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王亭亭
简单粗暴、毫无章法、毫无节制地放贷催收获利,只会是“死路一条”。有人线上卖货,有人线上卖房,有人线上开课,张凯则想搞个直播借钱。
作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经理,张凯的日常工作是驻扎在一家线下电器卖场,为买电子产品的顾客办理消费分期业务。
春节,原本是很忙的时候。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卖场不开门,张凯只能把业务挪到了朋友圈。
这是国内大量线下消费金融业务员转战“线上”的缩影,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目前的真实生存写照。
为了不让一季度业绩太难看,消金公司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业务调整。线下的加速向线上转型,线上的则进一步加大风控力度,同时强化金融科技能力建设。
此外,一些人还意识到,消金行业回归本质、助力美好生活不能只挂在嘴边了,继续简单粗暴、毫无章法、毫无节制地放贷催收获利,只会是“死路一条”。
影响几何
公司还没正式复工时,一位消金公司CEO就召集管理团队开了电话会议,核心内容是如何让在家的员工能完成客服、催收和借款。
收入和消费都受影响的时期,消费金融从业者免不了紧张。因为无论是存量业务还是新增业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张凯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疫情使部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出现“双降”。这其中,大部分是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导致收入下降,甚至是短期无收入,无法还款。
对于这部分人群,疫情初期,“一行两会”就曾下发通知,要求持牌金融机构灵活调整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但因为政策落地最终还是看各机构的执行情况,细则各不相同,所以,在暂时未能被纳入延期范围之后,一些借款人选择“强制上岸”,不还了。
“通知一出,就有不少非疫情严重地区的借款人找客服,甚至投诉我们,要求将贷款延期。”张凯说,现在都不容易,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有的借款人伪造证明材料,试图逃避还款,就说不过去了。
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认为,短期内这种情况或将大幅度增加,同时也必将导致更为严格的客群准入和审批,进而倒逼整个行业向风险承担能力更强、定价更低的客群迁徙。
对起步晚、规模相对较小的持牌消金而言,影响或许有限。一家规模较小的持牌消金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机构而言,新增业务量可能就要放缓了。
多位受访者表示,部分消金公司线下业务几乎停摆,新增业务寥寥无几。
“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往月均能做至少20单消费贷款,甚至有月份超30单,但现在公司对线下业务经理的要求已经降低到能做一单就行——只要有一单消费贷进账,公司在这个员工身上至少不会赔钱。”张凯说。
先灭“近火”
疫情很突然,影响是直接的,如何尽可能地将影响降到最低?
相较而言,线上化程度高、科技能力强的持牌消金,应对及缓冲能力更强,短时间内利用已有技术迅速上线了远程办公、智能催收等解决方案,解困自救。
有的机构将重心放在远程办公上,疫情暴发初期,就通过启动远程在线办公模式,让客服及贷后管理人员在家通过PC端、WEB应用白名单等登陆呼叫中心管理平台,实时提供服务。
也有聚焦贷后催收的,但效果不甚理想。一家持牌消金贷后管理负责人提到,前期整治违规暴力催收、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制度,让一些不规范行为得到整治。如今第三方催收公司尚未完全复工,智能催收效果有限。
还有趁疫情“窗口期”加固业务根基的。盛银消费金融总经理王剑认为,在提升科技能力、重视科技渗透业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合作导流平台的管控和监测,并对其系统性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完善风控体系。
还有借机直接开启业务转型的。整体上,线下业务占比过大的消金公司正在加快向线上转型的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搭建、测试、完善线上系统。
“看我们这些业务经理就知道,公司的转型需求多么迫切。”最近,张凯正带领团队一边巩固与线下场景的合作关系,一边摸索线上模式的业务技巧。
当然,如果不做好规划,线下转线上也可能带来一个后果,大量线下人员可能面临被裁员的风险。张凯告诉记者,公司年前就列出了劝退名单,年后裁员。
等待“远水”
过去一年,消金行业经历了一轮“全链条式”的清洗——监管窗口指导降低贷款利率、清理整顿大数据公司、整治违规暴力催收、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制度,等等。
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则让一些行业人士真正意识到,金融科技不再只是挂在嘴边的概念和愿景,而是在关键时刻必须握在手里的枪和矛。
同时,那些过度依赖线下场景、人力地推的业务模式,已与当前商家的销售模式、用户的消费习惯严重脱节,及时向线上转型迫在眉睫。
不过也并非意味着“得线上者得天下”。有持牌消金的高管认为,如今线上消金市场已经饱和,竞争也已经非常激烈,此时投身线上或许并非良机,扎根线下才是出路。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金融科技的作用和价值凸显,科技能力将是刚需。
“长期利好的情况下,拥有闭环能力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在逆境中得到更为快速的修复,反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元气。”赵国庆说。
另一个被一些行业人士意识到的问题,是喊了多年的回归初心。
过去几年,市场中出现了一批以短期利润为核心取向的企业,这不利于整个行业良性发展,也背离了国家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的初衷。
回归本源,就意味着消费金融业务要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场景为出发点,开展业务。
“这就要求我们在风控、运营上降成本,让利给用户,从而降低用户的借贷成本。”赵国庆表示。
京东数科副总裁许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为了良性发展,消费金融行业的当务之急是严格自律,建立审慎的文化,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程瑛
责任编辑:王婷
任何事宜请后台留言
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分享
长按指纹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