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不知道在北京还能撑多久”

“我们也不知道在北京还能撑多久”_第1张图片
133QL446-0.jpg

01
“我想离开北京了。我第一次真切地觉得压力这么大,真不想在北京待下去了。”说这话的时候,小N有点儿激动,甚至有点哽咽。

小N是我的朋友,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五六年了。过去的两周,小N连续两次有了想要离开北京的念头,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而在从前,小N是有在北京生活下去的信心的。他努力工作,拿到了户口,顺利谈恋爱、结婚,终于稳定了下来。

可是,就在今年,确切来说,主要是过去的两周,他明显觉得周围弥漫着一股强烈的焦虑、慌乱和无望感,所有人都在公开的、私人的场合议论像妖怪一样往高处蹿的房价。“砍价4小时涨17万”,“如果清华北大毕业都买不起房,那买学区房干嘛?”“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这些劲爆、刺激的网络文章,像病毒一样传播,一次次冲击着小N的神经,考验着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小N说,第一次来北京时,就因为孙燕姿的歌,“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他还专门带着点矫情坐了次北京地铁。当时,觉得这座城市到处都是机会,可以稳稳当当地承载自己的梦想。什么房子、车地,他早晚能买得起。

可在北京工作了几年后,如今每天上下班,看到地铁上鱼贯而入的全是大批表情漠然,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手机的年轻的小男生,小女生,小N真切体会到了这座城市的无聊、乏味。

他说,这么多的年轻人,每天来来往往,匆匆忙忙,不管开不开心,愿不愿意,奔赴的都是同一个基本的目标——在这座冷酷的城市存活下来。这的确不是一件什么让人开心和值得歌颂的事情。人如果终其一生,都只是为了挣扎着活下来,也的确挺悲壮的。但更戳人心的是,即便是被榨干、被掏空、被打磨得不再有任何棱角,这些年轻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包括自己也无法在北京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所。因为,所有关于房价文章的语言、口气、风格,都赤裸裸地显示着这座城市的傲慢相与优越感: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02
可更让小N难受的是,他与妻子连孩子都不敢要。

小N的妻子赚钱也不多。他们都是这座城市里最最普通的工薪阶层。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在北京租房住,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可是两年前,小N与妻子结了婚。如今,他们年岁都不小了,他们自己,包括家里人也都有想要孩子的打算。可是,他们不敢生。

这座城市的运行模式决定了养个孩子,根本像在过去的农村养孩子一样,只要饿不着、冻不死就可以了。那年头,养孩子就跟如今养只小猫小狗一样简单。

小N的妻子告诉我,还在读书时,有一次放寒假回家,她在火车上遇到了两个老太太,她们都是来北京照顾孙子的,过年准备回几天老家。在车上,两个老太太聊天儿。她们的对话很有意思,以至于过去了四五年,小N的妻子还记得她们的每一句话。

老太太A:“你家儿子干什么的?”
老太太B:“他就是打工的,给别人搬家。”
老太太A:“那你家孙子上幼儿园,一个月花多少钱?”
老太太B:“我们一个月300块钱。你们家呢?”
老太太A:“我儿子是大公司的电脑工程师。孙子一个月幼儿园就要3000多呢。”

小N的妻子说,她记得特别清楚,老太太A在答话时,说孙子读一个月幼儿园要3000多,脸上是一种既心疼,又骄傲的表情,当然,口气里也隐约透出点优越感。后来,这两个老太太一路无话。那一幕,她终始忘不掉

还有一次,她去外地出差,在火车上遇到了一对从北京到杭州旅游的母女。小女孩三四岁,非常活泼。小N的妻子很喜欢孩子,就与小女孩聊了起来。小女孩儿告诉她说,自己去的是国际幼儿园,有好几个外教。她现在已经能用简直的英语跟别人对话了。

那一刻,小N的妻子觉得特别沮丧。她一点不觉得人与人有高下贵贱之分,但你生活在这座城市,就不可避免地会被一种无处不在的,暗中比较、竞争、争夺的氛围裹挟着、绑架着。你讨厌它,恐惧它。可如果,想要在这里继续生活,最终只能被它影响,向它低头、妥协,直到最终无奈地认可它,参与它,被它捆绑,成为这座城市生态中无法挣脱的一环。这一切让她本能地恐惧。

在小N的妻子看来,她未经孩子允许就把他(她)生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如果再不能为他(她)提供一个相对好的生活环境,让他(她)从小就体会生活的动荡、求而不得的自卑,想想就受不了。她的整个少年时代,本身就够坎坷了,那些不堪的经历时刻困扰着成年后的她。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这些,不想在孩子洗漱的时候说:“妈妈,这个卫生间好破,我害怕”,所以她根本没有勇气把孩子轻易生出来。

03
小N的妻子告诉说,她和小N当初打算在北京生活时,的确是准备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他们觉得,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只要你够聪明,有想法,肯努力,你就是自己的权威。但终于发现,这座城市里有各种各样无形的权威正在他看不见的地方,伸出利爪,拼命地拽着他。他觉自,自己快要不知道,什么叫理想了。

末了,小N与他的妻子哀怨地告诉我说:“我们也不知道还能在北京撑多久。或许三五年,或许三五个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也不知道在北京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