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

—————————————————

作者:段启荣    编辑:许永杰

来源:《铜川陶瓷》

—————————————————

          编者按: 段启荣,陈炉籍文化学者,系陈炉文管所特聘文管員。几十年来,他以潜心挖掘、探讨与弘扬古镇人文历史为己任,学识颇丰,独抒己见,著有《炉峰述略》文集。

          去年以来,他在《铜川陶瓷》的专家论坛等栏目先后发表了《陈炉地名的由来》、《陈炉兴山寺源流刍议》、《陈炉窑神庙简介》、《陈炉窑场的行与号》、《陈炉窑场的陶瓷行业浅说》等学术论文。他旁征博引,据经引典,以大量翔实的史料记述了陈炉的人文历史,对了解陈炉、宣传陈炉、弘扬陶瓷古镇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一文刊于《铜川陶瓷》2018年苐3期,现予以编辑转发,以飨读者。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1张图片
陈炉窑神庙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

                  文/段启荣

        在陶瓷史学研究上,实物与文献素来被看作是重要的依据。记述陈炉窑场的人文历史,历来都是依据陈炉西社窑神庙与陈炉东社窑神庙的两座窑神庙遗迹作为实物解读的。在陈炉东社窑神庙遗迹与碑石文献尽皆灭失的情况下,传世文献资料只能依据仅仅存在的陈炉西社窑神庙的4通碑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辨析与推定。陈炉西社窑神庙的4通碑石分别是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碑记;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碑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碑记和清雍正四年(1726)重修碑记。

        公元1726年(清雍正四年),陈炉西社嘴头居民村人崔锺琰(1684—1745)在《陈炉镇西社重修窑神庙碑记》中记述到:“同邑东南乡,土少石多,大都以陶谋生。其先则始于黄堡,自彼窑场废,而陈炉一方始习其业焉。神之爵,实无从考稽,而庙之由来,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暨  国朝康熙四十一年,社人以为食  神之德,忍令神像雕落,垣宇頽败乎。社人同虔心纠众,输资募缘,惜其工浩大,未得告竣。雍正三年,阖社等以旧所输银年久,猝不能索,仍输貲捐工而仪像庄严矣,栋宇辉煌矣。门外东偏则牛王、马王;西偏则山神、土地。但苦于庙居邨中。不能稍扩其基址,而以  神之功化一方,赖为衣食,且数举而始观厥成,自不可不勒诸石,以为后之食德者有所传述,余也不禅荒唐聊叙弁首事之功以笔之于书。”以下简称《雍正四年重修碑记》。

        从《雍正四年重修碑记》中得知:雍正四年重修陈炉西社窑神庙的主体工程是将黄堡德应侯庙的祀神形象迁徙到陈炉西社窑神庙的“门外”,即“门外东偏则牛王、马王;西偏则山神、土地”。据笔者记忆:陈炉西社窑神庙内的正殿供奉着三位窑神。

        《雍正四年重修碑记》记载:“而庙之由来,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对于陈炉西社窑神庙“创自周至五年”的纪年疑议,李毅华与杨静荣同志于1987年撰写《窑神碑记综考》一文时,对“周至”年号进行了考证,“但查遍历代纪元,至今未发现‘周至’年号。”在无“周至”纪元的情节下,笔者依据《雍正四年重修碑记》“嗣正观二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的记述,以为“正观二年”是陈炉西社窑神庙的创建纪元,也是陈炉窑场产生大器件“瓮窑”的时代佐证。“正观”系唐太宗贞观年号的别称,贞观“或作正观”,“正观二年”当为公元628年。绍兴四年应当是扩大陈炉西社窑神庙基址以及扩大庙宇建筑结构的重修记载,也不排除是因为陈炉西社产生了以生产瓶、盆陶瓷制品为主体的“黑窑”作业群体,而与“瓮窑”作业群体的民众联合重新扩大了陈炉西社窑神庙建筑结构,即正殿三间,祀神三尊,大概与陈炉东社窑神庙1957年废毁时的结构和规模相同。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皇帝的年号,绍兴四年当为1134年,至于陈炉西社窑神庙前面的“前厦”,由于是明崇祯年间才修建的,与本文无关,这里从略。

