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启示录(二)

东晋门阀政治启示录(二)_第1张图片

导言:王氏一家独大之后,野心开始膨胀,甚至起了篡逆之心,而这种不给其他人留活路的做法,必然导致其他士族的拼死一搏,对于有心的人来说,危亡之际便是机会……


合纵连横,大而必倒—门阀政治的发展和高潮

朝廷南迁之后,以王敦、王导兄弟为轴心的王氏士族牢牢控制朝廷内外,形成垄断。具体势力强到什么程度呢?晋元帝司马睿用亲戚司马承镇守湘州来扼住上游的王敦,结果在王敦叛乱的时候被王敦的另一个弟弟给杀了……皇家都被啪啪打脸,更别说其他南迁的侨姓世族,暗地里必杀槽都憋满了。之前好歹也是王氏吃肉,大家喝汤,多少还有点便宜占一占,但现在王氏既要喝肉,也要喝汤,不给别人留活路。那可就要撸起袖子拼死一搏了。

在这种局面下,司马睿的选择,就是扶植起其他的士族,用来制衡王氏,分散权利,即便明知这就像是央行放水,治标不治本,但续命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与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达成一致,并疏远了曾经极力扶持自己的王导。

这种赤裸裸地挖墙脚王氏是不能不管的,于是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直接打到了建康旁边的石头城,司马家的合作伙伴该逃的逃,该杀的杀,大清洗完毕之后,王敦加升了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之后回到武昌,遥控朝廷。第一波反抗以失败告终。

人都想进步,市场垄断到99%,要是没人管着,最后的1%看起来也很有诱惑力。此时司马睿已经去世,长子明帝司马绍继位,英气勃发。拥有巅峰权利的王敦,起了篡位之心。对于其他士族来说,之前在王马之间犹豫不决,现在反倒简单了,再不反抗,丢的就不是饭碗而是脑袋了。


高平郗鉴,汉献帝御史大夫郗虑玄孙,属于东汉以来的儒学旧族。两晋之际,家族政治地位不高,又不愿意靠玄学搏出位,和司马越及司马睿家族交情很浅。永嘉之乱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很多旧族索性领导宗族乡党形成小团体,保据山林,郗鉴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北方战事不断蔓延,这些非官方的地方团体或被消灭,或不断聚拢,大部分最后都失去的固有据点,变成了所谓的流民,并向江左东晋小朝廷靠拢,企图寻找一个靠山。

对于东晋朝廷来说,和郗鉴一类的流民帅的关系比较微妙,一方面需要他们与北方胡族政权进行对抗,形成缓冲带;另一方面又忌惮流民帅的武装力量,觉得队伍素质太过流氓,不敢让他们随意过江并在朝廷中居要职。

但王敦的反叛为流民帅进入东晋上层政治提供了机会。朝廷疲弱,只能求助于郗鉴等流民帅的武装力量反抗,而王敦也向郗鉴抛出橄榄枝,以防与朝廷联合。流民力量成为了决定性的棋子。郗鉴一点都不糊涂,三角形最稳定,果断站在了明帝司马绍一边,并与其他流民帅苏峻、刘遐等平叛了王敦之乱。自己也因有首策之功,跻身于江左门阀政治之中,高平郗氏也得以在此后逐步成为第一流侨姓士族。

虽然入局成为新贵,但郗鉴的家族背景常被高级士族diss,有点现在互联网鄙视煤老板或地产商的意思。身单影只,本着“不得罪是我的温柔”的原则,郗鉴的政治立场相当暧昧。王敦虽然谋反被灭,但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以及媒体宣传能力仍旧不容小觑。在新一轮的权利洗牌中,郗鉴和王导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关系,道理也很明显,王氏需要郗氏的枪杆子,郗氏需要王氏的光鲜的家族背景。

