者的原因。
  4. 使用Clone的方法:无论何时我们调用一个对象的clone方法,JVM就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将前面的对象的内容全部拷贝进去,用clone方法创建对象并不会调用任何构造函数。要使用clone方法,我们必须先实现Cloneable接口并实现其定义的clone方法。如:Student stu2 = stu.clone();这也是原型模式的应用。
  5. 使用反序列化:当我们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一个对象,JVM会给我们创建一个单独的对象,在反序列化时,JVM创建对象并不会调用任何构造函数。为了反序列化一个对象,我们需要让我们的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如:ObjectInputStream in = new ObjectInputStream (new FileInputStream("data.obj")); Student stu3 = (Student)in.readObject();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除了使用new关键字之外的其他方法全部都是转变为invokevirtual(创建对象的直接方法),使用被new的方式转变为两个调用,newinvokespecial(构造函数调用)。
 

另外:两种newInstance方法有没有区别?

    Class类位于javalang包中,而构造器类是java反射机制的一部分。

  Class类的newInstance只能触发无参数的构造方法创建对象,而构造器类的newInstance能触发有参数或者任意参数的构造方法来创建对象。

       Class类的newInstance需要其构造方法是共有的或者对调用方法可见的,而构造器类的newInstance可以在特定环境下调用私有构造方法来创建对象。

 

Class类的newInstance抛出类构造函数的异常,而构造器类的newInstance包装了一个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异常。

Class类本质上调用了反射包构造器类中无参数的newInstance方法,捕获了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将构造器本身的异常抛出。

 

69、Java创建对象的过程

 

Java是一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在Java程序运行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对象被创建出来。在语言层面上,创建对象通常仅仅是一个new关键字而已,而在虚拟机中,对象的创建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一、检测类是否被加载

虚拟机遇到一条new指令时,首先将去检查这个指令的参数是否能在常量池中定位到一个类的符号引用,并且检查这个符号引用代表的类是否已被加载、解析和初始化过。如果没有,那必须先执行相应的类加载过程。

二、为新生对象分配内存

在类加载检查通过后,接下来虚拟机将为新生对象分配内存。对象所需内存的大小在类加载完成后便可完全确定。

假设Java堆中内存是绝对规整的,所有用过的内存都放在一边,空闲的内存放在另一边,中间放着一个指针作为分界点的指示器,那么分配内存就仅仅是把那个指针向空闲空间那边挪动一段与对象大小相等的距离,这种分配方式称为指针碰撞

如果Java堆中的内存并不是规整的,已使用的内存和空闲的内存相互交错,那就没有办法简单地进行指针碰撞了,虚拟机就必须维护个列表,记录上哪些内存块是可用的,在分配的时候从列表中找到一块足够大的空间划分给对象实例,并更新列表上的记录,这种分配方式称为空闲列表

选择哪种分配方式由Java堆是否规整决定,而Java堆是否规整又由所采用的垃圾收集器是否带有压缩整理功能决定。

三、初始化零值

内存分配完成后,虚拟机需要将分配到的内存空间都初始化为零值(不包括对象头),这一步操作保证了对象的实例字段在Java代码中可以不赋初始值就直接使用,程序能访问到这些字段的数据类型所对应的零值。

四、进行必要的设置

接下来,虚拟机要对对象进行必要的设置,例如这个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如何才能找到类的元数据信息、对象的哈希码、对象的GC分代年龄等信息。这些信息存放在对象的对象头之中。

 

五、执行init方法

在上面工作都完成之后,从虚拟机的视角来看,一个新的对象已经产生了,但从Java程序的视角来看,对象创建才刚开始,方法还没有执行,所有的字段都还为零。所以一般来说,执行new指令之后会接着执行方法,把对象按照程序员的意愿进行初始化,这样一个真正可用的对象才算完全产生出来。

总结一下上面所说的,创建一个对象的过程就是:

