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贝托•埃科作品小品之《玫瑰的名字》

翁贝托•埃科作品小品之《玫瑰的名字》_第1张图片
《玫瑰的名字》

故事发生在14世纪的意大利,见习修士阿德索陪伴导师——睿智而望重的威廉修士,受教会委托,去某座修道院去执行一项秘密的任务。在到达修道院后,却无意中发现该修道院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就像所有的悬疑小说一样,名侦探所到之处都会发生命案,这所修道院在师徒二人到来之后,也接二连三的发生了一系列的惨剧。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惨案的现场都模仿了《圣经  启示录》中的末日来临场景。

《圣经 启示录》(Book of Revelations)是圣经中的最后一部预言,其中有“ 末日审判”的说法。

在末日审判之前,会有天使吹响号角净化世间邪恶:第一声号响,天降冰雹;第二声号响,大海成血;第三声号响,星辰落水;第四声号响,星辰相撞;第五声号响,毒物飞出……


翁贝托•埃科作品小品之《玫瑰的名字》_第2张图片
米开朗基罗《末日审判》构思来源于《启示录》

而在修道院里发生的这几起惨案貌似遵循了《启示录》中的顺序:第一个死者死在暴风雪之夜,第二具尸体浸于一片血池,第三个人溺死于浴缸中,第四个受害者则是被带有太阳与星辰图案的天文模具重创而死,第五个死者是中毒身亡……恐惧的流言于整座修道院中扩散开来,似乎恶魔的使者已来到人间,潜藏于此修道院中。

但威廉修士是一位极具理智的人,他对连环杀人案的动机进行了深挖,随着师徒二人不断地对真相进行探查,修道院中隐藏了数百年的“非洲的终端”的秘密也逐渐呈现在世人眼前,而最终幕后凶手的揭晓也让人大感意外。

名著和普通悬疑小说的区别就在于名著内的信息量巨大,值得一再品味。

本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天主教历史、神学、符号学研究功底,书中出现了大量的中世纪神学人物和宗教派别,并多处描绘各个派别的修士们对上帝的旨意进行的分析与辩论。

书中也描写了中世纪各个派别之间的斗争。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许多观点偏激教派(如多里奇诺派)被定义为异教,并被正统教会武装力量血腥铲除。

有人说《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是本书作者——翁贝托•埃科的模仿者,我不敢断言这是事实,但两人至少在创作主题风格极为相似。

翁贝托·埃科(也常被译为艾柯),1932年生于意大利,他身兼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等多种身份,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记号语言学权威。

翁贝托•埃科作品小品之《玫瑰的名字》_第3张图片
翁贝托•埃科

《玫瑰的名字》是埃科的第一部小说,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如在听一位博学睿智的老人,娓娓道来他年轻时的旧事。

我不禁好奇,为何埃科讲的故事代入感这么强,听上去就像是他所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之事?

原来他在主线故事的叙述中,不仅有严密的逻辑,还夹杂了丰富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有些附于故事的主线,成为构成故事逻辑不起眼的一环,有些若即若离,在不经意间丰满着故事的羽翼。

例如,书中描写阿德索看到了修道院里人赶着猪去吃草,他感到很好奇,修士向他解释:本地特产一种松露,是无比美味,但隐藏在地下,比别的菌类更隐蔽,唯一能凭嗅觉找到并挖出它的动物就是猪,但是猪一找到松露,就会毫不客气的吃掉,必须有人紧随其后将她它赶开,取出松露来。很多领主都屈尊尾随猪后亲自参与寻找松露,后面跟的是拿着锄头的仆人。

我们通常会认为,凭空编造的话,不会显得那么圆满。

但埃科确实做到了。

这本书乍看上去是一个关于迷案的故事,但更像是对圣经中上帝旨意的辩论与思索,对真理的探究。

文中提到了许多上百个十三世纪之前的神学家和著名修士,还有他们的著作与言论,还涉及教皇派、本笃会与方济各派之间的权利斗争。

威廉修士身为教皇派与方济各派的居中协调者,参与了两派使团关于修行的争论。最终的大反派也是一位极其虔诚、敬仰上帝的人,但似乎他对教义的理解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人身上最基本的人性,堕落为凶手,圣徒与魔鬼之间也许只是一念之差。

威廉修士是一位极为开明、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人性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超前,更像是埃科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喜爱的主人公身上。尤其是他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思考和现代侦探的推理演绎法方式很像。

“痕迹与留下痕迹的实体不总是具有同样的形状,痕迹不总是该物体的重压产生的。有时候它是一种物体在我们的头脑中生成的印象,是一种理念的印痕。理念是事物的符号,形象是理念的符号,一种符号的符号。但是通过形象即便不能重新构想出该物体,我也可以构想别人曾有过的理念。"

本书是以阿方索老年时的回忆形式写下的,这更增加了本书沧桑感和神秘感。而威廉修士——这个睿智的老人,在那个蒙昧黑暗的年代里,显露了人性宝贵的光芒。

你可能感兴趣的:(翁贝托•埃科作品小品之《玫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