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74》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74》

今天是己亥年戊辰月壬午日,三月十一,2019年4月15日星期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为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第一章全文。

截至上一节,船山辨析"道不可须臾离"的理由:并非为了不间断的目睹耳闻,而是为了"有得于天理"。唯其如此,不动之敬、不言之信就像随时决堤的江河一样实实在在,不必依靠耳闻目睹才能确认。

这一节开始,辨析"慎独"在《中庸》的意义。《大学》中也讲慎独。有必要明白它在特殊语境中的意义。

船山说,《大学》论慎独,针对的是做正心功夫的君子。《中庸》论慎独,针对的是做存养功夫的君子。

正心是目标。存养是方法。

先有了正心的目标,而后于他人不知而自己独知之地,才会用力于善恶的觉知。

先有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存养功夫,而后幽暗之地显现出来,细微之事彰显突出。

所以,朱子在《四书章句》中说:"君子既常戒惧",又在《或问》中说:"夫既已如此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从事存养的功夫,那么,他人未及发现的地方,自己也是昏沉的!如此一来,自己完全不能分辨善恶及其后果,即使有谨慎的愿望也做不到谨慎了。

我们有责任让自己的思想,由无意识的状态提升到意识层面。我们也有责任让自已的思想,从自我为中心的"我思"提升到反省自己的"思我"层面。

慎独,就是以正心为目标,以存养为方法,提升自己的过程。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