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演义(36)米歇尔:相信有未来,才愿意等待

延迟满足与人的成就

(一)

本章要讲的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chel),是所有这个系列里,我唯一一个和他有正面接触的人。2012年他受邀到耶鲁大学心理系组织的自我控制年会作报告,而我是听众之一。会议间隙我跟他闲聊了几句,并收获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当我正在写这个系列的时候,米歇尔先生去世了。很遗憾的是,对这样一位重量级心理学家的去世,似乎未能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包括在学术圈。所以,我希望重新介绍一下他的理论,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位心理学家和他的研究。

中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传统说法,认为人小时候的表现可以预测其一生的发展。弗洛伊德甚至认为童年影响一生,童年的心灵创伤是精神疾病的根源。但是,这些结论更多建立在经验的积累或者是现象的观察之上,缺乏一个科学的证据来证明这些观点。

问题就是:儿童的表现是否真的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如果能,它通过哪种形式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米歇尔教授主持的棉花糖实验,给了我们一个童年如何影响一生的内在逻辑,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童年的教育为什么最为重要。

(二)

米歇尔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据说离弗洛伊德的家很近。弗洛伊德的影响就像一团乌云笼罩着欧洲的学术界,这让他从小就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甚至迷恋弗洛伊德的理论。不过在他8岁那年,为躲避纳粹迫害,他们举家迁居美国纽约。

他在纽约大学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又到Ohio州立大学跟随乔治·凯利(Geroge Kelly)和朱利安·罗特(Julian Rotter)取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执教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并与1983年起回到纽约,任教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不在哥伦比亚国)。1991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美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用了毕生精力研究自控力,将一项棉花糖实验追踪了半个世纪,并通过这项实验,告诉我们怎么去抵挡这些诱惑,然后让自己能够有一个持续幸福的人生。

(三)

他研究思路的来源于他的两次经历。

经历A:

在米歇尔还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年去特立尼达岛南端的一个小村子里做研究。他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村里有条小路,一边住着非洲血统的人,一边住着东印度血统的人,他们都是以奴隶或者奴仆的身份来到这里的。但是,非洲血统这边社会混乱不堪,犯罪率高,人们经济地位普遍低下;而一路之隔的东印度血统的人,社会治安良好,人们财富地位高。

都是当奴隶过来的,为什么一条小路就区分了两个社会?米歇尔想探究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观察,他发现非洲血统的人具有享乐天赋和性格冲动的特点,他们渴望享受生活并且活在当下,却从来不计划或者为未来做长远打算;而东印度血统的人,他们工作勤奋、喜欢为未来存钱,他们愿意也善于为未来考虑。

米歇尔是来做导师的“信任”实验的,他做完之后要给孩子一点奖励,于是米歇尔让他们自己选择:马上得到小的奖励物(一块小块巧克力)和等一个星期后得到大的奖励物(一块更大的巧克力)。结果发现,那些选择马上得到小奖励物的孩子会更经常地陷入麻烦之中,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孩子是“幼稚的流氓”。他们表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并且被社会管理部门及警察“教育”。

心理学演义(36)米歇尔:相信有未来,才愿意等待_第1张图片
沃尔特米歇尔(1930-2018)

他进一步深入发现,那些选择立刻满足的非裔孩子里,他们的许多家庭都缺少父亲。因此,这些孩子可能会对一个陌生人(米歇尔)是否真的会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出现、并且带着之前承诺给他们的奖励物这件事抱有更少的信心。他们没有理由放弃“现在可以立即得到的”奖励,除非他相信“过后”的奖励物一定会出现。但是,当米歇尔仅仅比较这两个族群中“有父亲”的家庭的孩子时,这种族群之间的差异就消失了。

