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京腾计划升级,标志这社交电商风潮来临。它既是商机,也是电商与社交化媒体各寻出路,应对产业挑战的动向。
几天前,京东与腾讯升级了双方的“京腾计划”,说是经过一年深度融合,已全新升级到第二阶段,实现一站式再营销的全链条电商营销解决方案。
实在太拗口了。在我看来,其实它就是将强烈的社交媒体属性、品牌展示、粉丝运营与强烈交易属性、丰富的品牌资源、强大的供应链垂直整合,从而形成品效合一的整体数字化营销方案。
形式上,它也是一种日益明显的社交电商风潮。
它背后真正的驱动力,一是日益弱化的人口红利;二是消费升级;三是正在崛起的大数据时代。
这确实也是2015年“京腾计划”与“品商”平台诞生的背景。
只是,当时双方需要磨合,无法一步到位。所以,第一阶段,更多是京东微店与微信端、手Q端的购物在一级入口上的打通,为双方用户打造从“曝光—电商—支付”的完整闭环购物体验,为商家提供多维场景、品质体验。本质上,这个阶段还停留在导流与入口的整合层面,形式上很美,但称不上真正深度融合的数字营销平台。
这种战略性合作,背后难点在于,除了双方诉求必须互补,服务链条协同,且必须高度信任外,合作过程中,必须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精神,因为它需要共享用户数据甚至底层商业秘密。否则,这种合作最后不过就是应景的营销案,成为鸡肋的比较多。
我相信,经过一年磨合,京东与腾讯应该是在核心数据层面达成了更高的默契与信任,做了相当程度的开放,并开始形成一条有效的价值链。否则,所谓升级不会有什么实质意义。
那么,需要补充的是,从形式上的入口与导流合作,走向数据驱动的价值链合作。这背后的动因,来自哪里?
重复一下。上面我已经提到,与人口红利弱化、消费升级、大数据时代有关。
从平台GMV概念看,京东已是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从必须经过审计的公司营收层面看,它已经是中国电商一哥。但是,就跟竞争对手阿里一样,它也在经历着人口红利弱化的挑战。它必须依托生态体系,从庞大的存量用户、品牌商家中挖掘全新的成长机会。
除了平台上各种服务工具、京东金融、京东云以及诸多关联业务,一个沉淀多年的矿藏——京东大数据开始扮演底层驱动力。
京东的数据,与阿里淘系数据类似,基于强烈的交易属性而成。但与淘系标品与非标品不同,由自营模式成长起来的平台上,集中的主要是品质感更高的品牌商品与商家。后者面临着同样的人口红利弱化挑战。它们需要从过去依赖消费者数量增长、量的覆盖,过渡到头部消费群体、庞大中产群体、个性消费群体的支撑上来。但一个尴尬是,过去无往不利的传统广告模式、陈旧的互联网广告模式,已很难精准覆盖到如今的消费群。品牌商家也无法适应碎片化、移动化、更多追求感性、社交化、场景体验的消费诉求。
京东平台越来越强大,它有着丰富的海量品牌资源、强大的供应链与后端服务出色物流服务体系,但强烈的交易属性的土壤里,很难打造出独立的体系,去填补前端的仪式与体验环节。这一短板将很难为商家直接提供或者让渡粉丝、用户运营的服务。
品牌商家不仅需要卖掉东西,还要与消费者、粉丝群体之间建立更深的情感关联。
这恰恰是腾讯尤其是微信、手Q们的优势。社交媒体是一个天然的品牌露出、展示、营销平台。它不但带有强烈的信息、决策、圈层扩展功能,更有粉丝、用户运营的空间。它能补足京东平台的短板。
而微信的短板在于,它虽然有强大的社交用户数据,也有品牌展示功能,但除了一些O2O化的服务,它缺乏更多商品交易的转化能力。因此,过去一年多,微信虽然推出了九宫格广告,甚至还说酝酿网红直播,但最终它并不敢大规模涉入,因为那将严重损害它的社交体验。
本质上,就像京东、阿里即便自建社交平台也不会有多大成效一样,微信想直达交易,也会违背它的平台土壤文化。
也就是说,在京东平台资源与腾新微信们之间,有着强烈的协同、垂直整合的基础。这不是简单的入口与导流,而是背后的数据了。
你能从第二阶段的产品“京腾魔方”名字里体会到新的想象空间。跟阿里一样,京东也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只是说,它的数据更多来自标品,更多结构化风格。“京腾魔方”基于京东庞大交易型数据与腾讯海量用户社交行为,形式上确实可以实现全链路营销,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实现品效合一。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徐雷表示,京东魔方可为品牌商家提供一套触达用户、精准营销和品牌赋能的完整解决方案,在全新的商业生态中提升消费者购买效率和品牌商的营销效果。
确实已见成效。今年“女神节”期间,宝洁旗下品牌SK-II与“京腾计划”达成深度合作,通过社交和电商的精准营销,当日粉丝提升量超过2万人。京腾助力SK-II实现品效合一的全网营销推广,凭借高效多媒介整合营销方式和对大数据价值的深入洞察,分别斩获第9届金投赏国际创意节“数字媒体整合类效果营销”银奖和和第23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媒介营销奖”银奖。
事实上,京腾计划已唤起更多品牌商家的追随。一年来,P&G、三星、可口可乐等众多500强企业,以及SK-II、乐视手机、戴森电器、帮宝适等品牌,都与它建立了深度合作,获得了几十亿次的品牌曝光,数亿量级的用户触达。这一计划还广告主累计完成了百亿级销量贡献,千万级的新品首发营销数据。“京腾计划”发布半年后,双方便实现超过600%广告投放量月同比增长、超过200%的广告转化率月同比增长。而一周年内,超过50%的广告预算来自品牌广告主复投。
这是一组罕见的数据。如果没有这一成效,双方不太可能会有第二阶段的合作。应该说,双方尝到了甜头。
当然也应该是双方各自对于危机的响应。那么问题也来了,它真的会成为一种主流风潮吗?