检测类是否被加载没有加载的先加载为新生对象分配内存将分配到的内存空间都初始化为零值对对象进行必要的设置执行方法把对象进行初始化

70、java集合详解
Collection:
 
Map:
 
 
 

71、jQuery的美元符号$有什么作用

回答:其实美元符号$只是”jQuery”的别名,它是jQuery的选择器,如下代码:

   1: $(document).ready(function(){
   2:
   3: });

当然你也可以用jQuery来代替$,如下代码:

   1: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2:
   3: });

jQuery中就是通过这个美元符号来实现各种灵活的DOM元素选择的,例如$(“#main”)即选中id为main的元素。

72、body中的onload()函数和jQuery中的document.ready()有什么区别?

onload()和document.ready()的区别有以下两点:

1、我们可以在页面中使用多个document.ready(),但只能使用一次onload()。

2、document.ready()函数在页面DOM元素加载完以后就会被调用,而onload()函数则要在所有的关联资源(包括图像、音频)加载完毕后才会调用。

73、jQuery中有哪几种类型的选择器?

有3种类型的选择器,如下:

1、基本选择器:直接根据id、css类名、元素名返回匹配的dom元素。

2、层次选择器:也叫做路径选择器,可以根据路径层次来选择相应的DOM元素。

3、过滤选择器:在前面的基础上过滤相关条件,得到匹配的dom元素。

74、数据库索引的作用和优点缺点

为什么要创建索引呢?这是因为,创建索引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第一,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第二,可以大大加快 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特别是在实现数据的参考完整性方面特别有意义。 
第四,在使用分组和排序 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第五,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

也许会有人要问:增加索引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什么不对表中的每一个列创建一个索引呢?这种想法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也有其片面性。虽然,索引有许多优点, 但是,为表中的每一个列都增加索引,是非常不明智的。这是因为,增加索引也有许多不利的一个方面。

第一,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这种时间随着数据 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如果要建立聚簇索引,那么需要的空间就会更大。 
第三,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索引是建立在数据库表中的某些列的上面。因此,在创建索引的时候,应该仔细考虑在哪些列上可以创建索引,在哪些列上不能创建索引。一般来说,应该在这些列 上创建索引,例如:

在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 
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 
在经常用在连接的列上,这 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 
在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 
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 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 
在经常使用在WHERE子句中的列上面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

同样,对于有些列不应该创建索引。一般来说,不应该创建索引的的这些列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对于那些在查询中很少使用或者参考的列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 为,既然这些列很少使用到,因此有索引或者无索引,并不能提高查询速度。相反,由于增加了索引,反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速度和增大了空间需求。 
第二,对于那 些只有很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由于这些列的取值很少,例如人事表的性别列,在查询的结果中,结果集的数据行占了表中数据行的很大比 例,即需要在表中搜索的数据行的比例很大。增加索引,并不能明显加快检索速度。 
第三,对于那些定义为text, image和bit数据类型的列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这些列的数据量要么相当大,要么取值很少。 
第四,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 引。这是因为,修改性能和检索性能是互相矛盾的。当增加索引时,会提高检索性能,但是会降低修改性能。当减少索引时,会提高修改性能,降低检索性能。因 此,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