        早期的陈炉窑场是以生产碗、罐类日用粗陶瓷制品为主体的,其生产场地集中在今上街社区的北头、腰街、南头居民区,陈炉窑场俗称“碗窑”。至于陈炉窑场是什么时候就开始烧造陶瓷器物的,什么时候开始由陶器制作进入瓷器制作的,则要通过中国陶瓷通史的记述参照陈炉窑场的人文历史遗迹给予推定与解读,这里从略。唐代初年,陈炉窑场的陶瓷制品由碗、罐类增加到以生产缸、盆制品为主体的“瓮窑”生产厂区,其生产场地只能是由今嘴头社区的水泉头居民区逐渐发展到嘴子上居民区和坡子里居民区。陈炉窑场形成“瓮窑”生产厂区的先后顺序或者是由坡子里→嘴子上→水泉头居民区的顺序也有可能。陈炉窑场产生“瓮窑”与“碗窑”的分地聚集,大概是由于“瓮窑”的生产工艺与“碗窑”的生产工艺不尽相同,而对作业场地以及水利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需求所形成的。也不排除上街山岭是古代从西安到延安的古驿道山岭,从而使得上街古驿道两旁工商业发展得较早,居民住户与作坊店铺利用了可利用的场地,以致“瓮窑”生产厂区不得不分地设立。参见图1。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2张图片
图1  唐代初年时陈炉窑场早期的居民区示意图

        唐朝初年,随着唐王朝设立窑场的行政需要,陈炉窑场的瓮窑产区民众于贞观二年结社,对瓮窑产区的用地产权给予了确认,确认的方式就是“立社”。对于“社”字的含义,若从团体或者机构方面说,可以认为是民众聚集的团体组织,大概如同1956年陈炉窑场开始组建的“陶瓷生产合作社”。

        陈炉窑场在“碗窑”与“瓮窑”生产厂区归类模式的基础上,大概是在瓮窑产区民众于贞观二年结社的引导下,贞观三年,陈炉窑场的碗窑产区民众也结社独立。从地理方位说,陈炉窑场的碗窑产区位于陈炉窑场的东侧,大概是为了区别陈炉窑场瓮窑产区的结社,遂取名“东社”。大概也在同时,瓮窑窑场于贞观二年的结社由于处于东社的西侧遂也取名“西社”。至于陈炉窑场于宋代绍兴四年才产生的,以生产瓶、盆类陶瓷制品为主体的“黑窑”窑场,大概是陈炉窑场“瓮窑”产区派生的窑场,因而与“瓮窑”窑场共享陈炉西社窑神庙窑神的护佑,则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这里从略。陈炉西社与陈炉东社是陈炉村的两个居民社区,相当于现在的嘴头社区与上街社区。

        陈炉西社与陈炉东社的产生,大概也类似于1956年组建的“陶瓷生产合作社”的增加。自1956年组建了第一个陶瓷生产合作社以后至1958年,陈炉窑场陆续产生了七个瓷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陈炉窑场在七个瓷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陈炉陶瓷合作工厂”。

        在古代,将民间设立这种团体组织称作“置社”,展示是属于“置社”的标志是设立有“社庙”,陈炉窑场的陈炉西社与陈炉东社两个居民社区各自设立的社庙则称作“窑神庙”。若如此说,陈炉西社窑神庙与陈炉东社窑神庙就是陈炉西社与陈炉东社两个居民社区各自设立的社庙。

        依据地方志书记载,陈炉窑场的窑神庙“祀虞舜(冕旒龙衮,居中。因其陶于河滨也);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造器)”。其中,陈炉西社窑神庙建于唐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陈炉西社窑神庙内供奉的“窑神”必定是“舜、老子、雷公”。这一祀神形态的遗存直至陈炉西社窑神庙于1968年废毁,历时1340年;传说陈炉东社窑神庙建于唐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陈炉东社窑神庙内供奉的“窑神”也必定是“舜、老子、雷公”,其祀神形态一直保留到1957年陈炉东社窑神庙废毁,历时1328年。

