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企业级的redis架构来说,持久化是不可减少的。持久化主要是做灾难恢复,数据恢复,也可以归类到高可用的一个环节里面去。比如你redis整个挂了,然后redis就不可用了,你要做的事情是让redis变得可用,尽快变得可用。重启redis,尽快让它对外提供服务,但是就像上一讲说,如果你没做数据备份,这个时候redis启动了,也不可用啊,数据都没了。很可能说,大量的请求过来,缓存全部无法命中,在redis里根本找不到数据,这个时候就死定了,缓存雪崩问题,所有请求,没有在redis命中,就会去mysql数据库这种数据源头中去找,一下子mysql承接高并发,然后就挂了。mysql挂掉,你都没法去找数据恢复到redis里面去,redis的数据从哪儿来?从mysql来。。。
如果你把redis的持久化做好,备份和恢复方案做到企业级的程度,那么即使你的redis故障了,也可以通过备份数据,快速恢复,一旦恢复立即对外提供服务。
RDB方式的持久化是通过快照(snapshotting)完成的,当符合一定条件时Redis会自动将内存中的数据进行快照并持久化到硬盘。RDB是Redis默认采用的持久化方式。Redis启动后会读取RDB快照文件,将数据从硬盘载入到内存。根据数据量大小与结构和服务器性能不同,这个时间也不同。通常将记录一千万个字符串类型键、大小为1GB的快照文件载入到内存中需要花费20~30秒钟。
在redis.conf中修改持久化快照的条件,如下:
说明:
在redis.conf中可以指定持久化文件存储的目录
在执行RDB持久化工作时,redis根据配置自己fork一个子进程出来,子进程尝试将数据dump到临时的rdb快照文件中,完成rdb快照文件的生成之后,就替换之前的旧的快照文件。即每次生成一个新的快照,都会覆盖之前的老快照。
优点:
结合上述优点,RDB特别适合做冷备份,冷备。
缺点:
我们首先在redis中保存几条数据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127.0.0.1:6379> set k1 v1
OK
127.0.0.1:6379> set k2 v2
OK
127.0.0.1:6379> set k3 v3
OK
127.0.0.1:6379> get k1
"v1"
127.0.0.1:6379> exit
立即停掉redis进程,然后重启redis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SHUTDOWN
[root@redis_01 bin]# ps -ef | grep redis
root 11101 10813 0 11:02 pts/0 00:00:00 grep --color=auto redis
[root@redis_01 bin]# /etc/init.d/./redis_6379 start
Starting Redis server...
下面我们看看刚才插入的数据还在不在
127.0.0.1:6379> get k1
"v1"
数据还在,为什么?这里要注意,通过redis-cli SHUTDOWN这种方式去停掉redis,其实是一种安全退出的模式,redis在退出的时候会将内存中的数据立即生成一份完整的rdb快照。我们可以看一下(不能直接看懂)
[root@redis_01 bin]# cat /var/redis/6379/dump.rdb
REDIS0007 redis-ver3.2.8
þv2k3v3k1v1kkvvÿ8,ޞl
在redis中再保存几条新的数据,用kill -9粗暴杀死redis进程,模拟redis故障异常退出,导致内存数据丢失的场景
127.0.0.1:6379> get k1
"v1"
127.0.0.1:6379> set k4 v4
OK
127.0.0.1:6379> set k5 v5
OK
127.0.0.1:6379> exit
[root@redis_01 bin]# ps -ef|grep redis
root 11131 1 0 11:04 ? 00:00:00 /usr/local/software/redis/bin/redis-server 127.0.0.1:6379
root 11150 10813 0 11:09 pts/0 00:00:00 grep --color=auto redis
[root@redis_01 bin]# kill -9 11131
然后我们再来重启redis服务器
[root@redis_01 bin]# /etc/init.d/./redis_6379 start
/var/run/redis_6379.pid exists, process is already running or crashed
[root@redis_01 bin]# rm -rf /var/run/redis_6379.pid
[root@redis_01 bin]# /etc/init.d/./redis_6379 start
Starting Redis server...
这次就发现,redis进程异常被杀掉,数据没有进dump文件,几条最新的数据就丢失了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127.0.0.1:6379> get k4
(nil)
127.0.0.1:6379> get k5
(nil)
127.0.0.1:6379> get k3
"v3"
现在我们手动设置一个save检查点(记得重启一下生效,试验完记得注释掉,太频繁了)
写入几条数据,等待5秒钟,会发现自动进行了一次dump rdb快照,在dump.rdb中发现了数据
127.0.0.1:6379> set k4 v4
OK
127.0.0.1:6379> set k5 v5
OK
127.0.0.1:6379> exit
[root@redis_01 bin]# cat /var/redis/6379/dump.rdb
REDIS0007 redis-ver3.2.8
redis-bits????e5used-mem0
??k5v5k3v3kkvvk4v4k1v1k2v2??7????
