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七、行经:本经叙述倾向如果同一的话,就会和合。
四四八、偈经:本经之叙述,和四四六经同,偈颂文句均同。
界:音译驮都。具有层、根基、成分、要素、领域、种族、分界诸义。在印度及中国汉族佛教界,此语之用法可分为下列几种:一、用以表示人、宇宙、世界构成要素的种类。如「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二、用以表示领域或境界。如「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用以表示要素、因者。如唯识学、华严学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为界。四、用以表示分界者。如律宗为避尘俗干扰修道,而在衣食住方面等所作的「结界」。
(四四七)行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
时。尊者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上座多闻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复有尊者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
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大智辩才
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
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能为大众修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通达律行
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皆是辩才善说法者
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是名比丘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
佛说是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① 憍陈如: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佛陀称讚他「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第一。又译为「拘隣」。
② 大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第九日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讚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大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摩诃迦叶」。
③ 头陀:捨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有十二项规定:(1) 在阿兰若处:居于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时沿门托鉢,不分贫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节量食:不吃过多,鉢中只受一糰饭。(6) 中后不得饮浆:日中一食后不再饮浆。(7) 著弊衲衣:穿著废弃布所作的褴褛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没有多馀的衣服。(9) 塚间住:住于墓地。(10) 树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卧:不躺下。
④ 不畜遗馀:不保留多馀的东西。
⑤ 大目健连:比丘名,以「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大目犍连」。
⑥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
⑦ 天眼:能见到不论远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译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⑧ 二十亿耳:比丘名,以「精进第一」闻名。出家后精勤苦行,却一直未证果,因此萌生还俗的念头。佛陀以弹琴为喻,说明修行不可太缓、也不可太急,二十亿耳尊者依此修行而得阿罗汉。详见《杂阿含经》卷九第254经。音译为「输屡那」。
⑨ 陀骠:比丘名,少年出家后证阿罗汉,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负责为僧团分派、管理卧具、饮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称讚他「能广劝率,施立斋讲;安造房室,与招提僧」第一。又译为「陀骠摩罗子」、「陀罗骠摩罗子」、「陀罗婆摩罗」、「小陀罗婆摩罗」。
⑩ 供具:供养给三宝的物品,在此特指衣被、床卧具、精舍等。
⑪ 优波离:比丘名,佛陀称讚他「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第一。又译为「优婆离」。
⑫ 富楼那:比丘名,以「说法第一」闻名,佛陀称讚他「能广说法,分别义理」第一。又译为「富留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满愿子」。
⑬ 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经律,而能论义」闻名。又作「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⑭ 多闻总持:多听闻佛法,总摄忆持而不忘。
⑮ 罗睺罗:比丘名,以严持戒律、精进修道闻名,誉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儿子,又译为「罗云」。
⑯ 提婆达多:阿难尊者的兄长,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团,在修成神通后贪取名利而自立教团,吸收阿闍世王的供养,与佛陀为敌。
[对应经典]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49〉第3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界相应14〉第15经业经。
四四七、行经:本经叙述倾向如果同一的话,就会和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是怎样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起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起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起卑劣之心时,就会与卑劣之界在一起;生起微妙之心时,就会与微妙之界在一起。
这时,憍陈如尊者(了本际,首先证道的尊者)和众多的比丘就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上座多闻的大德,出家已久,具足修习梵行的比丘。
又有大迦叶尊者(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少欲知足,修头陀苦行,不去蓄积多余财物的比丘。
舍利弗尊者(十大第子中,智慧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大智慧和大辩才的比丘。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这时,阿那律陀尊者(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明彻天眼的比丘。
这时,二十亿耳尊者(佛弟子中,精进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勇猛精进,能专勤修行的比丘。
这时陀骠尊者(佛弟子中,主事众僧饮食比丘)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为大众修供具的比丘。
这时,优波离尊者(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也和众多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通达于律行的比丘。
这时,富楼那尊者(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辩才,善于说法的比丘。
这时,迦旃延尊者(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的比丘。
这时,阿难尊者(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多闻总持的比丘。
这时,罗睺罗尊者(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善持律行的比丘。
这时,提婆达多(先为佛弟子,后叛佛自成僧团)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习近众恶行的比丘。这就叫比丘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八)偈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如上广说已。即说偈言
常会故常生 相离生则断
如人执小木 而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没 懈怠俱亦然
