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图片发自App

1

如果说空性是佛法的精髓吃,那么业果就是佛法的核心基础

2

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业决定之理。这个科判当中的内容,上一堂课我们所介绍的是正文,

第二个部分提到的是,说此即是一切白法之根基。

正文当中提到了,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胜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苦或者是乐,它并不是没有任何的原因而产生的。外道的顺世派他们会认为,一切的万法都不需要透由因缘就能够产生,但是实际上这样一种主张,是没有任何的理由,没有任何依据的。

所以苦跟乐,它并不是无因而生的。纵使它是有因而生的,但是也不是不相顺的因缘,比方「胜性」,或者是「自在天」等不相顺的因所产生的,它是透由相顺的因缘而生的一种果报。

外道的数论派他们认为,法是透由胜性而产生的。承许自在天王的人们,他们认为这一切的善、恶、好、坏,或者是苦、乐,都是自在天王给予的,但实际上也不是如此。苦乐既非无因而生,也不是不相顺的因而产生的,乃由总善、恶业生总苦、乐;

以总相而言,苦是由恶所产生的;乐是由善所产生的。以别相来说,种种各别苦、乐,亦由种种各别二业,毫无杂乱各自生起。

于此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诳能获定解,说为一切佛弟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基也。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透由善业它能感生乐果,透由恶业能够感生苦果的道理,也就是业是决定的,并且它所呈现出来的相状,是不欺诳的。

如果我们能够对于这一点,生起强烈的定解,其实这样一种见,称之为是佛弟子的正见。而佛弟子的正见,它是一切白法的根基。

说实在的,以我们目前的能力,想要完全的行善、断恶,这对我们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但是纵使短时间之内,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的行善、断恶,但是至少在内心当中,对于业果的法则,要生起一定的信心,或者是一定的定解。

当我们在承受任何苦乐的当下,我们都必须要能够了解到,我当下所承受的,不管是乐,或者是苦,它都是透由相顺的因,也就是善恶业所感得的一种果报。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种定解,我们有这样的一种认识,纵使短时间之内,我们并没有办法完全的行善、断恶,但是自然而然的,你的内心当中,有这样的一种念头生起,他就会促使你往这个方向去前进。

当你想要获得快乐,你想要避免痛苦的时候,你就会告诉你自己说,我应该要行善,我应该要尽可能的避免造恶。所以能够生起这样一种正见,对我们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3

是不是凡是咒语都属密法?

  

佛说经典可分为'经'与'续'两类,'经'是小乘及大乘显乘教法的佛语开示,'续'是有关大乘密法的开示。

  

  有好一些咒语及修持出自经部教法,所以并不能说凡咒语都属于密法类别。本帅释迦牟尼的真言'他一他 俺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取 疏哈'及药师佛真言等,便属于经部所载咒句,并不属于密法。密读中也有有关药师佛之咒语、坛城及修持仪轨,这些则属于密法类别。

  汉地并不盛行修持密法,但僧人却每天持诵各种真言。这种持诵及咒语,并不属于密法范围。


4

《金刚经》微课堂·甘蔗皮菩提心

关于菩提心,还有一个最近常见的问题。

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第一颂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这里的“菩提心”,有些宗派的堪布在讲《入中论》的时候,把它当作“世俗菩提心”来讲——这里面也是有问题的!假如这里的“菩提心”是指世俗菩提心的话,那么,具备“世俗菩提心”的,前面说过,就已经是菩萨了,就已经是“佛子”了,怎么这个“菩提心”还“是佛子因”呢?

“世俗菩提心”的获得和成为“菩萨”是同时安立的,怎么可以说同时生起或安立的两个法有因果关系呢?难道想许“因果同时”吗?……不知道这些问题,这些“堪布”们仔细想过没有?

所以,《入中论》这里“菩提心是佛子因”的这个“菩提心”,是指“因位上的菩提心”,并非真实的菩提心,我们称为“如甘蔗皮之菩提心”,也就是菩提心七因果教授中的最后一个。

它还不是任运地生起的世俗菩提心,要到任运生起时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哦!这一颂里的“菩提心”,还只是一个菩提心的雏形、预备状态。

当然,我们这里(《金刚经》)讲的菩提心是指大乘的菩提心。我们之前说过,在声闻乘的经典当中也会有菩提心的说法,但它不是指大乘的菩提心,而是指声闻乘的趋向于解脱的心。

《金刚经》在这里就讲得比较清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起(欲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个肯定是大乘的真实的菩提心。

前面在问:“应云何住?应云何修?应云何降伏其心?”这一段是在讲“应云何住”,要想证得胜义菩萨,就不能有自性执。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一段在玄奘法师的译本当中是八个排比:“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这里有八事排比,再说一遍,是并列关系。

那么,讲完了“应云何住”,接下去就是“应云何修”。在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当中,“应云何修”这句话是没有译出来的,而在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的版本中都是有的:“应云何住?应云何修?应云何降伏其心?”那么下面这段就是讲“应云何修”的。

5

无始以来的习气。多吃苦头,多修佛法,慢慢才能把这颗分别的心、骄慢的心、不服的心降伏下去。

6

向外追寻的思维模式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带来的。内心被烦恼蒙蔽,越来越躁动、空虚,感受到的快乐越来越肤浅、短暂。所以我们需要调整方向,向内着力,控制物欲、清明内心,这样才能重新回归并感受到生命真正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