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73】血气要理,志气要定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容易动欲,要戒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老年时,血气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先说少年时戒色。年少时,因为志向未定,容易受诱惑,感官上的刺激最先受到考验,性欲上的冲动最要克制。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课,戒色是讲课的重点。历代皇帝,骄奢淫逸,数不胜数。作为一国的国君,可以为所欲为,特别对于性这类私人属性的需求最甚。因此,在血气未定之时,皇帝极为容易陷入色欲的无底洞。比如刘邦的儿子汉惠帝看到妈妈吕后对戚夫人下的狠手,受到惊吓,一蹶不振,就“日日以醇酒美人自戕”,二十三岁就死了。

      再说壮年时戒斗。长大了,血气方刚,一身是胆,拳头硬看着别人就想揍,拿着凶器就想打打杀杀。年少血气未定,壮年就是血气太旺,难以克制。强大后,人人都有一股内心狂躁,总觉得自己的力量要大于自己的想象。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大,于是就想征服世界,成就“大帝”的威名,连连的征战,弄得民不聊生,国库亏空,几乎亡国。在他晚年时,在政治压力下,不得不写了著名的《轮台罪已诏》痛骂自己: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可见,当我们个人血气方刚犯点事,也只是小家庭那点事,如果一个国君血气方刚,那就是祸国殃民。壮年时的戒斗尤其重要。

      最后说老年时戒得。少壮时,要功名,要名誉,这是成长的必然要求。到了老年,日暮途穷,就以身家作为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筹码,觉得理应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老年时,本应清心寡欲,不要担心为后辈积累什么财富,也不需要用掌握的财富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那已经过了少壮时主动索取的阶段,应当是后辈反哺的阶段。老年时,我们可能会想自己为后辈奋斗一辈子了,理应得到后辈的孝敬,理应得道相应的财富的积累。这种“期必固我”的得到思维是痛苦的重要来源。老年就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能得到值得高兴,得不到也不要纠结,洒脱一点,卸下身上的包袱才会一身轻松,不然,一辈子的苦累也很难得到宽慰。

      血气如何,不能受其驱使。无论年少,壮年或是老年,血气潮起潮落,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志气。血气要管理,志气要确定,这是我们的成长韵律。

      今早,我的伯娘归世出门,她这一辈子真不容易,跟伯伯一起走过五十五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为子女操碎了心,不期待后辈为他们做什么,对后辈也没什么要求。作为后辈,我深知做得很不够,应该深刻反省,希望她老人家在天国一路走好。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73】血气要理,志气要定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73】血气要理,志气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