75、Oracle SQL性能优化
1)选择最有效率的表名顺序(只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中有效)
oracle的解析器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处理FROM子句中的表名,FROM子句中写在最后的表(基础表 driving table)将被最先处理,在FROM子句中包含多个表的情况下,你必须选择记录条数最少的表作为基础表。如果有3个以上的表连接查询, 那就需要选择交叉表(intersection table)作为基础表, 交叉表是指那个被其他表所引用的表.
2WHERE子句中的连接顺序.:
ORACLE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解析WHERE子句,根据这个原理,表之间的连接必须写在其他WHERE条件之前, 那些可以过滤掉最大数量记录的条件必须写在WHERE子句的末尾.
3SELECT子句中避免使用 ‘ * ‘
ORACLE在解析的过程中, 会将'*' 依次转换成所有的列名, 这个工作是通过查询数据字典完成的, 这意味着将耗费更多的时间
4      减少访问数据库的次数
ORACLE在内部执行了许多工作: 解析SQL语句, 估算索引的利用率, 绑定变量 , 读数据块等;
5      SQL*Plus , SQL*FormsPro*C中重新设置ARRAYSIZE参数, 可以增加每次数据库访问的检索数据量 ,建议值为200
6      使用DECODE函数来减少处理时间:
使用DECODE函数可以避免重复扫描相同记录或重复连接相同的表.
7      整合简单,无关联的数据库访问:
如果你有几个简单的数据库查询语句,你可以把它们整合到一个查询中(即使它们之间没有关系)
8      删除重复记录:
最高效的删除重复记录方法 ( 因为使用了ROWID)例子:
DELETE  FROM  EMP E  WHERE  E.ROWID > (SELECT MIN(X.ROWID) 
FROM  EMP X  WHERE  X.EMP_NO = E.EMP_NO);
9      TRUNCATE替代DELETE
当删除表中的记录时,在通常情况下, 回滚段(rollback segments ) 用来存放可以被恢复的信息. 如果你没有COMMIT事务,ORACLE会将数据恢复到删除之前的状态(准确地说是恢复到执行删除命令之前的状况) 而当运用TRUNCATE, 回滚段不再存放任何可被恢复的信息.当命令运行后,数据不能被恢复.因此很少的资源被调用,执行时间也会很短. (译者按: TRUNCATE只在删除全表适用,TRUNCATEDDL不是DML)
10尽量多使用COMMIT
只要有可能,在程序中尽量多使用COMMIT, 这样程序的性能得到提高,需求也会因为COMMIT所释放的资源而减少
COMMIT所释放的资源
a. 回滚段上用于恢复数据的信息
b. 被程序语句获得的锁 
c. redo log buffer 中的空间 
d. ORACLE为管理上述3种资源中的内部花费
11Where子句替换HAVING子句:
避免使用HAVING子句, HAVING 只会在检索出所有记录之后才对结果集进行过滤. 这个处理需要排序,总计等操作. 如果能通过WHERE子句限制记录的数目,那就能减少这方面的开销. (oracle)onwherehaving这三个都可以加条件的子句中,on是最先执行,where次之,having最后,因为on是先把不符合条件的记录过滤后才进行统计,它就可以减少中间运算要处理的数据,按理说应该速度是最快的,where也应该比having快点的,因为它过滤数据后才进行sum,在两个表联接时才用on的,所以在一个表的时候,就剩下wherehaving比较了。