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中的列表(三)

目录

获取指定元素出现的次数

获取指定元素首次出现的位置

统计数值列表的元素和

投射效应


对列表进行增删改查是最基本的操作了,除此之外呢,我们还可以利用 Python 列表内置的一些函数对对列表进行统计计算,我们来学习几个常用的。

 

获取指定元素出现的次数

如果我们想要获取指定元素出现的次数,我们可以利用 count(obj) 方法,比如统计某次考试成绩得 100 分的学生有几个。

# 成绩列表
scores = [100, 80, 90, 100, 70, 60, 50, 100]

# 获取数量
num = scores.count(100)

# 输出数量
print(num)

# 运行结果
3

上面的代码运行后,显示 3,表示在列表 scores 中 100 出现了 3 次。

 

获取指定元素首次出现的位置

之前我们说了,如果要修改或者删除一个元素的话,是需要索引的,但是如果我不知道要修改的元素的索引怎么办呢,那这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遍历出来,自己数,如果数量太多的话,那就太麻烦了,我们可以用 index(obj) 方法让 Python 帮咱找到对应的索引,比如班级的某个同学的名字写错了,所以要修改一下。

# 姓名列表
names = ['小红', '小橙', '小黄', '小绿', '小青', '小蓝', '小紫']

# 获取索引位置
position = names.index('小绿')

# 输出索引位置
print(position)

# 修改对应元素
names[position] = '小白'

# 查看修改后的姓名
print(names[position])

# 运行结果
3
小白

上面的代码运行后显示的 3 表示小绿的索引为 3,之后显示的小白,说明已经成功将小绿改成了小白。

 

统计数值列表的元素和

每次考试结束之后,都要统计一下本次的总成绩,以便计算平均分,因此我们可以用 sum(iterable[,start]) 方法来统计数值列表中个元素的和,iterable 表示要统计的列表,start 表示统计基数,如果不指定,则默认为 0,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开始数,不是代表索引,而是代表从哪个数开始,也就是说,统计的结果会加上这个数。

# 成绩列表
scores = [100, 80, 90, 100, 70, 60, 50, 100]

# 统计数值列表各元素之和
total = sum(scores)

# 输出数值列表各元素之和
print(total)

# 运行结果
650

上面的代码执行后显示 650 说明列表中的所有数加一起等于 650,而如果此时,我填写上 sum() 方法的第二个参数,那结果就成了这样。

# 成绩列表
scores = [100, 80, 90, 100, 70, 60, 50, 100]

# 统计数值列表各元素之和
total = sum(scores,50)

# 输出数值列表各元素之和
print(total)

# 运行结果
700

上面的代码执行后,显示 700,由此我们证实了第二个参数的作用,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累计的用途,比如我们可以用来统计一个年级的总成绩。

# 成绩列表
scores1 = [100, 80, 90, 100, 70, 60, 50, 100]
scores2 = [100, 80, 90, 100, 70, 60, 100, 100]

# 统计数值列表各元素之和
total1 = sum(scores1)
total2 = sum(scores2, total1)

# 输出数值列表各元素之和
print(total2)

# 运行结果
1350

先将这个年级的第一个班的成绩统计出来,然后作为第二个班的成绩基数,这样整个年级的成绩就出来了。

 

投射效应

一位心理大师曾说,人们往往错误地以为我们生活的四周是透明的玻璃,我们能看清外面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是一面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我们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自我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