Redis默认是不使用该方式持久化的。Aof方式的持久化,是操作一次redis数据库,则将操作的记录(日志)存储到aof持久化文件中。如果我们要开启aof方式的持久化方案,需要将redis.conf中的appendonly改为yes。
在生产环境里面,一般来说AOF都是要打开的,除非你说随便丢个几分钟的数据也无所谓。其中AOF文件存放的是每条写命令,所以会不断的膨胀,当大到一定的时候,AOF做rewrite操作。AOF 的rewrite操作就会基于当时redis内存中的数据重新构造一个更小的AOF文件,然后将旧的膨胀的很大的文件给删除了。这里注意一点,AOF并不是一点数据都不会丢失。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写文件并不是直接写入磁盘,而是先写入os cache,然后到一定时间再从os cache执行fsync写到磁盘文件。
这样在redis重启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回放AOF日志中的写入指令来重新构建整个数据集了。可以配置AOF的fsync策略,有三种策略可以选择,一种是每次写入一条数据就执行一次fsync;一种是每隔一秒执行一次fsync;一种是不主动执行fsync。
Aof文件存储的目录和rdb方式的一样。Aof文件存储的名称为:
我们知道redis中的数据其实有限的,很多数据可能会自动过期,可能会被用户删除,可能会被redis用缓存清除的算法清理掉。redis中的数据会不断淘汰掉旧的,就一部分常用的数据会被自动保留在redis内存中。所以可能很多之前的已经被清理掉的数据,对应的写日志还停留在AOF中,AOF日志文件就一个,会不断的膨胀,到很大很大。
所以AOF会自动在后台每隔一定时间做rewrite操作,比如日志里已经存放了针对100w数据的写日志了;redis内存只剩下10万;基于内存中当前的10万数据构建一套最新的日志,到AOF中,覆盖之前的老日志,确保AOF日志文件不会过大,保持跟redis内存数据量一致。在redis.conf中,可以配置rewrite策略: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说明:比如说上一次AOF rewrite之后,是128mb;然后就会接着128mb继续写AOF的日志,如果发现增长的比例,超过了之前的100%,256mb,就可能会去触发一次rewrite;但是此时还要去跟min-size,64mb去比较,256mb > 64mb,才会去触发rewrite。
注意:redis 2.4之前,还需要手动,开发一些脚本,crontab,通过BGREWRITEAOF命令去执行AOF rewrite,但是redis 2.4之后,会自动进行rewrite操作。
优点:
缺点:
我们在上面实验发现先仅仅打开RDB,写入一些数据,然后kill -9杀掉redis进程,接着重启redis,发现数据没了,因为RDB快照还没生成。现在我们打开AOF的开关,启用AOF持久化。然后再写入一些数据,观察AOF文件中的日志内容
[root@redis_01 bin]# cat /var/redis/6379/appendonly.aof
*2
$6
SELECT
$1
0
*3
$3
set
$2
k1
$2
v1
*3
$3
set
$2
k2
$2
v2
其实你在appendonly.aof文件中,可以看到刚写的日志,它们其实就是先写入os cache的,然后1秒后才fsync到磁盘中,只有fsync到磁盘中了,才是安全的,要不然光是在os cache中,机器只要重启,就什么都没了。kill -9杀掉redis进程,重新启动redis进程,发现数据被恢复回来了,就是从AOF文件中恢复回来的。
如果redis在append数据到AOF文件时,机器宕机了,可能会导致AOF文件破损。用redis-check-aof --fix命令来修复破损的AOF文件,比如现在我们把最后两行删了,然后执行恢复
[root@redis_01 src]# pwd
/usr/local/software/redis-3.2.8/src
[root@redis_01 src]# ./redis-check-aof --fix /var/redis/6379/appendonly.aof
AOF analyzed: size=102, ok_up_to=81, diff=21
This will shrink the AOF from 102 bytes, with 21 bytes, to 81 bytes
Continue? [y/N]: y
Successfully truncated AOF
在企业中不要仅仅使用RDB,因为那样会导致你丢失很多数据。也不要仅仅使用AOF,因为那样有两个问题,第一,你通过AOF做冷备,没有RDB做冷备,来的恢复速度更快;第二,RDB每次简单粗暴生成数据快照,更加健壮,可以避免AOF这种复杂的备份和恢复机制的bug。
综合使用AOF和RDB两种持久化机制,用AOF来保证数据不丢失,作为数据恢复的第一选择;用RDB来做不同程度的冷备,在AOF文件都丢失或损坏不可用的时候,还可以使用RDB来进行快速的数据恢复。
如果RDB在执行snapshotting操作,那么redis不会执行AOF rewrite;如果redis再执行AOF rewrite,那么就不会执行RDB snapshotting。如果RDB在执行snapshotting,此时用户执行BGREWRITEAOF命令,那么等RDB快照生成之后,才会去执行AOF rewrite。
同时有RDB snapshot文件和AOF日志文件,那么redis重启的时候,会优先使用AOF进行数据恢复,因为其中的日志更完整。
在企业中,RDB的生成策略,用默认的也差不多
save 60 10000