        按照人们通常的思维模式,贞观二年产生了陈炉西社窑神庙,奉祀了舜、老子、雷公三尊祀神形象之后,贞观三年创建陈炉东社窑神庙时,就不能仿照陈炉西社窑神庙的祀神形态重复祭祀舜、老子、雷公,否则,就会引发争议。据传说,时至清末时,两社区民众就谁仿照谁的窑神庙祀神而重复修建窑神庙的争议还发生过“水枪战”。至于争议的具体内容今已不可得知,但两社窑神庙遗迹却依然都留存了下来。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3张图片
图2  2018年陈炉秋祭窑神庙大典

          从“社”字的结构说,社字从“示”从“土”,即包含具有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意思表示。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论》中记载:“人非土不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所以,中国古代将土地神或者土地神庙称作社。将祭祀土地神的庙宇称作“社庙”。将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称作“社祭”。社祭是古代巩固政权、执政施教的手段,可以激励精神,安抚人心。民间的社祭,能使庶民百姓在心灵中有一个信仰的支柱,同居同乐,欢欣忘忧,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古代社庙的“社祭”有官社与民社之分。“官社”注重礼仪,“民社”注重娱乐。陈炉窑场的“社祭”形式是在举办物资交流集会的同时,以“耍社虎”与“唱社戏”助兴,俗称“给窑神爷过生日”,文献记载则称作“作乐以酬神”或曰“报赛”,一般定于每年的正月二十与八月十五,每年两次。陈炉窑场两社窑神庙能够传承下来,“为窑神爷过生日”的“社祭”习俗,具有一定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如今的“社祭”只举办“祭窑”仪式与娱乐,不再举办物资交流集会。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4张图片
图3  2018年9月28日陈炉秋祭窑神庙

        陈炉窑场一村两社的窑神庙能够在争议中都被留存了下来,就不排除陈炉西、东两社区的窑神庙都是仿照高于两社区级别的土地神庙及其祀神形态复制的可能。例如,地方志书就认为陈炉窑神庙是黄堡“德应侯庙”移建。按照相关文献记载,黄堡“德应侯庙”是一座土山神庙,庙内奉祀有山神、土地神以及牛王和马王。依照地方志书的提示,就可以将两社窑神庙的产生都可以转换成为是土地神庙及祀神的复制。

        陈炉窑场的土地神庙有多处,这里拟定以陈炉窑场的“集口土地爷庙”为例,比照陈炉窑场的两社窑神庙,解析陈炉窑场两社窑神庙都是仿照“集口土地爷庙”修建的可能。

        时至1966年,在陈炉窑场上街居民区北侧地名“集口”的区域内,还保留有一座传说是土地神庙的遗迹,俗称“集口土地爷庙”。地名“集口”,大概是集市贸易口岸的意思。过去,陈炉窑场的集市贸易是以“集口”为中心定期举行的。“集口”的左侧地名“草市”,是牲畜草料交易市场;“集口”的右侧是俗称“阳台匾”的“盐店匾”,大概是盐商及其驮队的  驻地;“集口”的南侧是日用百货商铺,俗称“上街”。“集口”的位置如图4,近照如图5。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5张图片
图4  集口在上街北头的位置(黑色方框内)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6张图片
图5上街北头集口地域的近照

        “集口土地爷庙”于1945年坍塌,坍塌了的“集口土地爷庙”还遗留有大约半人高的庙房牆。在笔者的记忆中,“集口土地爷庙”庙房遗址的规模不到两间大,坐北向南。

        这里选择“集口土地爷庙”作为陈炉窑场土地神庙的举例,是因为唯独“集口土地神庙”庙房门外的左侧具有一通比较高大的“蟠首龟趺”石碑,坍塌了的“集口土地爷庙”门前左侧竖立的蟠首龟趺碑的形制,象征着是属于国家给予竖立的碑石,所以,可以视为是陈炉窑场乃至同官县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神庙。其形态大体如图6中的示意图坍塌部分所示。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7张图片
图6  1960年前后的陈炉上街集口土地神庙遗址状况回忆示意图

