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二、高手们不仅是人生赢家,同时还是人生玩家
三、择婿攻略:如何鉴定“凤凰男”
四、为什么动物不用锻炼,而人需要
五、行军蚁并不可怕
一、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别说没人教你了,你甚至干脆就找不到任何一个能够和你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人 —— 因为凡事儿只要逻辑足够严谨,就很可能是会引发绝大多数人的反感,谁愿意被证明自己想错了呢?谁愿意承认自己不会思考呢?谁在自己被证明思考质量差的时候不会一时恼羞成怒呢?甚至,有几个我格外亲近的朋友,在我主动和他们深入讨论问题时差点彻底吵翻 —— 那时候我年轻,他们也年轻,各自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不明白理智才是最好的情绪…… 挣扎了好几年才反应过来,逻辑严谨,思考缜密,研究深入这事儿,只能靠自己,只能完全由自己操作,甚至连讨论都是耽误事儿的。
我的好朋友铁岭说过一段话:
“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的直接反应就是,“唉!高手就是高手,你看,他干脆把最没用、最耽误效率的那个人们以为很重要的‘讨论’给直接忽略了。
——李笑来《你想不想要一个人生的作弊器?》
这个说法有点出人意料,但似乎是这么个道理,至少在某些场景下所谓讨论就是吵架,就是在发泄情绪,于事并无正面作用。所以吴伯凡说对待老婆最好的态度是九字真言:“我错了”、“就按你说的办”,背后的意思无非是搁置争议,平复情绪。不过,讨论在另外一些情境下仍是必要的,比如一个团队常常需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成员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视作统一思想的过程。当然李笑来老师本文写的是个人成长问题,不在这个情境之列了。
二、高手们不仅是人生赢家,同时还是人生玩家
《正念》这本书里提到,忙碌的时候,我们就会放弃一些事,把火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最先被放弃的往往是最能滋养身心的,比如运动、聚会。如果压力还在,我们就进一步放弃,生活圈进一步缩小……最后你进入到一堆工作漏斗的底部,身心俱疲。
作者乔·卡巴金( Jon Kabat-Zinn )解释说,其实顺序正好相反,是更快乐才会更成功。快乐的工作者,业绩平均高出37%,生产力高出31%,创意高出300%,决策力高出19%。
高手们不仅是人生赢家,同时还是人生玩家。“微信之父”张小龙是围棋、网球高手;小米的黎万强办过摄影作品展;特斯拉CEO马斯克特别喜欢玩《守望先锋》和《炉石传说》。据《科学》杂志2009年的报道,接受其调查的CEO、CFO及其他高管中,有61%的人每天都在工作休息时玩游戏。
玩,是一件被我们严重低估的事。下面我分享三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开始学习玩是件重要的事。
1.玩让你未来更加卓越( Excellence )
进化心理学家一直对动物界的“玩”感到费解: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为了“节能”;可是玩却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不但消耗体力,还有受伤的风险。但是所有的动物都会玩,证明玩一定有巨大的进化优势,才会被保留下来。
后来,他们发现动物不能不玩的原因:游戏往往模仿成年的生存主题,玩是生存的预演。在非洲大草原上,作为捕食者,小狮子的主要游戏就是奔跑、跳跃,以及彼此追逐、撕咬——在玩耍的同时,学习如何捕杀猎物。幼年鹿和斑马的游戏则是跑和跳,获得速度和敏捷性,用来逃避狮子等食肉动物的捕杀。人类的小女孩过家家,男孩子打架, 都是对于未来的社会角色做预演。很多企业家都有小时候“小打小闹”做买卖的经验,玩是一种典型的“生存预演”。越是高级的动物,玩越是一种刚需。人类甚至会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也会玩。
2. 玩让你成为社交高手( Experience )
玩是天然的关系润滑剂——生活中有一个“坏男人”悖论——虽然女人们明知道是不靠谱,但她们还总容易被“坏男人”吸引。因为动心的感觉,就是一件亲密加安全感交织的情绪。好男人太安全但不亲密,臭流氓光亲密不安全。而“坏男人”懂得在关键时候绕过你的安全防线,偶尔丢一两句特别亲密的话,在你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又重新回到安全防线。这种“调情”的能力,就是“玩”的能力。所有领域的社交高手、管理高手,都有一种把握对方情绪的能力——这都是在大量的玩中体验而来的。
彼得·德鲁克看得最清楚——他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大学的所有课程,发现对于培养管理者最重要的课程是两门:小说写作和诗歌鉴赏。小说写作培养对人性的洞察力,而诗歌则让人用有想象力的方式影响他人。
3. 玩能打开人生可能性( Possibility )
加拿大心理学家塞尔吉奥•佩里斯( Sergio Pellis )发现,玩对于发展大脑的好奇心和探索功能很有帮助。
科学家对两组老鼠进行实验:一组幼年时期便开始玩耍;另一组则被禁止玩耍。成年后拿充满猫气味的项圈来吓唬它们。结果被禁止玩耍的老鼠逃跑后不再敢出现,躲在角落一直到饿死;而另一群正常的老鼠,则在小心探索周遭,确认没有危险之后,再度现身。这个实验表明,一旦被剥夺玩耍的权利,动物将失去探索能力。
——古典《“好玩的事”与“重要的事”究竟哪个重要? 32-1》
小玩怡情,大玩误事。作为曾经的WOW深度中毒者,领教过游戏是如何把你的时间、精力吸干的。不过如果能把玩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
当然工作之外至少还是应该培养一个爱好的(最好不要像WOW那样需要硬性占用时间)。套用罗胖《两眼论》介绍的理论,人生除了工作这一个“眼”之外,还得另外做几个“眼”,否则谁能担保你的工作一直顺风顺水、一直不出问题?就算工作一直顺风顺水下来了,最后不也要面临退休问题吗?这时候你提前做的另外几个“眼”就起作用了。