在这单表查询统计的情况下,如果要过滤的条件没有涉及到要计算字段,那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where可以使用rushmore技术,而having就不能,在速度上后者要慢如果要涉及到计算的字段,就表示在没计算之前,这个字段的值是不确定的,根据上篇写的工作流程,where的作用时间是在计算之前就完成的,而having就是在计算后才起作用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结果会不同。在多表联接查询时,onwhere更早起作用。系统首先根据各个表之间的联接条件,把多个表合成一个临时表后,再由where进行过滤,然后再计算,计算完后再由having进行过滤。由此可见,要想过滤条件起到正确的作用,首先要明白这个条件应该在什么时候起作用,然后再决定放在那里
12减少对表的查询:
在含有子查询的SQL语句中,要特别注意减少对表的查询.例子:
     SELECT  TAB_NAME FROM TABLES WHERE (TAB_NAME,DB_VER) = ( SELECT
TAB_NAME,DB_VER FROM  TAB_COLUMNS  WHERE  VERSION = 604)
13通过内部函数提高SQL效率.
复杂的SQL往往牺牲了执行效率. 能够掌握上面的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14使用表的别名(Alias)
当在SQL语句中连接多个表时, 请使用表的别名并把别名前缀于每个Column.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解析的时间并减少那些由Column歧义引起的语法错误.
15EXISTS替代IN、用NOT EXISTS替代NOT IN
在许多基于基础表的查询中,为了满足一个条件,往往需要对另一个表进行联接.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EXISTS(NOT EXISTS)通常将提高查询的效率. 在子查询中,NOT IN子句将执行一个内部的排序和合并.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NOT IN都是最低效的 (因为它对子查询中的表执行了一个全表遍历). 为了避免使用NOT IN ,我们可以把它改写成外连接(Outer Joins)NOT EXISTS.
例子:
(高效)SELECT * FROM  EMP (基础表)  WHERE  EMPNO > 0  AND  EXISTS (SELECT ‘X'  FROM DEPT  WHERE  DEPT.DEPTNO = EMP.DEPTNO  AND  LOC = ‘MELB')
(低效)SELECT  * FROM  EMP (基础表)  WHERE  EMPNO > 0  AND  DEPTNO IN(SELECT DEPTNO  FROM  DEPT  WHERE  LOC = ‘MELB')
16识别'低效执行'SQL语句:
虽然目前各种关于SQL优化的图形化工具层出不穷,但是写出自己的SQL工具来解决问题始终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SELECT  EXECUTIONS , DISK_READS, BUFFER_GETS, 
ROUND((BUFFER_GETS-DISK_READS)/BUFFER_GETS,2) Hit_radio, 
ROUND(DISK_READS/EXECUTIONS,2) Reads_per_run, 
SQL_TEXT 
FROM  V$SQLAREA 
WHERE  EXECUTIONS>0 
AND  BUFFER_GETS > 0 
AND  (BUFFER_GETS-DISK_READS)/BUFFER_GETS < 0.8 
ORDER BY  4 DESC; 
 
