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作者:贝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91093/answer/1629513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下面说说大众点评的缺陷和潜在危险就能讨论怎么干翻它了  =============

第一 原有的商户信息累积门槛并不高,遇到巨头都不能称之为门槛

北京有个做外卖的网站叫美餐的,团队规模不大,就靠自己人去跑和利用点评、饭桶之类的现有信息,也建立了不错的商户信息库。基本涵盖了所有可送外卖的商户。上海也有类似的“饿了么”。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点评的潜在竞争者获得数据的成本越来越低,而最悲催的就是点评的这部分信息的版权是用户的,它无法设置知识产权这方面的壁垒。

随着高德等有地图牌照的公司收集的线下商户信息越来越全,点评这方面的累积可能很快会被消磨掉。高德地图已经提供商场的室内地图,再进一步很可能是货架分区之类的店内地图,如果配合Google Glass之类的设备,点评找店铺这个功能可能很快会落入地图导航类公司的手里。NOKIA那个街景也是类似的功能。到时候用户的入口很可能是从地图软件进入找店。大众点评失去了作为第一入口的部分流量。

因为点评没有自己的地图系统(一直是用google,中间好像换过一段时间)信息这方面的优势很可能会被阿里、企鹅、百度之类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的巨头瞬间踏平。就算是小公司进入这个领域,也会因地图厂商的数据完善而可以无视点评的商户数据累积优势。这有点像互联网磨平唱片业的微观翻版---即原有内容壁垒因共享信息的高速增长而崩塌。

---------------------------------------------------------------------------------------

第二  大众点评的“点评”这个命根子不进步会非常危险。

用户的点评内容是大众点评重中之重的核心,也是点评网所有业务的根本。点评网一向将这个领域视为核心,中间多次改版和修改评分规则等也是为了完善点评信息的有效性。可惜有些问题不是单靠规则或者展示方式就能够解决的。

对于一个用户来说,看点评的目的是辅助自己判断要不要选这家店消费。这里涉及到大量的个人喜好和随机因素(比如这个人当天的心情,是不是赶时间等等)。一家店的评价数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长其意义就不太明显了,边际效用会越来约低。以餐厅为例,一家店有1000个点评另外一家店有5000个点评,你会把这些评论全部看完么?或者你仅仅依靠点评数量就会选择餐厅么?不会的。你还是会先判断餐厅类型,比如是中餐还是西餐,川菜还是鲁菜。辅助看大家对口味、环境、服务的总评分,再加上价格来判断。这里面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一家店开了10年有1000个点评,另外一家店开了一周就有500人评价了,显然评论少的店更热门更值得期待。

由于点评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大量垃圾评论和无效信息的干扰,点评本身也一直想要用一些手段来过滤这些内容,可惜语义识别是个大难题,点评短期内搞不定这件事。因此也只能简单依靠撰写评论的用户被赞次数、用户级别,在线时间等等因素选择一部分“高端用户”提高这类用户的评价权重。实际上,点评网在SPARKLE用户的运营上相当简单甚至有点粗放。这点我觉得可以向知乎学习,知乎也可以引以为戒,避免犯错。

因此如果有一个点评网的潜在竞争对手进入这个领域,只要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评论或者更有效的信息,这些海量的点评都是浮云。比如我有个APP(我才不说微信呢)除了能让你看到别人的评价,还可以预约排队,在线点菜,我还能看到别的食客对这道菜的评论。排好队快叫到号了,商户还能推送信息给我提醒我还有多久,甚至我能告诉商户我已经到门口了正在停车麻烦你等一下。

用户的最终需求很简单:快速准确得找到想要的餐厅,开开心心吃顿饭。

试想一下下面几个场景:

晚上要吃饭,可惜餐厅太火爆定不了位子,先用老客户的身份网上预约排个队,到了先进。

众口难调,点菜都要很久,大家先手机选好各自想要的菜品,汇总一张总菜单就好

排队人多我就先去逛逛,不用担心回来叫过号了。(有小团队在做)