当离于懈怠 卑劣之精进
贤圣不懈怠 安住于远离
殷勤精进禅 超度生死流
胶漆得其素 火得风炽然
珂乳则同色 众生与果俱
相似共和合 增长亦复然
[对应经典]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界相应14〉第16经有偈经。
-------------------------------------
四四八、偈经:本经之叙述,和四四六经同,偈颂文句均同,故不重译。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佛陀如上面之广说过后,就以偈颂而说:(语译如前)
常会故常生 相离生则断 如人执小木 而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没 懈怠俱亦然 当离于懈怠 卑劣之精进
贤圣不懈怠 安住于远离 殷懃精进禅 超度生死流
胶漆得其素 火得风炽然 珂乳则同色 众生与界俱
相似共和合 增长亦复然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界相应14〉第15经业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界相应14〉第16经有偈经。
十五.业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鷲山。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和一些比丘在世尊附近行禪,大目犍连尊者和一些比丘在世尊附近行禪,大迦叶尊者和一些比丘在世尊附近行禪,阿那律陀尊者和一些比丘在世尊附近行禪,富那.满慈子尊者和一些比丘在世尊附近行禪,优波离尊者和一些比丘在世尊附近行禪,阿难尊者和一些比丘在世尊附近行禪,提婆达多和一些比丘在世尊附近行禪。
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你们看见舍利弗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那些全都是大智慧的比丘。
“比丘们,你们看见目犍连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那些全都是大威德的比丘。
“比丘们,你们看见迦叶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那些全都是主张头陀行的比丘。
“比丘们,你们看见阿那律陀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那些全都是有天眼的比丘。
“比丘们,你们看见富那.满慈子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那些全都是说法的比丘。
“比丘们,你们看见优波离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那些全都是持律的比丘。
“比丘们,你们看见阿难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那些全都是多闻的比丘。
“比丘们,你们看见提婆达多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那些全都是恶欲的比丘。
“比丘们,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低劣的眾生嚮往跟低劣的眾生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善知识嚮往跟善知识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过去……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将来……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现在,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低劣的眾生嚮往跟低劣的眾生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善知识嚮往跟善知识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十六.有偈颂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一)
世尊说: “比丘们,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低劣的眾生嚮往跟低劣的眾生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过去……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将来……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现在,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低劣的眾生嚮往跟低劣的眾生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比丘们,就正如粪便跟粪便一起,尿跟尿一起,口水跟口水一起,脓跟脓一起,血跟血一起。
“比丘们,同样地,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低劣的眾生嚮往跟低劣的眾生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过去……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将来……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现在,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低劣的眾生嚮往跟低劣的眾生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二)
“比丘们,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善知识嚮往跟善知识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过去……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将来……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现在,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善知识嚮往跟善知识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比丘们,就正如牛乳跟牛乳一起,麻油跟麻油一起,酥油跟酥油一起,蜜糖跟蜜糖一起。
“比丘们,同样地,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善知识嚮往跟善知识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过去……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将来……一起交往。
“比丘们,在现在,相同界别的眾生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善知识嚮往跟善知识结伴,他们会走在一起,一起交往。”
世尊.善逝.导师说了以上的话后,进一步再说:
“劣友助长贪,
离之贪则断;
依附懈怠友,
善命往下沉。
如人依小木,
必沉入大海;
是故应远离,
无精进之人。
应习近智者、
出离之圣者、
独住禪定者、
常作精进者。”
界定法师
第447经(行经):叙述倾向如果同一,就会和合。“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这里所讲的,其重点在于一个“界”字。所谓界,即指不同特性的分类。我个人以为,本经的重点似乎并不是在于阐述“界”,而是经中提到了佛陀的诸大上座弟子,这些弟子大部分为我们所熟知,有些我们还很陌生。主要有:
憍陈如,最初五比丘之一,首先证道的比丘;
大迦叶,苦行第一,佛陀的上座大弟子,“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
舍利弗,智慧第一,十分有辩才;
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神通大力”;
阿那律,天眼第一,“天眼明彻”;
二十亿耳,勇猛精进第一,《杂阿含卷九·254经》对其有记述(调琴之喻);
陀骠(陀骠摩罗子),“能为大众修供俱”,在佛陀座下专司知客,任劳任怨(《杂阿含》1075经、1076经);
优婆离,持律第一,“通达律行”;
富楼那,说法第一,“辩才善说法”;
迦旃延,议论第一,“善说法相”(诸法体相与义相);
阿难,多闻第一,“多闻总持”;
罗睺罗,密行第一,“善持律行”。
在上述的佛弟子中,佛陀的十大弟子出现了九位,另一位须菩提尊者虽没有直接提及,但可以想见他也是位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经中提到了提婆达多,“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得知,第一,此时佛陀已到晚年期,因提婆达多叛逆之事发生在佛陀晚年时期;第二,提婆达多在早期僧团中公开闹分裂,虽说提婆达多的动机险恶,但是从表面上看,也只表现为在修行方式上与佛陀有差异;第三,提婆达多分裂后,并没有远离佛陀,而是就距佛陀不远处的地方进行所谓的“修行”,其目的也昭然若揭——为了蛊惑更多不知内情的比丘加入他们的队伍。因此佛陀在本经中,用极其严厉的语气,称提婆达多之流并不是真正的修行,而是“习众恶行”,在行恶,并非在行善。行恶自然会得恶果,而提婆达多的最后下场,可谓是现世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