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

黑色幽默一贯是我的执着偏爱,而话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又是大学时略有了解的所爱。但之所以在影片已经下线推出热门话题才姗姗来迟为这部佳作写了影评,并不是什么潜心研究分析作品,也不是别出心裁不走寻常,主要还是因为一个字,忙。忙到想起来去看的时候,就已经下线了。而网上枪版的AV画质又有辱视听感受,于是在尴尬的空窗期终于等来了1080P。精品专业影评太源深深奥,门外汉功力所限不敢妄谈,且以人物简析为切入点吧。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1张图片

关于张一曼,是剧中戏剧化最重也是最有可能能够被观众记得住的角色。理由不仅限于她性格里的放荡也好一生不羁爱自由也罢,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有些中国女性的复杂而矛盾的影子。曾几何时单纯期待纯纯的爱“我要你在我身旁 看你对镜贴花黄”;此外她更是一个满怀浪漫主义的姑娘,剥大蒜时都可以唱出那么曼妙的歌曲,把大蒜皮抛向空中想象成雪花漫天落英缤纷;到后来可能是爱人走了距离远了情感缝隙了人心变了世道艰难了,变得并不怎么敢于轻易接受一个男人和随之而来的一段情感,可能是怕麻烦也可能是怕重蹈覆辙,反倒是更乐意寄快乐于一夜缠绵悱恻,一次柔情“睡”服。影视化当然是夸张形态的反映,我宁可相信其实这种看似“放荡”只是中国女性对于“自由”“平等”“简单”“快乐”的放大形式和张力表现。被“教育部”前来逼着“检查”,眼睁睁看着曾经枕边悱恻的单纯小铜匠在得知无法继续后突然就颐气指使的召开批斗大会,又被深爱自己的男人指着鼻子骂出污言秽语,被校长剪掉了心爱的长发,即使是最乐观爱自由的张一曼(一man)也被逼疯了。故事的最后,在那样一个周而复始不见阳光的污浊大环境下,枪声响起或许才是一种解脱。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2张图片

关于裴魁山,“道貌岸然满口经纶的怂货”,大概就是这么个定语。‘不要用你的道德,绑架我的利益’,貌似很有道理,殊不知,剧中基本都称不上是真正有道德之人。而且当初正是他自己以对于女性贞洁的苛刻道德标准来绑架了张一曼的希望、自由和人格。利益都是互相捆绑在一起。所以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他确实爱过一曼,可爱的太过一厢情愿。裴魁山表白时对一曼说,我懂你,你不是婊子。在辱骂时他又说,我恨你,你就是婊子。当他呆呆站在窗外隔着玻璃揣测屋内炕上自己心爱的姑娘正在以高尚的名义和别人娇喘缠绵的那一夜后,他变得冷酷又恶狠,以恨回赠了曾钟爱的对象。这是自尊被伤害之后的一种常见的自救方法。不过裴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对也特别能点明主旨,就是“看来中国真正需要教育的不只是农民。”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3张图片

关于铜匠,大概象征着尚未开化的落后文明和人群,几千年变革和实践纷纷证明,顽固不化根本不是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被真正“有教无类”的,愚昧和无知是根植本性的。从铜匠到教育家吕得水,然后想爬上特派员的船,后来反水特派员,要跟随美国人。他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摆脱自己的落后阶级,摆脱自己的丑老婆,摆脱自己的恶劣生存环境,他只想往上爬。正如鲁迅之义:当奴才变成了主人,会比原来的主人更变本加厉;当主子变成的奴才,会比原来的奴才更奴性十足。文明为蒙昧点燃了一盏灯,可不能一下子把蒙昧变为文明,只是催化剂,而不是转化剂。一味而盲目的鼓励“教而无类”,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机制和上层建筑,这种一厢情愿的教育,可能就会换来更多的铜匠和农妇,以及自以为是又脆弱的知识分子。但是更加细思极恐的是,从第一眼看见饰演铜匠的演员时总会联想到另一个公众人物,希望电影和剧组并不是在有所指不然真的是作死。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4张图片