三、择婿攻略:如何鉴定“凤凰男”
|知识点
凤凰男根本不是一个出生家庭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观和人格模式问题:
社会支配性取向强又有权威人格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凤凰男”。
|和凤凰男离婚不是坏事
中国有许多陋规,非常耽误人,我之前说过,《为什么不要给人介绍对象》,不要迷信说这是什么行善积德,同样,也不要相信“劝和不劝分”,有的婚姻明明就是死局,让人继续在这里苦熬,一生就这么完蛋了。
凑巧的是,两个女同学的经历有点相似,都说自己遇到了“凤凰男”。
她们的前夫有共同点:
农村出身、家庭条件一般、大男子主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甚至远亲关系比夫妻关系看得重、不认为妻子有个人财产、希望多占岳父母家的便宜、极度好面子……
这种婚姻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女方彻底牺牲,二是离异,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凤凰男会转变成功。
|“凤凰男”的判断标准
有些严肃的学者容易把“凤凰男”看做一种歧视,认为这是对农村青年的歧视,一旦接受了这种歧视论,这个已经存在的话题就不在有人深度研究了,其实有两个指标是可以定位凤凰男的。
一个是“社会支配性取向”;
一个是“权威人格”。
|社会支配性取向:
喜欢强调自己阶层属性、在意自己地位的人,就是有社会支配性取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的人。他们渴望自己的社会阶层更高一些,喜欢处于社会阶层的顶层,处于支配地位。
吉姆·斯达纽斯解释说,出人头地的渴望会让社会支配性高的人喜欢接受偏见和歧视。
社会支配性取向强的人喜欢责备弱者,他们愿意从事那些捍卫社会阶层的工作,比如从政、参军或者从商。他们不会去从事社会工作之类促进平权的工作。
|权威人格:我不能软弱
权威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的人不能容忍软弱,他们喜欢使用惩罚性的态度,服从群体内部的权威。
他们一般会赞同“服从和尊重权威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最重要品质”。
权威人格的人一般在童年都受到过很苛刻的管束,这可能导致他们模仿管制者的小题大做、热衷报复、占理了或地位占优就肆意侮辱别人。
他们对权势、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会尽力服从,然后把攻击性和惩罚转向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
权威人格的人在情侣和配偶关系当中喜欢批判对方,喜欢使用侮辱性的言辞,
|两个指标都高的就是凤凰男
社会支配性取向和权威人格得分都高的人,数量不多,但是破坏力很大。社会学家阿尔特迈耶的研究表明,这些人是社会偏见最多的人,可能是狂热的种族歧视者。
同样,这两个指标都符合的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呈现出来,就是:
1.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要在食物链顶端(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补贴亲戚甚至乡亲们,就为了别人说他们厉害);
2.对外追求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3.对内追求妻子的服从和妻子娘家的支持(他认为自己是这个家族的希望);
4.认为男性优于女性,喜欢用侮辱性的语言和行为来控制妻子。
这就是典型的凤凰男、直男癌了。我们也可以发现,出身农村的青年容易成长为“凤凰男”,可能是和“权威人格”有关,大多数农村青年要想受大学教育来到大城市,都要接受县城中学那种高强度、苛刻的教育方式。这容易养成“权威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单独符合一个指标,并不证明这就是一个直男癌。
四、为什么动物不用锻炼,而人需要
为什么动物不用锻炼,而人需要?《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1期)特约撰稿人袁越在一篇文章里解释了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模式是固定的,所以就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不用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熊冬眠几个月也不会肌肉萎缩,因为熊的血液里有某种因子,能让肌肉细胞维持健康。但是如果人也躺几个月不动弹,肌肉肯定会大幅萎缩。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不是固定的,肌肉需要时刻准备好应对不同的场景,没法按固定模式去生长。
为什么人的肌肉不能进化得永远保持强壮?因为维持肌肉健康的代价太大了。研究显示,休息状态的肌肉组织,每天每公斤需要消耗15千卡的能量,运动状态下的消耗会成倍增加。而肌肉组织平均要占到一个人体重的40%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消耗,自然选择不会允许我们浪费能源去养活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因此,人要想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必须进行锻炼。
——李翔知识内参《低谷时期的正确姿势》
本文提到肌肉在运动时消耗的能量成倍增加,但《科学美国人》有篇文章提出了相反观点,参见下文,不知道谁是对的。