家族之间的这种相互支援,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官宦,朝廷大佬帮着写一封推荐信,那是相当有用的;另一种就是婚姻,互相成了亲家,肥水自然不流外人田。郗鉴嫁女儿的时候,眼光特别鸡贼。

郗鉴:“王老弟,我有小女想送给你们伺候王家上上下下。”

王导:“大哥这不说笑么,咱都老铁,千万别打脸,能娶到咱闺女真是我们王家福气,你看上谁了随便挑,千万别客气。”

郗鉴:“我瞅着你大侄子不错,小伙挺标志,字也写的好。”

王导:“哦,你说王羲之啊,行啊,那就这么定了。”

对郗鉴来说,这种联姻效果,社会地位提升杠杠的。试想,假如一个地产商被人家喷,说不懂艺术,这时候要是随口说了一句,“啊,不好意思,我女婿是毕加索”,这多给劲儿。

王敦的这场叛乱,受益的也不止郗鉴一个。


颍川庾亮,祖上也是汉魏儒学大族,但前文所述,晋朝如果不多少玩儿点玄学,难以为世所重。庾亮的叔叔庾凯,在北方曾经就职于司马越的府上,是与东晋江左政权仅有的一点关系。庾亮和父亲庾琛,则一直就住在会稽,司马睿在江左政权建立后才来应聘,和王氏与司马氏的关系那根本没法比。

庾亮是个好青年,玄学玩儿的特别溜,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阅历不足,最初只能跟在王导后面沾沾流量,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而司马睿也觉得小伙不错,干活积极又会玄学,就让太子司马绍娶了庾亮的妹妹当太子妃。

后来的事情都知道了,司马绍继位,靠郗鉴等流民帅的力量打败了王敦,庾亮成了皇帝的大舅哥,而皇帝需要新的势力平衡王氏的力量,庾亮逐渐走向权利的中心。

王敦反叛被平后,同为流民帅的苏峻,因参与平叛有功,除了升官,还取得了上游的地盘。和郗鉴不同,苏峻是个纯老粗,非常骄横,不服管束,军队流氓化严重,动不动就要拉出意大利炮吓唬朝廷。司马绍上位仅三年就死了,成帝司马衍继位时才四岁,作为亲舅舅,庾亮顺势把握朝政,一点儿没谦虚,而苏峻不爽庾亮已久,脑子一热起兵造反,相当自信。但苏峻并不擅长门阀士族的权谋之术,送人头是迟早的事情。虽然耗费了一些精力,庾亮还是和温峤、陶侃一起平叛了苏峻。

之后庾亮出豫州刺史驻芜湖,表面上是苏峻之乱引咎背锅,实际是为了暂避锋芒,遥控朝廷,与王导相持。但芜湖与王氏所在的建康地理位置过于接近,一旦起冲突,变数太大,因此庾亮并不敢和王导撕破脸,只能从长计议,伺机向上游发展。五年之后江州温峤和荆州陶侃相继死去,庾亮统一上游,成为了王敦叛乱之后最大赢家。东晋上游掌控者的人设,都是盘子大了要造反,庾亮也不例外,有了枪杆子,推翻王氏彻底掌握朝政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设想。

为了防止庾亮成为下一个王敦或苏峻,朝廷扶植郗鉴守卫重镇京口(今镇江),与建康形成犄角,防御上游潜在的军事压力。处于上游与下游之间的江州(今九江),则成为了庾氏与王氏势力的缓冲带,不断在各种权利的争斗中暗地里反复易手。庾氏、王氏与郗氏的政治力量也达到了一种平衡,此后直到淝水之战之前,东晋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成帝咸康五年,王导、郗鉴、庾亮半年内相继死去,此后三个家族虽然未在出现能够左右政局的人物,但士族的影响力,还若隐若现并继续对朝廷起一定作用。

对新门阀来说,崛起的机会来了……

(未完待续……)

— End —

没有意义,才是生活的本质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东晋门阀政治启示录(二)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晋门阀政治启示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