        据笔者记忆,“集口土地神庙”庙房门前的蟠首龟趺碑大约有一丈多高,四尺多宽,九寸多厚,可以分成碑额、碑身、碑座子三部分予以简介。“集口土地神庙”庙房门前的“蟠首龟趺碑”具有大约三尺高的碑额,碑额大致为方形,两条浮雕的蟠龙腾跃其上,故称“蟠首”;“集口土地神庙”庙房门前的“蟠首龟趺碑”具有大约六尺多高,四尺多宽,九寸多厚的碑身,碑身上的文字已经被风刮雨蚀得毫无文字踪迹;“集口土地神庙”庙房门前的“蟠首龟趺碑”具有大约一米多高的碑座子,碑座子呈乌龟驮载碑身形状,故称“龟趺”。龟趺的脖子被人们骑坐而摩擦得光溜溜地,笔者也曾爬上去骑过。其形态大致如类似碑图7所示。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8张图片
图7  蟠首龟趺碑参考图

      “集口土地爷庙”残迹废除于1968年。“集口土地爷庙”的残迹形状与位置是笔者依据记忆填补的示意图,蟠首龟趺碑图形是借用相关刊物上的照片复制的,仅供做解析参考用。

        传说“集口土地爷庙”内供奉着三位土地神,中间的神像比较大,两旁的神像比较小,与两社窑神庙的祀神三尊塑像的个数完全相同。至于“集口土地爷庙”内供奉的三位尊神都象征着是谁,由于4位接受采访的被访问者都是“集口土地爷庙”附近居住的普通高龄人,在失去传记与传说的情节下,只能是不知道。但对于“集口土地爷庙”内供奉着三位土地神,而且“中间里的神(塑像)大,两旁的神(塑像)小”的回忆,则是记忆深刻的,即就是“只有三个泥桩桩”的咨询回忆告诉,也不排除是三位土地神塑像的举证。

        陈炉窑场古称“陈炉镇”。据《同官县志·乾隆志》记载,陈炉窑场在清乾隆年间属“永受里”管辖,名称陈炉镇。当时的“永受里”管辖有15个居民村。分别是: 高家原、小豆村、店子上、鸭口岭、川口河、东义兴、苜蓿店、枣儿村、永受村、马家窠、陈炉镇、立地镇、路家原、安河里、北沟里。

        据《同官县志·民国志》记载:明初时,同官县编户23里,其中具有“永受里”。弘治十五年并为13里,也保留有“永受里”。崇祯八年并为8里,“永受里”依然没有变更,崇祯十五年,同官县将建置合并为同川、东阳、修文、忠孝、安阳、永受6里后,“永受里”的建制一直沿用到清末。这也就是说,从明代初年至清代末年的五百余年间,陈炉窑场一直归属“永受里”管辖。从地方志书记载的“永受里”管辖的村落查看地域分布面积,则相当于现在的陈炉镇管辖的地域面积。也就是说,“永受里”是属于乡、镇级别的。又在“永受里”管辖的15个居民村查看,除陈炉村外,即就是具有土地神庙的其它村落,也不具备具有蟠首龟趺碑的举证。这样,就可以得出:“集口土地爷庙”是“永受里社”的推定。

        社最早源于人们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后来演变为对土地神的祭祀活动和组织。社的本意是“封土立社而示有土尊”。在西周时代 ,社是各级宗法贵族权力的象征,在层层分封之后,就要封土立社,表明自己对这一方土地的神授权力,亦即土地所有权的象征。到两汉时代,社的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帝王公侯所立之社,仍然是其对一方土地权力的象征。而乡里之社,尤其是在农村聚落中的里社,则转化为一般的土地神祭祀单位,其祭祀活动与组织方式对乡村社会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也大概是同官县在明、清两代多次变更建制中,“永受里”却一直没有变更的原因。