提到减肥,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锻炼、运动,认为运动能减肥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权威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2月刊的封面文章提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运动其实并不能减肥。“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说杂志》就专门聊到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的人类学家赫尔曼·庞瑟,他说我们之前一直认为运动能减肥的原因,是运动能消耗卡路里,也就是能量,但很少有科学实验证明这件事。而赫尔曼·庞瑟通过分析以往的研究和自己亲自组织参与的实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人类是一个每天消耗固定水平能量的物种,运动和能量消耗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为了证明这一点,文章列举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赫尔曼·庞瑟和他的团队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了非洲哈扎人的运动和能量消耗的关系。哈扎人生活在坦桑尼亚的荒原上,是世界上最后一批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族群。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他们不论男女老少,每天都要外出劳作,运动量非常大。按照我们往常的理解,这些人每天消耗的卡路里应该比那些不运动的人要多得多。
但是结果发现,尽管哈扎人每天做非常辛苦的体力活,他们消耗的热量和现代城市居民没有什么区别。具体来说,哈扎男人每天摄入并消耗2600卡路里,哈扎女人是1900卡路里,这个量和美国或欧洲的成人是一样的。
第二个实验,是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研究者在2008年做的。这个实验比较了芝加哥的非洲裔女性也就是黑人女性,和尼日利亚的农村妇女,以及世界各地的98份样本,发现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和发展中国家每天需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农民,消耗的能量也基本是一样的。
为了研究个体的差异,研究人员还做了进一步实验,让300多名测试者带上计步器,测试他们每天的运动量和能量消耗的关系。这些接受测试的人,既有运动量很大的人,也包括中度活跃的人,以及每天只进行少量运动,或者几乎不怎么运动的懒人。
结果发现,平均下来,每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和进行适度运动的人相比,能量消耗的差异并不明显,适量运动的人只比懒人多消耗了200卡路里,也就是一杯牛奶的热量。也就是说,运动和消耗能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还指出,人类并不是唯一一个消耗固定能量的物种。作者曾检测过灵长类动物每天的能量消耗,包括猴子、猿、狐猴和人类。 他发现,尽管活动量有着明显差异,但居住在实验室和动物园中的灵长类动物,每天消耗的热量和野生的灵长类动物相同。2015年,咱们中国的研究团队也曾发现,在动物园生活的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的能量消耗很相似。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人类是怎么在消耗热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做更多的体力运动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的回答是,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你是否运动,身体都会适应那些高强度的活动,并试图保持每天消耗的能量水平以及卡路里是大致相同的。
有一种解释是,活动更多的人,可能在某些微妙的方面发生了改变,从而节省了能量,比如经常坐着而不是站着,或者说睡眠质量更好。
另一种解释是,运动比较多的人,人体会自发地减少了一些看不见的能量消耗,比如减少细胞和器官的清理工作,给额外的运动提供了能量。要知道,过量的运动会减弱免疫系统的消炎活动,也会减少雌激素、黄体酮的分泌。当然,这两种说法都没得到证明,事实上,这个问题至今科学家也无法回答。
如果说运动并不能多消耗能量从而减肥,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锻炼了?文章说,当然不是,人类能量消耗基本守恒的研究只是说明,锻炼不是控制体重的好方法,但运动依然对人的身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文章就提到,运动对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有很大帮助,还可以增强大脑功能。
很多证据表明,我们肥胖主要是因为贪吃而不是因为懒惰。所以,最好的减肥办法,是把节食和运动结合起来。运动用来保持健康和活力,注意饮食用来控制体重。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科学美国人》2月刊、《马徐骏说杂志》(《运动到底能不能减肥》)音频稿:泰斯讲述:成亚
五、行军蚁并不可怕
行军蚁虽然厉害,但蚁群每小时只能推进20米左右,所以,行军蚁的食物就必定只能是行进速度相差不大的其他昆虫了。所以说,只要保持一个正常的速度,就能跟行军蚁相安无事。有些很敏捷的动物,不但不会被行军蚁吃掉,反而故意和它们走在一起,以便捡漏吃掉它们猎杀的昆虫。还有些鸟类,甚至是以行军蚁为食。
——徐来《行为学·动物 | 行军蚁到底有多吓人?》
我以前也被误导了,真以为是行军蚁过处寸草不留。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知道以前的报道有问题,行军蚁如果真像传说的那样厉害,那还不杀遍全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