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肉经:本经叙述如观粗抟食如食子之肉的话,则能断除五欲功德之贪爱。若观触食如生剥牛皮,就能断三受。若观意思食如求脱火灭,则能断三爱。若观识食如受矛刺,则能断名色。
(三七三)子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崄①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②。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崄道与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抟食断知③。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④贪爱则断。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虫唼⑤食。沙土坌⑥尘。草木针刺。若依于地。地虫所食。若依于水。水虫所食。若依空中。飞虫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于彼触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触食断知。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三受断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无所复作。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⑦。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远而去。观意思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意思食断。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⑧广说。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观察识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识食断知。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嶮:「险」的异体字。
② 计无济理:估计没有度过的可能。
③ 断知:(捨断而)彻底地了知。
④ 五欲功德: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的作用。
⑤ 唼:虫咬东西。读音同「煞」。
⑥ 坌:灰尘。读音同「笨」。
⑦ 无烟无炎:没有烟也没有明显的火焰,例如烧红的炭火,得要有警觉心的人才知道其高热。
⑧ 须深经:即《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7经。
杂阿含经347经链接
[对应经典]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因缘相应12〉第63经子肉经。
---------------------------
翻译:
三七三、子肉经:本经叙述如观粗抟食如食子之肉的话,则能断除五欲功德之贪爱。若观触食如生剥牛皮,就能断三受。若观意思食如求脱火灭,则能断三爱。若观识食如受矛刺,则能断名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比丘要如何观察抟食呢?譬如有夫妇二人,只生有一个儿子,对他爱念养护。有一天他们想要越过旷野险道难行之处,可是粮食吃尽,肚子饥饿,疲困极了,想着不可能有渡过困境之理,于是夫妇俩讨论着:『正好有这一个儿子,虽是我们极为爱念的人,我们如果把他吃了,就可渡过这个难关,不要使三个人都死在这里。』做这样的讨论后,他们就杀了这个儿子,含着悲垂着泪,强忍着吃着孩子的肉,终于得以越过这个旷野。怎样呢?比丘啊!那两位夫妇共食孩子的肉,他们是否还会爱取肉的香味、贪好它的美味爽口呢?」
答说:「不会的,世尊!」
又问:「比丘啊!那夫妇二人强忍着吃食孩子的肉,是否为了越过旷野的险道呢?」
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凡是服食抟食,都应像这样的去做观察。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抟食断爱;能知道对抟食断爱后,对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贪爱就可断除;能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境贪爱的人,我不能发现那位多闻圣弟子对这五境还会有一项的结使烦恼而不被断除的。如果还有一结使烦恼的话,就会再来此界受生了。
比丘要如何观察触食呢?譬如有一条牛,活剥它的皮后,到处都有各种虫类要来吃它的肉,会被沙土细尘所沾粘,也会受到草木的针刺。如果依于地,地上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水中,水中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空中,也会被空中的飞虫所吃食,无论卧起常有苦毒来残害这个身体。同样地,比丘啊!对那触食,也应当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触食断爱;能知道对触食断爱,就能断除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受断除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比丘要如何观察意思食呢?譬如聚落城邑边有大火烧起,火势猛烈不见烟焰。这时有一汉子聪明又有智慧,他背苦向乐,厌死乐生,如此地想着:那儿起了大火,火势猛烈到不见烟焰,走到那儿应当避开,不可陷入其中,否则必死无疑。他做这样地思惟后,常生思愿,要舍离该处而远去;观察意思食,也是像这样。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可断除意思食;断除了意思食,就能断除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爱断除后,那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众比丘啊!要如何观察识食呢?譬如国王,有替他防逻的巡捕,捉到盗匪后,将他捆绑送到王宫来,就如前面「须深经」所广说的一样。因为那样的因缘,而受到用长矛刺伤三百次的苦觉,昼夜都在痛苦;观察识食,也是像这样。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知道要断除识食;知道断除识食的话,就知道断除名色;知道断除名色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导读:四食;食相应]
古印度认为有四类食物能长养身心,即四食:
麤抟食:物质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称食物为抟食。
细触食:根、境、识三者接触而生喜乐、长养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到美色,乃至身体触摸细滑,都是细触食。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而维繫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粮」。
识食:有识阴的识知、觉知作用,而资益身心。即卷二第39经所形容「取阴俱识」。
第一次听闻「四食」的说法时,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什麽会有形而上的食物?这是因为佛法中的「四食」是根据「长养五阴」来讲的:
麤抟食:和「色阴」相关。
细触食:和「受阴」相关。
意思食:和「想阴、行阴」相关。
识食:和「识阴」相关。
人是五阴的集合体,因此便将能够长养五阴的,归纳为四食了。
修行四念处(参见卷二十四)可以如实知四食,进而对治对四食、五阴的执著:
身念处:对治对「麤抟食」的执著。
受念处:对治对「细触食」的执著。
心念处:对治对「意思食」的执著。
法念处:对治对「识食」的执著。
《杂阿含经》「食相应」的内容即本卷第371~378经,是跟四食相关的经文,尤其探讨四食相关的因缘。
四食解释链接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因缘相应12〉第63经子肉经。
六十三.子肉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说: “比丘们,有四种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续,能帮助将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这四种食是什麼呢?第一种是粗幼摶食,第二种是触食,第三种是意思食,第四种是识食。比丘们,这四种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续,能帮助将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
“比丘们,应怎样看待粗幼摶食呢?
