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上一篇文章基于object的wait、notify实现了生产者、消费者模式。本篇文章继续梳理Condition。
Condition是在java 1.5中才出现的,它用来替代传统的Object的wait()、notify()实现线程间的协作,相比使用Object的wait()、notify(),使用Condition的await()、signal()这种方式实现线程间协作更加安全和高效。因此通常来说比较推荐使用Condition,阻塞队列实际上是使用了Condition来模拟线程间协作。
Conditon中的await()对应Object的wait();
Condition中的signal()对应Object的notify();
Condition中的signalAll()对应Object的notifyAll()。
下面是demo:
Condition的执行方式,是当在线程Consumer中调用await方法后,线程Consumer将释放锁,并且将自己沉睡,等待唤醒,线程Producer获取到锁后,开始做事,完毕后,调用Condition的signalall方法,唤醒线程Consumer,线程Consumer恢复执行。
以上说明Condition是一个多线程间协调通信的工具类,使得某个,或者某些线程一起等待某个条件(Condition),只有当该条件具备( signal 或者 signalAll方法被带调用)时 ,这些等待线程才会被唤醒,从而重新争夺锁。
public final void awa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02 |
if (Thread.interrupted()) |
03 |
throw new InterruptedException(); |
04 |
Node node = addConditionWaiter(); //将当前线程包装下后, |
05 |
//添加到Condition自己维护的一个链表中。 |
06 |
int savedState = fullyRelease(node); //释放当前线程占有的锁,从demo中看到, |
07 |
//调用await前,当前线程是占有锁的 |
08 |
09 |
int interruptMode = 0 ; |
10 |
while (!isOnSyncQueue(node)) { //释放完毕后,遍历AQS的队列,看当前节点是否在队列中, |
11 |
//不在 说明它还没有竞争锁的资格,所以继续将自己沉睡。 |
12 |
//直到它被加入到队列中,聪明的你可能猜到了, |
13 |
//没有错,在singal的时候加入不就可以了? |
14 |
LockSupport.park( this ); |
15 |
if ((interruptMode = checkInterruptWhileWaiting(node)) != 0 ) |
16 |
break ; |
17 |
} |
18 |
//被唤醒后,重新开始正式竞争锁,同样,如果竞争不到还是会将自己沉睡,等待唤醒重新开始竞争。 |
19 |
if (acquireQueued(node, savedState) && interruptMode != THROW_IE) |
20 |
interruptMode = REINTERRUPT; |
21 |
if (node.nextWaiter != null ) |
22 |
unlinkCancelledWaiters(); |
23 |
if (interruptMode != 0 ) |
24 |
reportInterruptAfterWait(interruptMode); |
25 |
} |
回到上面的demo,锁被释放后,线程Consumer开始沉睡,这个时候线程因为线程Consumer沉睡时,会唤醒AQS队列中的头结点,所所以线程Producer会开始竞争锁,并获取到,执行完后线程Producer会调用signal方法,“发出”signal信号,signal方法如下:
1 |
public final void signal() { |
2 |
if (!isHeldExclusively()) |
3 |
throw new 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
4 |
Node first = firstWaiter; //firstWaiter为condition自己维护的一个链表的头结点, |
5 |
//取出第一个节点后开始唤醒操作 |
6 |
if (first != null ) |
7 |
doSignal(first); |
8 |
} |
而Condition自己也维护了一个队列,该队列的作用是维护一个等待signal信号的队列,两个队列的作用是不同,事实上,每个线程也仅仅会同时存在以上两个队列中的一个,流程是这样的:
注意:
1.线程producer调用signal方法,这个时候Condition的等待队列中只有线程Consumer一个节点,于是它被取出来,并被加入到AQS的等待队列中。 注意,这个时候,线程Consumer 并没有被唤醒。
2.Sync是AQS的抽象子类,实现可重入和互斥的大部分功能。在Sync的子类中有FairSync和NonfairSync两种代表公平锁策略和非公平锁策略。Sync lock方法留给子类去实现,NonfairSync的实现:
否则执行acquire(1),也就是进入aqs等待队列。这里不展开细节。
可以这样理解,整个协作过程是靠结点在AQS的等待队列和Condition的等待队列中来回移动实现的,每个队列的意义不同,Condition作为一个条件类,很好的自己维护了一个等待信号的队列,并在适时的时候将结点加入到AQS的等待队列中来实现的唤醒操作
本文先整理到这里吧。
后记:
梳理本文的过程比较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吃透这一块,发现牵扯的很多,脑子很乱,有广度又有深度,感觉没法梳理,决定一点一点去啃,从浅入深的去梳理,从锁,同步,阻塞队列,并发容器开始,到依赖的底层aqs\原子变量,再到更底层的volatile、cas。其中aqs是其中的关键,很多j.u.c的包是围绕它实现的。目标就是会用,熟悉原理,读懂源码,写出demo,关键地方梳理出流程图,加油!
参考:
http://www.cnblogs.com/dolphin0520/p/3920385.html
http://ifeve.com/understand-condition/
http://ifeve.com/java-special-troops-aqs/
最近在看pthread方面的书,看到条件变量一节的时候,回忆了下java中条件变量的使用方式。
如下:public class TestConditon
需要注意的是,在共用一个线程池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饿死现象(就像上下高速如果公用车道的话,万一进入的10车全部占坑了,高速里面又满了的话,想出的都出不来,进的进不去,就出现饿死现象了),如果有大量的消费者使得生产者线程无法再运行的话,就会出现该问题,在上述例子中,将线程池数量从3改成2就可以多次测试中发现程序hang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在RDBMS系统中都是各种线程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