我的判断是肯定的。事实上,京东与腾讯在这一层面的战略合作,之前早有风向。我们观察到,阿里集团在独立的社交化举动受挫之后,早已开始嫁接第三方社交平台,强化这一环节。它甚至已经是整个阿里集团各个商业平台的最新动向,可谓如火如荼。而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的微博、陌陌,还是海外的FB、Line,过去两年,都在强化与具有强大流量、商户、品牌资源的平台的合作。其中阿里还投资了微博、陌陌。
而美国的推特,因为过去两年内容呈现方式创新不利,未能吸引更多商户与品牌广告主,它甚至开始走向出售之路。推特的危机,其实反映出京东与微信合作案的产业风向价值。
在社交电商风潮之前,社交媒体、O2O领域也经历更多。前者的信息流广告,其实更多属于媒体化、情感化的营销,缺乏交易的转化。对于品牌商家来说,它们属于“偏科生”,无论品牌展示多美,如果最终不能实现交易,那也是花拳绣腿。陌陌曾试水礼品电商,但与平台交易属性仍有违背,最后成效不明。这意味着,具有强烈交易属性、又有丰富品牌资源以及后端服务体验的京东们,才是整个营销体系的核心。
而O2O领域的被动案例,我在较早时未与美团合并前的大众点评身上观察过。它当初信息属性强于交易属性,因此,它的广告服务就缺乏交易支撑。所以,后来大规模涉入团购,其实是在为商业变现创造基础。但有些为时已晚。
因此,京东与腾讯的合作案,已是全球泛电商与社交化媒体各自寻找出路,应对产业挑战的新动向。
事实上,京腾计划只是京东化解挑战的一面。之前它推出“京东号”,虽然也有类似淘宝头条的导购、导流功能,但因它的平台更多汇聚品牌商家,因此,已经是带有强烈的媒体电商味道。此外,它还与今日头条建立了深度合作,呈现出越来越活泼的动向。
那么,你可能还会问,为什么之前的合作不像京东与腾讯这么有成效呢?
刚才我已经提到一部分。这要看双方的意志是否强烈。因为涉及到底层的数据。我的看法,如果京东与腾讯之间没有之前的资本姻缘,就是说腾讯没有成为京东的基石投资者,双方要想达成“京腾计划”,应该非常艰难。
之前的合作,更多属于临时的营销方案,为短期目标服务太多。它们不可能沉淀太深的信任,在底层数据层面开放太多。老实说,不提防你已经很好了。
另外,补充一句。单纯的数据开放与融合,只能算是必要条件,它还需要后端的服务体验。举例来说,如果京东平台的物流环节差劲,它会直接影响前端的体验,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从这点来回顾京东当初接受腾讯投资,确实有它长远的价值。几个月前,腾讯增持了京东股权,大概已觉察到这家电商平台新一轮投资价值,寻求捆绑更多。消息人士之前对夸克点评透露,2017年,京东有望正式实现全年盈利,它将扭转过往多年的不利印象。
这一举动当然会对阿里系带来直接冲击。尤其是天猫以及阿里的现金奶牛阿里妈妈平台,或许也会受到更多刺激。
不过我相信,京腾对行业会更有更多正面作用。将这一合作案放在全球市场来看,我觉得,应该称得上中国互联网企业面对全球挑战的一次自然反应,体现了本土互联网企业开始引领全球创新的精神。它的背景就是,中国互联网正加速融入广阔的实体经济,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命力。
夸克点评。覆盖百度百家、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创事记以及腾讯、搜狐、凤凰、网易等客户端。TMT、财经、文学三栖明星王忽忽运营。在无数人鄙视情怀的时代,坚持做一个无与伦比的情怀贩售者。
商业合作请联系:QQ:2223843522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