17用索引提高效率:
索引是表的一个概念部分,用来提高检索数据的效率,ORACLE使用了一个复杂的自平衡B-tree结构. 通常,通过索引查询数据比全表扫描要快. ORACLE找出执行查询和Update语句的最佳路径时, ORACLE优化器将使用索引. 同样在联结多个表时使用索引也可以提高效率. 另一个使用索引的好处是,它提供了主键(primary key)的唯一性验证.。那些LONGLONG RAW数据类型, 你可以索引几乎所有的列. 通常, 在大型表中使用索引特别有效. 当然,你也会发现, 在扫描小表时,使用索引同样能提高效率. 虽然使用索引能得到查询效率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的代价. 索引需要空间来存储,也需要定期维护, 每当有记录在表中增减或索引列被修改时, 索引本身也会被修改. 这意味着每条记录的INSERT , DELETE , UPDATE将为此多付出4 , 5 次的磁盘I/O . 因为索引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和处理,那些不必要的索引反而会使查询反应时间变慢.。定期的重构索引是有必要的.
ALTER  INDEX  REBUILD 
18EXISTS替换DISTINCT
当提交一个包含一对多表信息(比如部门表和雇员表)的查询时,避免在SELECT子句中使用DISTINCT. 一般可以考虑用EXIST替换, EXISTS 使查询更为迅速,因为RDBMS核心模块将在子查询的条件一旦满足后,立刻返回结果. 例子:
       (低效): 
SELECT  DISTINCT  DEPT_NO,DEPT_NAME  FROM  DEPT D , EMP E 
WHERE  D.DEPT_NO = E.DEPT_NO 
(高效): 
SELECT  DEPT_NO,DEPT_NAME  FROM  DEPT D  WHERE  EXISTS ( SELECT ‘X' 
FROM  EMP E  WHERE E.DEPT_NO = D.DEPT_NO);
19 sql语句用大写的;因为oracle总是先解析sql语句,把小写的字母转换成大写的再执行
20Java代码中尽量少用连接符连接字符串!
21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NOT 通常,
我们要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NOT, NOT会产生在和在索引列上使用函数相同的影响. ORACLE”遇到”NOT,他就会停止使用索引转而执行全表扫描.
22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计算.
WHERE子句中,如果索引列是函数的一部分.优化器将不使用索引而使用全表扫描. 
举例
低效: 
SELECT … FROM  DEPT  WHERE SAL * 12 > 25000; 
高效
SELECT … FROM DEPT WHERE SAL > 25000/12;
23>=替代>
高效
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4 
低效
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3 
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DBMS将直接跳到第一个DEPT等于4的记录而后者将首先定位到DEPTNO=3的记录并且向前扫描到第一个DEPT大于3的记录.
24UNION替换OR (适用于索引列)
通常情况下, UNION替换WHERE子句中的OR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对索引列使用OR将造成全表扫描. 注意, 以上规则只针对多个索引列有效. 如果有column没有被索引, 查询效率可能会因为你没有选择OR而降低. 在下面的例子中, LOC_ID REGION上都建有索引
高效
SELECT LOC_ID , LOC_DESC , REGION 
FROM LOCATION 
WHERE LOC_ID = 10 
UNION 
SELECT LOC_ID , LOC_DESC , REGION 
FROM LOCATION 
WHERE REGION = “MELBOURNE” 
低效
SELECT LOC_ID , LOC_DESC , REGION 
FROM LOCATION 
WHERE LOC_ID = 10 OR REGION = “MELBOURNE” 
如果你坚持要用OR, 那就需要返回记录最少的索引列写在最前面.
25IN来替换OR  
这是一条简单易记的规则,但是实际的执行效果还须检验,在ORACLE8i下,两者的执行路径似乎是相同的. 
低效
SELECT…. FROM LOCATION WHERE LOC_ID = 10 OR LOC_ID = 20 OR LOC_ID = 30 
高效 
SELECT… FROM LOCATION WHERE LOC_IN  IN (10,20,30);
26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IS NULLIS NOT NULL
避免在索引中使用任何可以为空的列,ORACLE将无法使用该索引.对于单列索引,如果列包含空值,索引中将不存在此记录. 对于复合索引,如果每个列都为空,索引中同样不存在此记录. 如果至少有一个列不为空,则记录存在于索引中.举例: 如果唯一性索引建立在表的A列和B列上, 并且表中存在一条记录的A,B值为(123,null) , ORACLE将不接受下一条具有相同A,B值(123,null)的记录(插入). 然而如果所有的索引列都为空,ORACLE将认为整个键值为空而空不等于空. 因此你可以插入1000 条具有相同键值的记录,当然它们都是空! 因为空值不存在于索引列中,所以WHERE子句中对索引列进行空值比较将使ORACLE停用该索引.
低效: (索引失效