关于校长,代表一种懦弱的理想。每个场景下,校长总爱推推眼镜然后激动的说“大家不要慌,我们来开个会”。实际上作为学校的领导人,或许他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前景的判断才是最心里没谱的。一座破庙,几张桌子,六个学生,三个老师,几头牲畜,客观环境落后N代的顽固不化,一面青天白日旗,一个虚拟吃空饷的教师,被教育部克扣的经费,仅凭这些就妄图扛起振兴中国西部农村落后教育的伟大旗帜,显然是美丽的乌托邦。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5张图片

关于铁男,空有年轻脑热的一腔热血和对于小孙佳的单相思,大碴子味儿口音和痞子样凸显年少轻狂不屑一切,这一切显著的人物性格,终于在权利者的一颗子弹擦脸而过后完全颠覆和扭转,鼻涕眼泪横流,颤抖的抱住伪军的胶皮鞋连续磕了十几个响头并连连许诺再也不敢了。所以说,“有太多英雄形象的产生,可能只是因为第一枪就打中了吧”。后来他劝准备去揭发的孙佳时情绪激动的呐喊着“你知道子弹从脸上飞过去是什么感觉吗?我以前不比你横吗,佳佳,有用吗?我告诉你,当你被人拿枪指着头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人了。”意思就是“你还是太年轻了,别折腾了没用的”,这话是对自己心爱的女人的保护,更是对曾经血性方刚的自己说的。而最讽刺的是,最后孙佳要被迫嫁铜匠,他只能落寞蹲在门口,对联上赫然写着“学做人”。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6张图片

关于孙佳,可能是剧中唯一还存有一丝希望的角色。更是象征着剧外屏前的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如孩童般的一丝坚持正义和不屈意志。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她是剧中最年轻无知的角色吗?这个角色可能是最不能被观众记住的,因为除了单纯的聒噪和事由子,基本并没有显著的人物特色。可话剧中从不会有无用的角色,既然并没有明显的性格象征和所指,所以这个角色于整个剧情是什么作用呢?串联剧情就很轻易看出来,每次出事的节骨点都有她的推波助澜:驴棚突然就着了,然后孙佳立马就火了,孙找来的铜匠就怒了,铜匠一怒特派员就要来了,特派员一来裴魁山早不表白晚不表白就非得那天跟张一曼表白了,裴魁山一表白张一曼就把铜匠给睡了。然后孙叫叫嚷嚷着把响声散和驴得水的事实,于是引起了电影的整个后半段悲剧。童言无忌是好听的,大小姐的性格确是真的。比如她和铁男在驴棚里吵架那场戏。特派员带了不少人来,俩人就那么不管不顾的吵,孙大小姐口口声声嚷嚷要写信告特派员。她都不怕别人听到?看到这一段我真是替这俩大嗓门捏了把汗,总脑补特派员生气的进来啪啪啪几枪就把整个小学人员全部干掉然后编个谎言糊弄过去。揭露丑恶罪和不同流合污是好事,值得鼓励和赞扬,可是也是需要有脑子有策略的,而不是年少无脑的大声嚷嚷泄露秘密,与黑恶势力硬着干。硬着干只有一个结果,那就像打铁男的擦面而过的那发子弹,一枪足以让你跪地求饶和精神阳痿。故事最吊诡的是最后孙坐着马车前往红色圣地延安,背景是1942年,所以是去干嘛了呢?不说自明。不过滚下山坡的一箱子球球不仅象征着她和铁男的爱情“去球了”,大概也是在说“去延安没个Q用”???(一脸懵逼(ↂ⃙⃙⃚⃛_ↂ⃙⃙⃚⃛)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7张图片

关于特派员。幸好整个剧情是“嫁祸”民国大环境,不然的话整个影片过审无望,单单是这个神似蒋委员长的狠角色就太传神纪实了。在此就不多做评价了,因为一切的形象风格和做派,都是如今的我们太熟悉的。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8张图片