        既然“集口土地爷庙”可以推定为“永受里社”,而“永受里社”是乡、镇级的,这样,陈炉窑场的两个居民社区就都可以仿照“集口土地爷庙”的形制以及其祀神形象,复制成各自社区的窑神庙。事实上,陈炉西社窑神庙与陈炉东社窑神庙都是坐北面南、祀神三尊,与“集口土地爷庙”的建制和祀神的个数都一模一样,而且奉祀的都是舜、老子、雷公。

        记述陈炉窑场的人文历史,通常都是以陈炉窑场窑神庙的历史遗迹与文献记载而记述的。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陈炉西社民众在西社窑神庙的斜对面为西社的窑神庙筑修了一座戏台,西社居民孟可宗(生卒不详)撰写了《陈炉西社重修窑神庙 筑修戏台记》碑记,这里简称《筑修戏台记》。孟可宗在《筑修戏台记》中记述到:“吾社窑神庙无记可考,惟梁板墨书创自周至新朝五年。缮新于绍兴,递新于有明永乐、正统、正德暨万历、天启年间,前厦增修于崇祯,未造其崇祀之来历。”《筑修戏台记》是一通残碑,缺失的残文是笔者依据其它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文理整理填补的,兹将《筑修戏台记》残碑拓本图与残文录制件附后如图8与图9,以资赏析。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9张图片
图8  《筑修戏台记》拓本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10张图片
图9《筑修戏台记》残文

        由于《筑修戏台记》中“创自周至新朝五年”的记载已经残缺不全,其中,缺失“朝五年”3字,依据陈炉西社窑神庙清雍正四年重修碑记“周至五年”的记载补入“五年”2字,“朝”字是依据“新”字而信手粘贴,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以新字打头的朝代唯独只有新朝。按照“周至新朝”说,“至”字可以认定为是一段历时比较长的创建历程,即从周朝开始创建“永受里社”,直至“新朝五年”才竖立了蟠首龟趺碑从而被确认建成。所以,也可以说“永受里社”是新朝五年即公元13年产生的。从新朝五年到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历时一千一百余年,而在陈炉西社区域内,再没有其它遗迹与文献佐证西社窑神庙是创建于新朝的情节下,只能认定“创自周至新朝五年”的梁间板记是“永受里社”的创建纪年。这样的话,就可以认为“集口土地爷庙”的名称产生于公元13年。

        从地理坐标说,“集口土地爷庙”可以视为是陈炉窑场的地名得名的中心坐标。陈炉西社处于“集口土地爷庙”的西侧,大概因此而产生了陈炉西社的得名。陈炉东社可以视为是与陈炉西社相对应而得名。而能够突出“集口土地爷庙”是陈炉窑场的地名得名中心坐标的标志是,位于“集口土地爷庙”北侧山峰上的城堡称作“北堡”;位于“集口土地爷庙”南侧山峰上的城堡称作“南堡”;位于“集口土地爷庙”西侧的崔家堡又称“西堡”;位于“集口土地爷庙”右前方的城堡方言俗称“有式村堡子”,大概就是“右首堡”的演绎。1944年,“右首堡”被地方志书演绎为“永受堡”。但细斟酌,“有式村堡子”不在陈炉窑场区域中心, 也没有“永受里社”标志性遗迹,按照陈炉八景“四堡撑天”说,“永受堡”只是陈炉村的擎天柱之一。所以,将“有式村堡子”称作“永受堡”,似乎就有点勉强。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11张图片
清雍正四年重修窑神庙碑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12张图片
清雍正四年重修窑神庙碑文

        通过对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的简单分析,得知陈炉窑场窑神庙来源于“永受里社”的复制,即陈炉窑场的窑神庙是“集口土地爷庙”的复制。又从《筑修戏台记》中“创自周至新朝五年”的记载得知,陈炉窑场窑神庙的创建纪年最晚也在新朝五年,即公元13年,迄今已经具有两千余年的人文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了。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13张图片
2018年陈炉秋祭窑神庙大典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14张图片
2018年陈炉秋祭窑神庙大典

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_第15张图片
2018年陈炉秋祭窑神庙大典


2018年10月2日于漆水河畔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炉窑场窑神庙源流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