餐厅人真多,别人叫个服务员点菜叫半天,我都已经手机下单到商家后厨了(中兴在做)

餐厅人真多,别人叫个服务员买单叫半天,我都已经手机支付完成了还有折扣(很多人在做)

明明菜单上写个微辣,谁知道这家店老板超重口味,比别家重辣还猛,好心的其他用户特别高亮        了这一条特点,避免我被辣成哈士奇。(这其实是汇集其他用户对点评内容梳理和再激活)

这些点评网都做不到,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产品经理或者创业者老是说用户没什么特别的需求,可是用户为什么还是很痛苦呢?这还只是餐饮行业的例子,KTV呢?美容院呢?洗脚城呢?会所呢?酒店旅馆呢?(节操君~节操君你回来啊~怎么又走了~~)

FACEBOOK目前正在打造的FGS其实就是个很好的范例,Groupon和Yelp这个大众点评的复制品都应该在这东西面前颤抖。你觉得是你的至亲好友和一些互联网上的传奇美食大神向你推荐一家餐厅会让你有欲望,还是一群不知道是谁甚至语句不清长相猥琐的“其他消费者”让你更有消费欲望?

地理定位、用户评论、分享这些功能正在成为互联网产品的标配,如果只是靠这些东西,你不可能动大众点评一星半点。但是更贴近用户,你会发现大众点评对用户的运营和捕捉还是too 羊~too 新迫~耐呜~的状态。

---------------------------------------------------------------------------------------

第三 关于点评的线下渠道运作

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可以借鉴淘宝,淘宝的卖家有相互交流,点评网的商户由于人群特性很少交流甚至相互排斥。其实餐饮和实体店老板这个人群是互联网程度认知度和渗透度最低的用户,大众点评对他们的教育和开化远远不足。但是我也曾经听到过开洗脚店和饭馆的老板提出建立行业标准甚至采购联盟这样的东西。实际上大众点评在全国的渗透深度其实非常浅表。说到这里想起前段时间马云和王健林的一亿赌约。我倒是感觉实体商户和电商是能够实现共赢,比如物流整合、比如信息共享,很多行业是电商解决不了的,随着个性化需求的膨胀,很多非标产品会出现在市场上,也意味着更多机会的出现,线下门店应该提高服务在价值中的占比而不再是单纯依靠产品。线下商户是应该顺应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求变,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算电商不革他们的命今后也会有其他X商过来做这件事。我特别同意@魏志成的观点,不要上来就想着搞垮谁,干掉谁,双赢甚至多赢是最好的结果。君不见Google已经让科幻小说里的无人驾驶汽车和龙珠里的战斗力探测器出现在我们身边了,我们的百度还在跟360泼妇骂街一样撕头发糊脸呢。嗯嗯,有点跑题了。写这么多也开始混乱了,休息一下,回头来补充一个失败案例————口碑网。

========题外内容:口碑网是如何失败的,我一直认为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更有价值========

与大众点评相比,口碑就算不是个富二代,也应该是小康家的孩子。如果从资源上看,口碑网可以调用的资金、技术、人才都远远比大众点评丰富。这样一个网站是不应该失败的。从时间上看,口碑正式上线于2004年6月,大众点评们当时还在一个阴暗的小高层里面办公,每天望着路口奢华的中移动大玻璃房子,楼下还有铁皮简易房的小卖铺,电梯里很多快递公司和小公司上上下下搬货。在当地也没什么名气,其实口碑进入市场的时间一点也不晚。

淘宝人总喜欢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这句话其实就是说的专注和坚持,可惜口碑三次业务方向都没错,这一点在后来都由别的网站进行了验证。只是他们没有走足够远,也许口碑缺的就是那么一点点坚持,也许缺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细致。可惜成功往往离我们的距离就是那么一点点。

说了好多废话,其实我打算从两个角度来谈谈口碑的问题,一个是口碑战略层面的东西,几次业务调整的情况,还一个是产品和运营这些细节的东西。说实话口碑的这两块问题一直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造成了最后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