因此,让那些非洲血统孩子做出短期选择的原因是:既然没有未来,我为什么还等待!因此,他们此时的选择是理性而合理的。

经历B

当米歇尔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时候,“垮掉的一代”的反主流文化风气也冲击到了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的某位职员甚至试图创造新的迷幻剂来改变人的精神体验,他鼓动了大批的学生参加。经常情况是,米歇尔实验室的房间昨天还是几个研究生的桌子,第二天就突然被替换成了床垫,从一家瑞典化学公司寄来的大包裹也陆续到达系里,在LSD迷幻药物的帮助下,“激发热情、内向探索、脱离体制”的时代开始了。

米歇尔感觉到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似乎都在渐渐失去自控这种能力。于是,他想,持续进行这项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要。

(四)

于是,米歇尔设计了他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并于1960年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开设的宾恩幼儿园中600多名4到6岁的儿童进行了测试。

实验操作极其简单,具体如下:

参加实验的孩子来到儿童心理学实验室。研究者会给他们一个选择:桌上有一个奖品(可以是棉花糖、或奥利奥饼干或椒盐脆饼),他们可以选择立即吃;或者选择等待一会儿,研究者说要出去一会儿,如果回来他还在等待,他们就会得到双倍的奖励。

然后实验者就偷偷通过摄像机记录孩子的表现。

心理学演义(36)米歇尔:相信有未来,才愿意等待_第2张图片
棉花糖实验截图

研究发现,不同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自控水平,有些孩子延迟时间很长,有些孩子延迟时间很短,平均的延迟时间大概是十五到二十分钟。并且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策略,有些孩子采取“不看"策略,有些孩子采取分心策略,有些孩子选择想象更多奖励的策略等。

如果实验到此为止,似乎稀松平常。问题是接下来的追踪结论:二十年之后,米歇尔教授再对当时参加测试的部分孩子进行了追踪研究,他惊奇地发现,小孩的延迟时间与未来的学业成功有很大的相关性。于是,这一研究结论迅速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很多人得出结论:孩子的自控能力决定了他未来的成就。其实他的试验只是说明了人类婴儿早期形成的延迟满足和自控的习惯与后来的成功有重要的相关关系,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

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一实验很好地模拟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选择:比如,是轻松混完高中就去打工立刻挣钱,还是吃苦考上大学几年后再找收入可能更高的工作?不同的是,未来的工作不像实验里的“双倍奖励”一样是确定的,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

生活中此类选择比比皆是。

米歇尔说:延迟满足和抵御诱惑的能力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根本性挑战。他的实验给我们一些启发:首先,毋庸置疑,延迟满足对人一生中的幸福和精神充实、身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其次,延迟满足是一项可以培养的认知技能,它对于如何抚养和教育孩子具有极大的帮助。再次,自控力能够发挥多大作用不仅仅取决于技能,更取决于内化的目标、指导人生旅程的价值观和战胜沿途挫折的强大能力。

一个人的发展其实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很难只是根据一个儿童时期的心理测验的成绩所能预测的。米歇尔教授的贡献是让我们意识到自控力可能在人的未来成就方面有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影响作用。

(五)

有些通俗读物直接棉花糖实验结论简化为:培养孩子成功的秘诀就是延迟满足的培养。并且,以此为依据开设收费性质的“延迟满足”培训课程。这就简化和歪曲了他研究的意义。

其实,影响延迟满足的因素很多。比如,生活在稳定有安全感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有自制力,当然也经常被欺骗;而需求经常不能满足的孩子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本能,也更愿意去享受当下。越是吃不到糖的孩子,越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这也和很多自我认为自己是贫穷之人的社会贪婪心理有很大的联系。

从童年开始,就有太多的人生活在一个不可信、靠不住的世界里,而在这个世界里,延迟满足中的更大奖励物的承诺常常得不到实现,这样的经历会让等待显得没有任何意义,倒不如抓住手里现有的东西,无论它是大是小。当儿童有过一次承诺者失信于他们的经历,他们便不愿意等待两颗糖,而倾向于现在就拿到一颗棉花糖的做法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当人们不再期待迟来的奖励会兑现时,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理性,并且不会选择等待。因此,延迟满足的实验不是让我们去训练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是要给他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

因为:“相信有未来,才愿意等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演义(36)米歇尔:相信有未来,才愿意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