关于特派员的秘书。该角色因为最后救了女主一次,被一些观众分析为是我方的地下工作者。不需揣测如此深刻,实际上是对于铁男等剧中“知识分子”的对比作用。开始时铁男看不惯秘书的走狗形象,血性方刚不屑一切,朝他脚上吐了一口唾沫。而最后秘书把险遭强奸的一曼救了以后,也朝着缩在墙角吓破胆的铁男吐了一口唾沫。还好电影并没有太黑化,看到这一段我总是脑补男秘书把大兵赶走然后当着铁男的面,再次侵犯一曼。不过还好没有。毕竟他隶属同为中国人的国民政府,而不是变态猥琐的大日本帝国。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9张图片

关于驴。这是一头想要自由发声的驴,确是一头在那样一个悲催大环境下命运多舛的驴。先是被莫名其妙烧了自己的窝棚,然后还失了声不甘作为人人所指的“牲口”,想要喊出声音来,于是在被喂了响声散之后发了声。但正是发了声却是整个剧情变得不可控的关键点,最终导致人仰驴翻,自己成为了曾经背负的乘客的盘中餐腹中鬼。可悲又可叹,轻微又重要。轻微到它只是一个不会说话毫无利害关系的角色,重要到整个作品的名字都是以它为中心,剧情都是因它而起。毕竟一开始的剧情便是驴棚得不到水灭火,大概预示着驴不得水,都不得顺。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10张图片

话剧是一种高度浓缩和凸显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一种性格和特色,而巧妙的是基本上戏外的仔细看戏的我们每个人大约都能从剧中某个或某些人物里找到自己潜在性格里的影子。比如一曼的崇尚自由和真爱,裴魁山的怂逼道貌岸然,校长的脆弱理想主义,铁男的空有一腔热血,孙佳的正义却无脑,反派的利益均沾,静下来扪心自问,不需要实名回答,都有我们的影子吧?话剧电影等文艺作品并不是济世良方,也不是一杆枪炮,不能企图和奢望通过三五十块钱买票看了场剧就能够拯救灵魂救赎世界,能够引起每个人内心深处并不愿意承认的一丝共鸣,就好。更加巧妙又吊诡的是,影片中三个男性角色的名字“魁山、铁男、铜匠”都是何等的钢铁坚强,但实际上最后都怂到了爆。这种典型的反讽手法用的神来之笔。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11张图片

看到很多影评都会提到说认为电影版的《驴得水》依旧是话剧味道太重,作为电影版是完全没有特色和出色的。这是一部非常成熟的话剧作品,原班人马的功底和表现力都是一流和专业的,但是类似于话剧、小说、小品、歌舞剧、电视剧等艺术影视如果硬要压缩或拓展改编为两个小时的电影,还要兼顾不失真谛甚至更加完美,艺术形式之间的不露痕迹的超越跨界,这本身就不是易事。

但是我更愿意给予认可和满意。因为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出色而成熟的好作品,无论是现场版演绎还是盗摄版资源,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能够传播到我所处的这座中原四线小城市的。但是改编成2D电影版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与全国统一院线共同共享资源,而不用过度在意艺术表现形式。小城市的尴尬文娱现状氛围和环境是客观存在并将中长期存在,遇到了大电影版的话剧,其实对于四五线城市的受众,是一种广而告之的福音和公平。上一次看到如此震撼的话剧电影,是何冰、韩童生等老戏骨出演的《十二公民》。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12张图片

如何将一个话剧班底创作的故事搬到大银幕上来实现电影市场的拓展和盈利,深入地挖掘视听语言的手法并能够有机结合电影化的故事表述方式,而不让习惯了电影节奏和电影表达方式的观众产生割裂感和距离感,这是开心麻花也是其他跃跃欲试的推广者们未来所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过也不尽然,因为总是会有能够懂的人会耐心观看甚至是用心写影评,而无论是哪种形式。

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_第13张图片

“英雄不问出处,艺术不限形式”

希望每头驴都能如愿得水



  作者:Mr.D

 

    20161218深夜的再次编辑(创作前后大约共用时8小时+感觉这个周末都献给这么一头驴了哈哈哈)


最后感谢良好又专业的写字平台“”

  (欢迎交流不同见解。转载须注明出处,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驴得水》的人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