“比丘们,就正如有夫妇两人带著他们钟爱的独子,要穿过一个辽阔的荒野,只有很少资粮。但是,还没有穿过荒野,他们的资粮已经用尽了,於是夫妇两人心想: ‘我们的资粮用尽了,但仍没有穿过荒野。為免我们三人都死掉,唯有杀了钟爱的独子,吃了他的肉,我们夫妇两人才得以穿过这个荒野!’ 於是,夫妇两人杀了他们钟爱的独子,吃了他的肉,才得以穿过那个荒野。他们在吃儿子的肉的时候,搥胸哭叫: ‘独子,你在哪里!独子,你在哪里!’
“比丘们,你们认為怎样,他们吃食物是為了享乐、為了满足自我、為了得到美丽的身段、為了得到美丽的外貌吗?”
“大德,不是。”
“比丘们,他们吃食物只是為了要穿过荒野吗?”
“大德,是的。”
“比丘们,同样地,我说,应这样看待粗幼摶食(如果对粗幼摶食及其餘三食爱著,生命便会不断延续及不断投生,因此不能解脱生死,所以佛陀用子肉及其餘三个譬喻,劝勉比丘正确看待四食,使比丘明白四食的本质及对四食不起爱著。)。比丘们,当一个人能遍知粗幼摶食时,他能遍知五欲的贪著;当一位圣弟子能遍知五欲的贪著时,便没有结缚使他再次返回这个世间(即得到三果。)。
“比丘们,应怎样看待触食呢?
“比丘们,就正如一隻破损了皮肤的牛,牠站起来把破损的部位紧靠墙壁时,在墙壁的小动物便会走来咬牠;牠站起来把破损的部位紧靠树木时,在树木的小动物便会走来咬牠;牠站在水里把破损的部位浸在水中时,在水中的小动物便会游来咬牠;牠站起来把破损的部位暴露在空中时,在空中的小动物便会飞来咬牠;无论牠去到哪里,那里的小动物都会走来咬牠。
“比丘们,同样地,我说,应这样看待触食。比丘们,当一个人能遍知触食时,他能遍知三受;当一位圣弟子能遍知三受时,我说,他没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即得到四果)
“比丘们,应怎样看待意思食呢?
“比丘们,就正如有个比人还深的火坑,当中堆满燃烧著的火炭,没有火焰、没有烟;一个想生存不想死亡、想快乐不想痛苦的人走来,被两个强壮的人捉著双臂,想把他拖进那个火坑;那人将会生起远避火坑的意向、期望、决心。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心想: ‘如果我掉进了火坑,便会因此而带来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
“比丘们,同样地,我说,应这样看待意思食。比丘们,当一个人能遍知意思食时,他能遍知三爱;当一位圣弟子能遍知三爱时,我说,他没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们,应怎样看待识食呢?
“比丘们,就正如一个衙差捉了一个盗贼罪犯后押到国王面前。
“ ‘大王,这是一个盗贼罪犯,请你对他作出判罚吧。’
“国王这样说: ‘你在早上用矛刺这个盗贼一百次吧!’ 於是,那个盗贼在早上被矛刺了一百次。
“国王在中午的时候问: ‘那个盗贼怎麼样?’
“ ‘大王,他仍然活著。’
“国王这样说: ‘你在中午再用矛刺那个盗贼一百次吧!’ 於是,那个盗贼在中午再被矛刺了一百次。
“国王在晚上的时候问: ‘那个盗贼怎麼样?’
“ ‘大王,他仍然活著。’
“国王这样说: ‘你在晚上再用矛刺那个盗贼一百次吧!’ 於是,那个盗贼在晚上再被矛刺了一百次。
“比丘们,你们认為怎样,那人在一天之内被矛刺了三百次,会不会因此而带来苦恼呢?”
“大德,即使被矛刺一次,也会因此而带来苦恼,更遑论被矛刺三百次了。”
“比丘们,同样地,我说,应这样看待识食。比丘们,当一个人能遍知识食时,他能遍知名色;当一位圣弟子能遍知名色时,我说,他没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