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如何理清思路

             

      今天,在一班带着孩子们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一方面由于一班是优班,孩子们好学上进,爱发言,爱思考。另一方面,上第一课《春》时,从孩子们的发言中,能感受到孩子们有一定的语感,因此,我将本文设计为比较阅读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预习后,将本文与《春》进行对比,比较出两者在内容、写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可是,没想到难题不是出现在写法辨析,不在写景角度区别,竟然是在这里——

        刚上课,我就遇到了问题。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名篇,对于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细节的探究。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文章的结构、行文思路有了清晰的判断后,我们对散文的情思会更清楚。接下来,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在比较后,对于行文思路的看法?”

        也许是对这两篇课文太熟悉了,对于行文思路,我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考虑。以为这是显而易见的区别:《春》是总-分-总结构;《济南的冬天》是总-分。可不是吗?总说济南冬天的特点,再从山、水两方面分说。

        壮实的谢定康,几步跨上了讲台,一边投影,一边推着鼻梁上的眼睛,斩钉截铁地说:“这篇文章是总-分结构,因为他们写的不同景物,有阳光,有山,有水,还有雪……”

        “我有不同意见”他话音未落,清秀的班长站了起来,“我认为是总-分-总,因为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就是总结。而且,中间几段不是按照景物不同来写的,而是按照写景角度不同写的。”

        因为备课中想当然地认为这一点简单好辨析,所以关注少,思考少。虽然后面还有两个同学发言,可是都没有说服彼此,也没有说服我。

        那么,孩子们不同看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又认真看了相关文章,有了以下一点思考,不知道是否正确,记下来,以便将来检验。

      首先,我从概念溯源。百度上说,写景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写作手法,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就是写景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的散文。

      既然,它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什么是描写呢?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那么,判断写景散文的思路,就要紧扣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来梳理写了什么景,而不是出现什么景,就判断其为作者着力刻画的景物。

      就这篇文章而言,阳光、薄雪都不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景物,只是提到而已。只有山、水才是进行了细致刻画的景物。那么,根据本文描写景物的不同,可以判断本文的结构、思路为总-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景散文如何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