如果你希望尽可能确保说,RDB最多丢1分钟的数据,那么尽量就是每隔1分钟都生成一个快照。不过到底是10000条执行一次RDB,还是1000条执行一次RDB,这个根据需要根据自己的应用和业务的数据量来确定。
AOF一定要打开,fsync方式选择everysec。一般可能会调整的参数可能就是下面俩参数了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就是当前AOF大小膨胀到超过上次100%,上次的两倍。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根据自己的数据量来定,16mb,32mb。
RDB非常适合做冷备,每次生成之后,就不会再有修改了。我们可以写crontab定时调度脚本去做数据备份。每小时都copy一份rdb的备份,到一个目录中去,仅仅保留最近48小时的备份
crontab -e
0 * * * * sh /usr/local/redis/copy/redis_rdb_copy_hourly.sh
redis_rdb_copy_hourly.sh
#!/bin/sh
cur_date=`date +%Y%m%d%k`
rm -rf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mkdir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cp /var/redis/6379/dump.rdb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del_date=`date -d -48hour +%Y%m%d%k`
rm -rf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del_date
每天都保留一份当日的rdb的备份,到一个目录中去,仅仅保留最近1个月的备份
crontab -e
0 0 * * * sh /usr/local/redis/copy/redis_rdb_copy_daily.sh
redis_rdb_copy_daily.sh
redis_rdb_copy_daily.sh
#!/bin/sh
cur_date=`date +%Y%m%d`
rm -rf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mkdir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cp /var/redis/6379/dump.rdb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del_date=`date -d -1month +%Y%m%d`
rm -rf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del_date
每次copy备份的时候,都把太旧的备份给删了。最后每天晚上将当前服务器上所有的数据备份,发送一份到远程的云服务上去。
这里不演示了,在AOF数据恢复那一块,演示过了,fsync everysec,最多就丢一秒的数。
AOF没有破损,也是可以直接基于AOF恢复的。如果AOF文件破损,那么用redis-check-aof fix。
当前最新的AOF和RDB文件都出现了丢失/损坏到无法恢复,一般不是机器的故障,而是人为造成的。比如我们把/var/redis/6379下的文件给删除了,找到RDB最新的一份备份,小时级的备份可以了,小时级的肯定是最新的,copy到redis里面去,就可以恢复到某一个小时的数据。
但是当我们拷贝到redis上重启后发现没有数据,因为优先用appendonly.aof去恢复数据,我们发现redis自动生成的appendonly.aof是没有数据的。redis启动的时候,自动重新基于内存的数据,生成了一份最新的rdb快照,直接用空的数据,覆盖掉了我们有数据的(拷贝过去的那份dump.rdb)。
然后再次停止redis,先删除appendonly.aof,然后将我们的dump.rdb拷贝过去,然后再重启redis,然后又没有数据!很简单,就是虽然你删除了appendonly.aof,但是因为打开了aof持久化,redis就一定会优先基于aof去恢复,即使文件不在,那就创建一个新的空的aof文件。
停止redis,暂时在配置中关闭aof,然后拷贝一份rdb过来,再重启redis,数据能不能恢复过来,可以恢复过来。脑子一热,再关掉redis,手动修改配置文件,打开aof,再重启redis,数据又没了,空的aof文件,所有数据又没了!在数据安全丢失的情况下,基于rdb冷备,如何完美的恢复数据,同时还保持aof和rdb的双开?
停止redis,关闭aof,拷贝rdb备份,重启redis,确认数据恢复,直接在命令行热修改redis配置,打开aof,这个redis就会将内存中的数据对应的日志,写入aof文件中。此时aof和rdb两份数据文件的数据就同步了。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config get appendonly
1) "appendonly"
2) "no"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OK
redis config set热修改配置参数,可能配置文件中的实际的参数没有被持久化的修改,再次停止redis,手动修改配置文件,打开aof的命令,再次重启redis。
举个例子,12点上线了代码,发现代码有bug,导致代码生成的所有的缓存数据,写入redis,全部错了。找到一份11点的rdb的冷备,然后按照上面的步骤,去恢复到11点的数据,就可以了。