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三层孤独

有人说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个“技术驱动项目”,全球影史上第一部使用每秒120帧速率+4K高清辨析度拍摄的3D剧情片,成为电影宣传的巨大噱头。

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李安没有为了炫技而炫技。他的镜头温和却又暗流涌动,没有刀光血影,却将人心淋漓尽致地晾晒在你眼前,越清晰,越真实。

在众多评论里,一部分人觉得故事索然无味,一部分人却哭到抽噎,也许,是需要一点感性,才能感知到电影里缓缓流淌的孤独。


第一层是大兵们的孤独。这群从生死边缘爬过来的人回到声色犬马的都市,成为人群中的异类。

他们吃饭狼吞虎咽引人侧目,他们在舞台上呆若木鸡被嘲笑“傻大兵”,他们被礼花绽放的爆炸声吓到四散躲避,看起来像一群神经病。

离开了伊拉克战场的他们,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像是竖起一道巨大的屏障,他们被隔绝在外。他们的孤独,像沙漠中的一棵树,形单影只。


第二层是比利·林恩的孤独。班长遇难,他冒着枪林弹雨冲出去,手刃了一个被视作“恐怖分子”的陌生人,他看着两具尸体,都一样死不瞑目地睁着眼睛。那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却成为被反复拿来咀嚼的看点,人们带着窥视欲和好奇心,像围观动物一样围观这位英雄。

人们为他脸上的笑容而喝彩,却选择性地忽视他眼中的泪水。

人们根本不理解他经历了什么,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最亲近的家人觉得,他舍生赴死的职业使命不过是政府决策的一枚棋子。就连让他觉得产生心灵感应的女啦啦队员也看不见他的茫然。当他说他好想带着她逃跑时,她用诧异的眼光盯着他说:“你是被授予勋章的军人,怎么可以不回战场。”于是比利林恩笑着说:“我只是开玩笑”。

这位女啦啦队员爱的并不是比利·林恩,而是她心目中的战斗英雄。

比利·林恩的孤独,是置身人群中,看着所人都在笑,于是,他也笑了。但是,他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笑,别人也看不到他被笑容遮盖的脸。

第三层是自我的孤独。当自己拿着枪以正义之名闯入别人的家进行搜查时,他们真的可以名正言顺并且心安理得吗?比利·林恩看着小男孩的眼睛时,他在问自己。

在祖国,商人和挑衅者给了他们轻慢的误解,在伊拉克,那里的人们不但不感激他们的守卫反而激发了更多的反抗分子,他们在战场上的厮杀真的值得吗?比利·林恩在问班长“如果可以选择,你还会回到伊拉克吗”时,他在问自己。

他在不断地自我怀疑,他的信念在动摇,关于自己、关于战争。

当自我无法达成和解时,生命便沦为一场彻头彻尾的孤独,无法逃离的宿命般的孤独。

电影的最后,孤独并没有出口,比利·林恩只是宿命般地选择了回到伊拉克。

孤独有出口吗?

有人把孤独看得很宝贵,叔本华有句被传烂了的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强调拥有独立完成精彩生活的能力,但是我们不得承认,没有人喜欢孤独,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却又如此害怕被看穿。孤独的出口在于与自我的握手言和,是自我封闭在广袤的孤独中长眠,还是敞开心扉接受伤害与被伤害的蹂躏,选择权在我们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利·林恩的三层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