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原则》(1)人与人之间差距,源自「生存&进化」的动力来源

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一趟自我进化的过程。从宇宙奇点大爆炸开启,万物的进化,都朝向一种复杂化的进程。从最初基础原素,演进到氢、氧等复杂性物质,乃至生命诞生。

可以说万物进化,是生存的根本,不进化,就淘汰。因为当外部环境在不断演变,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先能够适应环境。如同人们在设计「船」的这件事情上,并不是由人来设计,而是「海」,适应海上出现的各种挑战,从独木舟,双桅帆船到蒸汽船,就是环境影响生存者进化的结果。

对应到互联网链接下,知识、信息的生产与链接,都超越过往的任何一时代,这也代表,现有的认知学习体系,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需要,这也就产生许多时代下的特质,快速、变革、创新这些本质上,都是在追求个人与企业的进化。

那么,这快速变化时代下,为什么需要进化,不进化又会怎么样,其实,在可想见的未来,只会遇到一件事实,当人不再是现在认知的人时,进化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未来。

如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提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能够生存下去的,往往不是最强,最厉害,而是最能够快速适应的物种。


01追求适应,是为了延续满足感

追求目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成功。从「我爱你」到「我愿意」这之间,所有的曲折、愉快、难过都是在迈向目标的结果。

这也就是从「关系」的进化,来延续满足感的结果。关系的模糊,反而是让进化有了动能,才会让故事有精彩。相对的,当一段关系稳定后,反而会因为稳定下,这种满足感会不断的消逝,这就是「报酬递减效应」。

「报酬递减效应」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给予中,这种激励感,会随着次数增加而不断地递减。如同你吃一第一个包子会觉得满足,等到吃了第一百颗包子时,这时的感受,反而会让你难受。

如同边际效益的递减,这种报酬,会随着你达到某种成就满足感,激励变得愈来愈难获得,所以,会想尝试用进化,来让这种满足感持续的延续下去。

但这就会出现一个议题,为什么有些会进化,但有些人则否。

原因就是,进化的过程中,「痛苦」就是一种必然的情绪。有些人能走过,有的人则依赖外界的给予。


02物质上的进化,远不足内在核心的进化

有些人会选择用「物质」的进化,来弥补内心上的空洞。但这种满足感,很容易就会消逝。例如,在薪资增幅所带来的满足感,最多只会延续到三个月,一旦这种满足感无法持续,就有可能追求更多,又或者其他领域的满足。

这种物质上的进化,都是透过外界赋予的新鲜感,让内在感知认为进入到新阶段,从而感生内在好想进化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种外部进化,都是表层,因为你所有的寄托都源自于外界的给予。这也是为什么说,两个人在一起,婚姻是否幸福,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人的事。

如果一段关系的升华,是为了「外部关系」满足感的延续,反而会把这种幸福感的主控权,交给了对方,因为对方的行为一旦作出你与想要的不同,就会有想改变对方的想法。

这一切想法的开端,则是个人的经历与环境所影响,如果不能由内探询自己,就很难在一段关系里产生稳定,因为你会想把任何的反应,归咎在外部。

但也不是说关系是不好,而是会有它的递减效应,要能够打破外部依赖,由内在来驱动满足感的延续,就一定会有「进化」,而进化的本质,都是内在系统的升级。


03人与人差距,源自情绪的反射

一个人能够承担多少责任,可以从看事情的角度,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每个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时,同样郭台铭与我也都是一样,但所做出的成果,却是两种不同级别。这时就会思考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绝非是表面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来自底层的基础,也就是「情绪」。

《心态致胜》里提到,人有面对不同事情时,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成长性」,一种「固定性」。

这种心态模型,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在某些领域上可以崭露头角,而些人则否。然而,这只是解释了心态的区别,还为更深层探讨,这些心态的起因。

换句话说,心态的驱动,会由于不同想象所产生的行为。这种想象,是基于内在情绪的想要感。

当你愈想要一件事情,情绪会带着你进入心流状态,沉浸在其中,相对于一个人无法有效的成功,就是因为在面对不同情况发生时,往往会因为事务所带来的情绪,干扰了原有的情绪。

也就是,只有当你真正聚焦在你想要的事情上时,你对于这件事情的情绪会特别专注,这时你所产生出来的都是为了达成目标,因为情绪是为了达成满足感的过程。

这是不是说,人类情绪是影响人的基础,而理性的逻辑思考,反而会阻碍人。恰恰相反,因为有这样的情绪,才能够让所有认知、能力,聚焦在达到目标。这也就会得出内在驱动的行为方程:视角→情绪→心态→行为

但还是会有一个驱动障碍,那就是即便有了梦想、有了理想,为什么有的人还是无法达成,有内情绪的聚焦。

这之间还有它的基础认知,那就是「超现实主义」。


04成功,都是看清后整体行为逻辑

人与人合作的基础,来自彼此之间的生存互惠。交易,必须是对方有价值,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开创者亚当‧斯密提出的《国富论》中,以「分工效益」能加速生产效率,同时为整体经济创造更高的价值,这也就对「专业化」分工,提出一个有立论点。

让专业的来,不只是降低整体生产成本,也是提高生总值的量产,所以在各种细分化领域中,能否为总体创造价值,就成为「交易行为」的开端。

然而,驱动逻辑的先后,必须要真诚,这也是信用体系的价值,如同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总结他成功的八个字:「敬天爱人,利他之心。」利他,永远是交易的前提,也是信任的基础。

往往无法接受现实主义的人来说,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却忽略的这是一整个逻辑练的总结。换言之,现实主义更多的聚焦在实质性,却也没有少掉它的基础假设。

只有当理解了现实,才会更看得清「理想」的真实。然而,没有现实逻辑为基础的理想,一切都只是进化的幻影。

因为当你遇到困境、挫折时,因为未曾想到现实逻辑的假设,也就会让原本聚焦的情绪,被外部事务来牵引住,更有可能陷入在另一种情绪循环中。

对于理解现实,清楚知道每项事物都有「黑天鹅事件」的可能。你才能够在这些黑天鹅是是事件中,产生反脆弱的力量,亦即过程中的痛苦、难过,都是为了让你达成目标的必要情绪。

人能否持续进化,让适应力持续升级,就是对于「情绪」上的认知是否清楚,可以说,当你聚焦在目标时,过程中任何情绪,都有它存在的助力,但这仅限于达成目标的过程,一切干扰目标结果的情绪,反而会是遏制。

怎么区分两者间的差异,就是看这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关系。藉由外部归因的情绪,就是失焦的开端,唯有内部情绪牵引,才是驱动进化的源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446|《原则》(1)人与人之间差距,源自「生存&进化」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