SELECT … FROM  DEPARTMENT  WHERE  DEPT_CODE IS NOT NULL; 
高效: (索引有效
SELECT … FROM  DEPARTMENT  WHERE  DEPT_CODE >=0;
27总是使用索引的第一个列:
如果索引是建立在多个列上, 只有在它的第一个列(leading column)where子句引用时,优化器才会选择使用该索引. 这也是一条简单而重要的规则,当仅引用索引的第二个列时,优化器使用了全表扫描而忽略了索引
28UNION-ALL 替换UNION ( 如果有可能的话)
SQL语句需要UNION两个查询结果集合时,这两个结果集合会以UNION-ALL的方式被合并, 然后在输出最终结果前进行排序. 如果用UNION ALL替代UNION, 这样排序就不是必要了. 效率就会因此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UNION ALL 将重复输出两个结果集合中相同记录. 因此各位还是要从业务需求分析使用UNION ALL的可行性. UNION 将对结果集合排序,这个操作会使用到SORT_AREA_SIZE这块内存. 对于这块内存的优化也是相当重要的. 下面的SQL可以用来查询排序的消耗量
低效: 
SELECT  ACCT_NUM, BALANCE_AMT 
FROM  DEBIT_TRANSACTIONS 
WHERE TRAN_DATE = '31-DEC-95' 
UNION 
SELECT ACCT_NUM, BALANCE_AMT 
FROM DEBIT_TRANSACTIONS 
WHERE TRAN_DATE = '31-DEC-95' 
高效
SELECT ACCT_NUM, BALANCE_AMT 
FROM DEBIT_TRANSACTIONS 
WHERE TRAN_DATE = '31-DEC-95' 
UNION ALL 
SELECT ACCT_NUM, BALANCE_AMT 
FROM DEBIT_TRANSACTIONS 
WHERE TRAN_DATE = '31-DEC-95'
29WHERE替代ORDER BY
ORDER BY 子句只在两种严格的条件下使用索引
ORDER BY中所有的列必须包含在相同的索引中并保持在索引中的排列顺序
ORDER BY中所有的列必须定义为非空
WHERE子句使用的索引和ORDER BY子句中所使用的索引不能并列.
例如
DEPT包含以下列
DEPT_CODE PK NOT NULL 
DEPT_DESC NOT NULL 
DEPT_TYPE NULL
低效: (索引不被使用
SELECT DEPT_CODE FROM  DEPT  ORDER BY  DEPT_TYPE 
高效: (使用索引
SELECT DEPT_CODE  FROM  DEPT  WHERE  DEPT_TYPE > 0
30避免改变索引列的类型.:
当比较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时, ORACLE自动对列进行简单的类型转换
假设 EMPNO是一个数值类型的索引列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123' 
实际上,经过ORACLE类型转换, 语句转化为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TO_NUMBER(‘123') 
幸运的是,类型转换没有发生在索引列上,索引的用途没有被改变
现在,假设EMP_TYPE是一个字符类型的索引列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_TYPE = 123 
这个语句被ORACLE转换为
SELECT …  FROM EMP  WHERETO_NUMBER(EMP_TYPE)=123 
因为内部发生的类型转换, 这个索引将不会被用到! 为了避免ORACLE对你的SQL进行隐式的类型转换, 最好把类型转换用显式表现出来. 注意当字符和数值比较时, ORACLE会优先转换数值类型到字符类型
31需要当心的WHERE子句:
某些SELECT 语句中的WHERE子句不使用索引. 这里有一些例子
在下面的例子里, (1)‘!=' 将不使用索引. 记住, 索引只能告诉你什么存在于表中, 而不能告诉你什么不存在于表中. (2) ‘||'是字符连接函数. 就象其他函数那样, 停用了索引. (3) ‘+'是数学函数. 就象其他数学函数那样, 停用了索引. (4)相同的索引列不能互相比较,这将会启用全表扫描.
32 a. 如果检索数据量超过30%的表中记录数.使用索引将没有显著的效率提高
b. 在特定情况下, 使用索引也许会比全表扫描慢, 但这是同一个数量级上的区别. 而通常情况下,使用索引比全表扫描要块几倍乃至几千倍!
33避免使用耗费资源的操作:
带有DISTINCT,UNION,MINUS,INTERSECT,ORDER BYSQL语句会启动SQL引擎 
执行耗费资源的排序(SORT)功能. DISTINCT需要一次排序操作, 而其他的至少需要执行两次排序. 通常, 带有UNION, MINUS , INTERSECTSQL语句都可以用其他方式重写. 如果你的数据库的SORT_AREA_SIZE调配得好, 使用UNION , MINUS, INTERSECT也是可以考虑的, 毕竟它们的可读性很强
34优化GROUP BY:
提高GROUP BY 语句的效率, 可以通过将不需要的记录在GROUP BY 之前过滤掉.下面两个查询返回相同结果但第二个明显就快了许多.
低效
SELECT JOB , AVG(SAL) 
FROM EMP 
GROUP JOB 
HAVING JOB = ‘PRESIDENT' 
OR JOB = ‘MANAGER' 
高效
SELECT JOB , AVG(SAL) 
FROM EMP 
WHERE JOB = ‘PRESIDENT' 
OR JOB = ‘MANAGER' 
GROUP JOB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